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小红鹳属、安第斯山红鹳属、大红鹳属
种:小红鹳、安第斯山红鹳、秘鲁红鹳、智利红鹳、美洲红鹳(加勒比海红鹳)、大红鹳
火烈鸟全身的羽毛主要为朱红色,特别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泽闪亮,远远看去,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因此叫火烈鸟。它们喜欢群居,火烈鸟群往往成千上万只共同行动,蔚为壮观。
1
形态特征
体型大小似鹳,雄性较雌性稍大。通身为洁白泛红的羽毛,翅膀上有黑色部分,覆羽深红,诸色相衬。全身的羽毛主要为朱红色,特别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泽闪亮,远远看去,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火烈鸟长相奇特,身体纤细,头部很小,镰刀形的嘴细长弯曲向下,前端为黑色,中间为淡红色,基部为黄色。细长的颈部弯曲呈“S”形,双翼展开达1.6米以上,尾羽却很短。此外,它还有一双又细又长的红腿,脚上向前的3个趾间具红色的全蹼,后趾则较小而平置。虹膜黄色至橙色,并通过栗色环包围。
2
栖息环境
生活在温热带各种各样的盐水和淡水栖息地,如泻湖,河口,滩涂和沿海或内陆湖泊。
3
生活习性
火烈鸟坚硬的倒钩形鸟喙非常适合从水中过滤小贝类、昆虫、单细胞动物和水藻,偶尔也吃小的软体动物和甲壳类。成年火烈鸟喜欢游泳,即使是在晚上它们仍然可以在深水域觅食。有时候火烈鸟生活的浅水域会干涸,这时它们就必须长途跋涉迁徙至水草茂盛的地方。
喜欢群居,往往成千上万只,远远望去,红腿如林,一条条长颈也交替蠕动,十分壮观。性情温和,平时显得胆怯而机警,游泳的技术很出色。火烈鸟群一般在晚上飞行,而且经常一边飞一边叫,叫声似雁。飞翔时,能把颈部和两腿伸长呈一条直线,只要有一只飞上天空,就会有一大群紧紧跟随。
4
繁殖方式
火烈鸟集团式繁殖,成百上千只在一起组成一个求偶群,但婚配却主要是“一夫一妻”制。交尾时雄鸟跳到雌鸟的身上,只有这时才能清楚地分辩它们的性别。每年营巢一次,但新巢大多搭建在旧巢之上。巢高出水面,一般多选择在三面环水的半岛形土墩或泥滩上,有时也在水中用杂草建筑一个“小岛”。筑巢时用喙把潮湿的泥巴滚成小球,再混入一些草茎等纤维性物质,然后用脚一层层砌成上小下大、顶部为凹槽的“碉堡”式的巢,高度为12~45厘米,直径为38~76厘米。每个群体的巢常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构成一个很有秩序的“小村落”,巢和巢之间的距离多为60厘米左右,其内还开掘有许多小沟,以便与水面相沟通,这样在孵化期间就可以随时进入水中觅食、站立在浅水中了望,或者潜入水中游泳。营巢期间,性情有时也变得凶猛而好斗,不时因为争夺“地盘”或抢劫巢材而发生一些小小的冲突。
火烈鸟的卵呈淡白色,每窝仅产1~2枚。孵卵工作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担任,一只孵化时,另一只就守卫在巢的旁边。孵化期大约为28~32天。雏鸟出壳后羽毛一干,马上就能下地行走,第二天即可下水游泳,4~5天后,就十分活跃了,但主要还是依靠吃成鸟嗉囊里分泌的乳状物来生存。雏鸟的绒羽呈灰色丝状,腿也是灰色的,嘴是直的。两个半月的时候,幼鸟能够学会飞翔,一年以后,体形几乎同成鸟一样大,但体色仍然是灰色的,直到第3年才能变为红色,达到性成熟。寿命大约为20~50年。
5
分布范围
火烈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南北美洲,加勒比海和加拉帕戈斯群岛、非洲、马达加斯加、欧洲南部、西南亚、中东和印度次大陆。
6
种群现状
因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破坏,该物种数量下降明显。
7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1种,近危3种,低危2种,具体如下:
小红鹳: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
秘鲁红鹳: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
安第斯红鹳: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
智利红鹳: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
美洲红鹳: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大红鹳: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低危。
政务类官网
滨海场馆类官网
天津场馆类官网
天津政务类官网
主办单位: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宣传部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