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培训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三大新问题
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将面临三大新问题,即行业洗牌过程中,部分消费者面临“上课难”“退费难”等问题;线上布局加快,消费者权益保护涉及到线上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消费者信息保护等新问题;在线教育培训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捆绑销售、教育贷监管等新问题
法治周末记者马金顺
3月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2021年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同时,《报告》指出,随着校外教育培训行业规范治理的不断深入以及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转型发展,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将面临三大新问题,即行业洗牌过程中,部分消费者面临“上课难”“退费难”等问题;线上布局加快,消费者权益保护涉及到线上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消费者信息保护等新问题;在线教育培训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捆绑销售、教育贷监管等新问题。
校外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根据《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统计,自2013年起居民在校外教育培训领域增加消费的意愿逐年上升,由2013年的22.08%提高到2020年的32.44%,校外教育培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虚假宣传、缺乏资质、价格欺诈等教育培训行业乱象不断,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具体来看,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进一步完善了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为维护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夯实了法理基础。
2021年6月,经中央编委批准,教育部成立专门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
2021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双减”意见》,为规范校外教育培训行为提出了全面指导意见。
2021年10月,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发布《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同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校外培训机构向学员所预先收取的费用做到“全部”和“全额”监管,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
合同是消费者投诉的主要类别
同时,《报告》指出,随着校外教育培训行业规范治理的不断深入,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将面临新问题。
首先,密集出台的政策将引导校外教育培训行业重新洗牌,在行业洗牌过程中,一些培训机构因善后处理不力,甚或“卷钱跑路”,或假借政策因素趁机“甩锅”“金蝉脱壳”,导致部分消费者面临“上课难”“退费难”等问题。其次,新冠疫情以来,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加快线上布局,消费者权益保护涉及到线上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培训质量合理评估、消费者信息保护等新问题。最后,在线校外教育培训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带来新问题,如捆绑销售、教育贷监管、线上课程隐藏网络游戏等。
根据《报告》,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有关校外教育培训的投诉案件共80528件,同比增长43.4%;教培机构频现跑路及退费风波成为2021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之一。
投诉案件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多、售后问题难解决、虚假宣传手段多、预付式消费风险大等方面。其中,合同是消费者投诉的主要类别,2021年有关合同的校外教育培训投诉35813件,占比44.47%,排在首位。
“虚假宣传、缺乏资质、价格欺诈、退费难、培训机构卷款跑路等消费侵权问题屡屡发生,极大地侵害了消费者权益,阻碍了我国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中消协认为。
此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在线教育乱象时也表示,过度融资的在线教育机构不得不先考虑资金的保值和增值,考虑运营过程中的盈利,教育与培训的内容、质量则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过于以资为本,必然淡化自身的教育特性;教育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离开或违背以人为本,包括在线教育机构在内的任何一家教育机构都不会走得长远。
校外培训监管立法是重要保障
法治周末记者也注意到,“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也写入了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
“校外培训监管立法是校外培训监管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加快推进。”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