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总人口68万,60岁以上人口占11.82%。近年来,济源市在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中,坚持政府主导、向计生家庭倾斜的原则,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济源发展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2化销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3完善化销公司网络舆情处置的对策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点
校园的舆论环境不仅对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工作成为了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三、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引导措施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在注重对正面的舆情信息的支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负面舆情信息的监控和引导,才能避免不良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才能维持高校的正常科研教学工作。
其次,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中。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建立信息机制,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信息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辟谣,保证高校信息渠道的公开和畅通。加强舆情的监控和引导专职队伍的建设,将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以及网络管理人员等纳入到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中。
最后,高校要正视负面舆论,及时作出反应的同时要注重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在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反思,尽快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要注重在舆论的引导过程中遵循平等沟通、提升亲和力,重视换位思考和学生的自身感受,从而使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具有更强的可信度、真实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兴国.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202-205.
[3]张潇潇,陈静.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1(04):21-25.
关键词:舆情研判高校群体预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1
1网络舆情及其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情是指在某种事件产生后,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人们通过网络发表自身对于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感、行为的集合。在网络中进行高校群体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是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防线所在。随着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渐推广,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之一,在网络中由于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就此在网络空间中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舆情类型,即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也就是在网络中传播的热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普通群众对于社会舆论的参与程度。网络舆情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媒介对于舆论的垄断地位,转变了舆论产生的形态,而且在现有的生活环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中一些网民在对社会中的事件进行了解后就会发表自身的观点,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更能够引发网民的。
2网络舆情反映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变动机制
2.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制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制是指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由不同环节组合而成的形式。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需要具有特定的外在环境条件,在事件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矛盾,并且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进行聚集,采用非正常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此种机制的形成过程大致为:现实中产生的事件激发了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引发其态度的转变,同时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爆发集体性突发事件。高校中的群体突发事件诱发的机制为刺激造成一定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学生这一特定的人群在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中发生的事情的刺激,进而做出一致的行为活动。
2.2高校的预防机制
在进行的预防时,要抓住事件产生的各个环节进行预防。事件中各环节是在事件产生过程中采取的应急措施中包含的弊端,采用预防性的管理手段是其主要的管理方式。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法制建设、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全面的信息提示系统、增加学生的言论表达渠道。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学生信息的收集,对于要产生的事件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实时的控制。在事件发生的初期如果不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极有可能引起突发性事件的产生。
进行高校的预防,要加大监管力度,学校中的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建立起相适应的网络舆情分析管理系统,对网络中学生的动态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并且能够在事件产生之前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尽早的对产生的分歧和矛盾进行及时解决和处理。
2.3高校的应急机制
在发生时,采用应急处理的方法进行事件的处置,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事件控制的有效性,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减少社会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在进行应急事件处理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对事态进行及时控制,采用对话、劝说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安抚,疏散人群,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或处理,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
3高校中群体突发性事件预警平台的建立
3.1预警平台建立的原则
在进行预警平台的建立时要严格遵循流程和模式化的原则,保证建立后的组织具有高效和灵活的管理特点,保证建立的平台能够为全体学生和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
3.2预警平台的结构
在网络舆情预警平台的架构中主要的流程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进行数据的处理、实现不同内容的分类(热点话题、敏感话题),根据舆情内容进行舆情预测,做出相应的预警报告。
在高校中发生时,可采用的应急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
在高校中要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分析,针对重点进行分析和监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对其中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信息进行重视,并根据其现有的状态进行发展的预测,努力寻找事情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决。
第二,建立起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的自动分析功能,加强对于网络信息的控制,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系统,为进行网络管理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三,扩大学生的言论发表渠道,丰富网络舆情。
充分利用网络日志、博客和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发表言论的途径,保证学生的利益能够得到诉求,维护学生的权益,建立安全的言论机制。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学生骨干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为舆论做好正确的导向,维护校园环境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唐学庆,时钟平.基于网络舆情分析的高校预警机制要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2]戴媛,郝晓伟,郭岩,余智华.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5).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生活延伸到了新媒体世界。网络舆情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力量,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做好网络舆情引导进而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保定市拥有各类各级学校5000多所,其中高校就有10余所,在校生数目庞大。怎样引导这样一个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重要群体在建设“京畿强市”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怎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保定主流人文精神的传扬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的融合,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须创新观念、勇立潮头、立体引导,通过新媒体时代的新途径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方式开展工作。
网络舆情使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活动区域、交流方式、教育媒介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或扩展,因此,创新育人必须要畅通网络教育运行机制,整合思政教育队伍,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舆情干预和引导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1发挥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要培养和建立一支媒介素养水平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创新舆情调研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创建高校舆情信息网,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抢占舆情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开辟舆论宣传工作新途径;建立并完善舆情监管机制。
2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优化大学生适应信息时展的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培养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信息为社会发展、个人生活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全面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打造媒介实践平台和高校间的交流平台,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丰富的教育途径来克服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弱点和难点,增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创新策略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时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融入全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积极开拓新教育阵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主流人文精神;加强“两课”的建设,积极引入新媒体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舆情途径;创新教育手段,搭建互动渠道。建立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不断更新思政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升教育者的素质,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保定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1]赵文永.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
[3]陶喜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
[4]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人民网,2011(12).
关键词:加强;高职;网络文化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将网络文化工作提上党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议事日程。高职网络文化工作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做好高职网络文化工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网络行为,是高职院校肩负的重要工作任务。
1.高职网络文化涵义
高职网络文化是以高职院校为空间背景,以高职教育者及学生为建设和管理主体,以主体参与或创建的网络信息为载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高职网络文化工作须从高职实际出发,以培养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网络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高职网络文化特色,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以高职网络文化管理为保障,有效运用管理措施和手段,保证高职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高职网络文化建设
2.1充实网络教育内容
一是积极创建校园教育网站。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主动占领网络政治思想工作新阵地。通过开辟“网络常识”、“文明上网”、“法律法规”等栏目,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开辟“经典著作导读”、“时事政治报告”、“学生党建”、“团员之家”等栏目,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将思想政治类课程引入网络,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二是教育网站应贴近学生实际。坚持学校在教育网站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同时,网站形式和内容又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专业、就业、生活特点。建立自上而下的教育内容系统,根据不同院系和专业情况,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和实际需要,充实和丰富网站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网站的点击率与感染力。三是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通过组织网络征文、专题讨论、摄影比赛等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上网。通过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2.2完善网络教学内容
一是积极积极创建教学网站。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针对院系和专业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和利用校本资源,开辟“网络课堂”、“技能成才”、“职业道德”等栏目,不断充实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授予学生网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二是吸收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开辟“班级之窗”、“学习交流”、“作品展示”等栏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提高网站技术水平。改进网站图文质量,充分发挥网络互动及多媒体功能,增强教学网站的吸引力和活力。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3加强高职网络文化管理
3.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高职院校领导主抓、专职部门牵头、共同建设和管理的网络文化工作领导体制。只有学校主要领导主抓,才能充分体现对网络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效落实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工作。从高职院校开展全校性工作和活动的经验来看,成立网络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党委行政办公室、宣传、组织、团委、教学、学生工作、保卫、网络信息中心及各教学系部等纳入其中,有利于高职网络文化工作的协调开展和和整体推进。
3.2建立健全制度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高职院校的党政办公室、宣传或网络文化工作部门应负责全校性网络文化制度起草和修改,负责总体工作的建议、实施、指导和督办。网络文化工作和宣传部门应负责宣传口径的制定,以及部分主题网站的建设,对学校网络信息进行总体监管。教学部门应注重有关网络文化教学内容的实施。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负责部分主题网站建设,以及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网络技术的支撑。保卫部门负责预防和处理有关网络涉法问题,与政法等部门联系和沟通。各教学系部则针对自身实际组织开展网络文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和引导,具体实施本系部的网络文化工作。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制度建设是网络文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应细化各部门和岗位职责,注意相互衔接和联动,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工作水平。学校无论单独设置网络文化工作部门,还是将其挂靠在其他部门,其他部门无论是单独设置网络文化工作组织,还是将其挂靠在有关科室,均应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以有利于高职网络文化工作的规范性和长效性。
3.3网络信息监管
4.加强学生网络行为教育
4.1学生情况分析
4.2网络行为教育
4.3网络行为管理
5.结束语
在高职网络文化工作中,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文化工作的基础,而管理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共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造就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充实和完善网络教育教学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高职学生网络行为教育,才能促进高职网络文化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