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犬和主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无数次被搬上大银幕,养犬已然成为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犬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但在现实生活中,反对养犬的声音也有很多。
记者日前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我市将于11月发布首个《文明养犬市民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就依规养犬、安全养犬、文明养犬等方面提出了10条约定,希望让文明养犬的意识深入千家万户,进一步浓厚文明养犬社会风尚。
与其说不喜欢,更多是害怕
在生活中,部分养犬人和没有养犬的人有时会存在对立情绪,一旦有犬伤人事件发生,两者的矛盾冲突就会升级。
究其根本,还是不文明养犬引发的问题。比如养犬人遛狗不系狗绳、狗狗便溺在公共场所不处理,以及犬吠带来的扰民问题等。
本期的观察员陈菁华也是一名养犬人。2018年,她收养了小区楼道里一只博美混种,猜测是被人弃养了。
她能理解邻居的想法,但又不忍心不管狗狗,这才决定收养。为此,她专门带狗狗去了宠物医院打针和检查身体,也开始慢慢了解这个圈子。
她认为,与其说很多人“不喜欢”狗狗,不如说是“害怕”安全问题,尤其是小区里这些被弃养的流浪狗,“它们打针了吗”“万一被咬了怎么办”……而对于养犬人来说,狗狗是他们的伙伴,“它怎么会伤人?牵狗绳出门多不自在”。
“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但实际上养犬并不只是个人行为,进入公共空间,就应该有相应的规则,文明养犬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陈菁华说,文明养犬不只是对他人的友好,更是对自己犬只的保护,让更多人看到犬只可爱的一面。
10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湖州市动保宠物医院凤凰店,它是浙北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小动物医疗机构,也是浙江省小动物学会理事单位。这里除了为犬类提供疾病治疗,还提供疫苗接种和芯片植入等公益服务。一大早,这里就有不少养犬人在排队等待给爱犬注射疫苗。
“我们这里也收容过不少被弃养的宠物犬,大多是因为疾病或者主人的生活环境改变,不方便养了。”动保宠物医院负责人李明发告诉记者,根据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湖州市养犬管理规定》要求,犬只符合登记条件的要及时发放犬牌、植入电子身份标识、接种疫苗。这样一来,既可以确保犬只的健康,也能更好地处罚违规养犬行为。
“自从《湖州市养犬管理规定》发布后,来我们宠物医院或者去社区进行犬只免疫登记的养犬人多了,可见《规定》的出台对大部分养犬人的行为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李明发坦言,但还是有未登记的犬只,对这部分养犬人的行为就很难去规范了。而且对于领养和购买犬只的行为,现在虽然有《湖州市收容犬只领养办法》,但不具有强制性,也无法对养犬人领养动机、经济能力、生活环境等方面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强制规范养犬行为更不现实。
犬虽小,事不小
近年来,饲养犬只等宠物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许多人饲养宠物,更多是为了获得一种陪伴。同时,很多城市也在以各种形式营造宠物友好的氛围。
10月23日上午,在湖城星汇半岛二期的小公园里,进行着第二届小型宠物运动会。居民一边玩一边交流养犬经验,其乐融融,现场有趣的场面也吸引了不少没有养犬的居民前来观看。记者注意到,现场居民们带来的狗狗不仅系了狗绳,有些还戴上了嘴套。
不少观察员认为,犬的问题看似是个人的事,实际是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文明的大问题。
文明养犬,从你我做起
“我觉得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文明养犬的一些行为准则,除了养犬人了解,没有养犬的市民也要知晓,或许可以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10月23日中午,《看见》市民观察团组织了部分观察员代表就文明养犬和犬类管理等方面进行座谈,并邀请了主管部门、专家、律师等齐聚一堂。大家结合前期了解的情况,各抒己见,特别是围绕即将推出的《文明养犬市民公约》初稿,进一步细化了内容。
据郑昌海介绍,我市自2018年启动第一轮犬类规范管理专项工作以来,到今年已经进入了第七轮。截至今年9月,全市在册犬只登记数79433只,芯片植入率86.3%。全市养犬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从单打独斗向综合治理转变;二是从纸质证照向电子证照转变;三是从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变;四是从模式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比如,我们聚焦犬类‘监管一件事’场景,全域上线运行湖州市养犬管理平台,系统包括13个模块的50项具体管理项目,实现了犬只线上登记、预约免疫、领取犬牌、年度审核、疫苗到期提醒再注射、芯片植入、犬只无害化处理、犬只信息注销等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郑昌海介绍,我市还创新打造了301个“一站式犬只服务点”,依托宠物医院、城警联勤驿站等资源,完善犬只便民登记网络等“一站式”服务体系,确保应免尽免、应登尽登。
“不管是政策,还是资金保障,湖州在犬类管理工作上都作了比较多的努力,但是现在更重要的是让养犬人自觉规范养犬行为。”观察员宋永强是一名搜救犬训导员教官,他觉得很多养犬人其实并不了解犬只的习性,也不懂如何教会犬只规矩,这也是一些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比如犬吠带来的噪音,他们是有专业方法来训练的,“我个人也很愿意做这样的公益,通过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或者是社区平台,为有需要的养犬人提供专业驯养知识”。
“发布《文明养犬市民公约》,也是希望人人都能争做文明养犬人,共同营造文明养犬的良好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新莲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会认真参考和综合市民观察团成员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公约》的内容,持续开展文明养犬长效管理工作,做实做细文明养犬的服务举措,宣传和引导市民依法、合规、文明养犬。
专家点评
践行文明养犬共享和谐社会
林晖
优化布局、加强宣传。犬只管理主管部门、街道、社区、业委会、涉犬社团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宠物知识宣讲、公益宣传等活动,以声、端、报、网、屏等载体,对文明养犬及《文明养犬市民公约》有关内容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尽快让《公约》能够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知情明理、深化共识。随着全社会对养犬需求的增长,宣传贯彻《文明养犬市民公约》的不断深入,广大市民应逐步转变观念,逐渐形成文明养犬不只是犬只管理部门和养犬人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担当的一种共识。从而不断促进养犬与非养犬人士两大市民群体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尊重,进而形成文明养犬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