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6月17日电(记者王军锋、郭良川)这是关于一对父子之间感人而又励志的故事。
儿子陈兴融,17岁,2008年快满2岁时被诊断为孤独症。
父亲陈勋虎,46岁,2021年10月将儿子送上了全国特奥会游泳冠军的奖台。
儿子生命“高光时刻”的背后,是一位父亲对人生之路的重新选择。
6月12日,陈勋虎(左)在游泳池帮儿子的腿绑弹力带来调整游泳姿势。新华社记者张丽芸摄
很多家长都有“绝招”心理他也曾“疯狂”
“儿子一岁半还不会说话,拍照不管怎么喊都不看镜头,有时一个简单动作重复很久。”陈勋虎回忆说,后来去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
2010年8月,陈勋虎去北京学习时与儿子合影。(受访者供图)
“我们曾高价请老师做一对一口肌训练,儿子被弄得哇哇大哭,虽然心疼,但觉得为他好,也就强忍着。”陈勋虎说,“类似的强制干预手段不仅对儿子开口说话没多大帮助,还给他带来一定的心理伤害。”
经过大约四年的摸索和学习,陈勋虎醒悟过来,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甚至有点“疯狂”,真正的改变,应该从接受孤独症不能被消灭,而要与其共存开始。
“要让父母放弃彻底治好孩子的念头,是件残忍的事,但对孤独症家庭来说,总要迈过这一坎。”陈勋虎说,“以前,我总想着怎么改变孩子,让他跟普通孩子一样,而没把精力放在如何支持引导孩子成长方面。”
6月12日,陈勋虎在家中与儿子聊天。新华社记者张丽芸摄
陈勋虎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的所有内容几乎都是与儿子有关的:运动打卡、吃饭、购物……儿子每完成一件事情都会得到爸爸竖起大拇指点赞,陈勋虎每天都在教孩子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相处。
为儿子“量身开发”支持系统他守得“花开”
图为6月12日拍摄的陈勋虎用来教儿子做饭的流程图和定时器。新华社记者张丽芸摄
2012年开始,陈勋虎开始在研读大量书籍的基础上,根据儿子视觉能力比较好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尝试具有直观视觉效果的“结构化教学”,在传授某种生活技能时将它分解成尽可能详细的步骤。
“这就是结构化教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类似的流程图也应用到了洗澡、游泳训练等生活学习中的各个方面。”陈勋虎指着一张流程图介绍。
听说游泳能增强孩子的肺活量,提升发音清晰度,儿子5岁那年,陈勋虎开始陪他练习游泳。
最初,他请人教,但由于儿子不好沟通,学得慢,后来几乎没人愿意教,于是他就从零开始边学游泳边教儿子。
“教了几个月,没把他教会,反而把自己教会了。”陈勋虎说。后来,他还自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
为教儿子游泳,他借助结构化教学“开发”了一整套室内和室外的游泳训练系统。
“健腹轮85(个)、吊环50(个)、抱头深蹲80(个)、蝶泳划手50(个)……”
在室内运动方面,家里一张课程表上清晰写着各种训练项目,每完成一个都要打钩。
他还在家就地取材,借助沙发、柜子、健身球等物品辅助儿子练习游泳动作。“很多游泳动作如果在岸上不能理解的话,下了水更难,所以需要大量的岸上模仿。”陈勋虎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男子12-15岁组200米自由泳比赛中获得金牌。
这是2021年10月,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陈兴融(右二)斩获男子12-15岁组200米自由泳比赛金牌(受访者供图)。
人生因儿子而不同他知足而感恩
“我最近在游泳馆教一些残障孩子游泳,有时一天要在水里泡六个小时。”陈勋虎说,“儿子就坐在一旁看别人游泳,有时也帮忙拿一些浮板等游泳器材,帮忙拖地,也相当于一种实习。”
提起儿子,陈勋虎内心充满感恩。“我以前是‘旱鸭子’,但因为教儿子,我才有机会带领海南省特奥游泳队在全国拿到金牌。”陈勋虎动情地说,“因为他,我的生命变得不同,感恩他给我带来的改变。”
6月12日,陈兴融在游泳池训练。新华社记者张丽芸摄
为能照顾儿子更久一些,陈勋虎戒掉了此前几次都没能戒掉的烟,还培养起跑步的爱好。“从最初跑两三公里,到后来十几、二十公里,再到马拉松,现在我已经跑了一万五千多公里。”陈勋虎微微一笑,黝黑的皮肤把牙齿衬得雪白。
6月12日,陈勋虎在泳池边指导儿子训练。新华社记者张丽芸摄
“从会发音‘爸爸’那天起,我儿子一年到头不太会主动喊我爸爸。”陈勋虎说,“他表达爱意时会突然用额头顶着我的额头,每当收到这样的信号我很知足,因为这就是他的世界独有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