多所高校公布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教育部部署“双减”后首次中考:力争实现省级统一命题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力争2022年实现省级统一命题,坚决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
(教育部官网截图)
教育部:“全国百强中小学”榜单不实
上海: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近日,上海市教委等六部门印发《上海市校外培训机构设立与管理实施办法》(下称《办法》),就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立流程、招生管理、收退费等问题进行规范。《办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国家机构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通过线上或者线下方式面向社会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学科类培训,中小学生与学龄前儿童文化艺术、体育、科技、非学历文化知识培训等活动。《办法》明确,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实施学科类培训、非学历文化知识培训等活动的校外培训机构,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许可;实施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培训等活动的校外培训机构,由区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区文化旅游、体育、科技等行政部门审核后许可。
教育部公开曝光第九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
附:
职教
人社部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教育部公布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名单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教学司函〔2022〕7号)。
据悉,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指南征集工作于2021年8月启动,分为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三类。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由用人单位与高校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长期系统定向培养(1学年及以上)或短期就业能力培训(1学期或数周),为用人单位输送急需紧缺人才。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由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建就业实践实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帮助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人力资源提升项目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定向合作关系,共建人才工作站或专门人才基地,建立紧密的人才供需对接关系。
16所职校入选!
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命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截图)中国科协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科协发普字〔2022〕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提升社会化科普工作能力,中国科协启动了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认定工作开展以来,各有关单位积极申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全国学会、各地科协等单位切实履行推荐单位职责,认真审核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注重指导和服务,展现出科普工作大联合大协作的良好氛围。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中国科协决定命名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Maxwell科学+)等800个单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见附件),有效期至2025年。希望被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与认定管理办法》,因地制宜,再接再厉,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并围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科协2022年3月30日
(图片源于网络)
观点箴言
栗战书: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率全国人大调研组来到安徽省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就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与职校师生、企业代表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
2022年4月1日,栗战书委员长在安徽省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就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听取意见建议。(摄影/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栗战书强调,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把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法律规范,推动解决职业教育中的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法治基础,真正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让更多青年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怀进鹏: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01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有效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系统谋划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为每个人完善自身、成长成才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便利条件,全面挖掘和释放人才红利。
02
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培养青年人才就是奠基未来。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激发学校和人才生机活力
健全教育人才工作领导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切实推动完善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优化教育系统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03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流动机制
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加快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推动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实行“揭榜挂帅”,让人才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国际
2022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
中国高校上榜学科数量创新高
近期,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Symonds对外发布了第十二版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与2021年相同,2022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涵盖了51个细分学科和5大学术领域,采用各类研究指标,以及QS全球学术调查和雇主调查的结果进行评估,对提供相应学科的本科或授课型硕士学位课程的候选高校进行筛选。
此次,中国大陆共有93所高校上榜,数量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英国(105所)和美国(227所),其中10所高校为首次上榜。多年来,中国大陆上榜院校数量稳步上升:2018年上榜高校数量为74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高校上榜课程数量创历史新高:共771个课程上榜,其中71个课程首次上榜;其中54.7%的课程排名下降,24.5%排名不变,11.8%排名提高。比中国大陆上榜课程数量更多的只有英国(1225个)和美国(2571个)。在本次排名中,中国大陆在排名前50和前100的学科课程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增加,位列世界第五。本次排名共提供了15200个大学课程表现的独立比较分析,课程跨越51个学科,参与课程的学生来自1543个大学,遍布全世界91个地点。有23个中国大陆上榜的学科课程跻身世界前二十名,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各有9个,后者有3个学科课程跻身世界前十。排名最高的学科课程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在单项学科排名位列世界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