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特有鸟蓝枕八色鸫睡姿:蓬松的羽毛可以降低被蛇捕食的危险
睡觉是有道理的,乱睡会造成生理伤害,甚至有死亡风险。睡觉需要一些规范,乱睡,错睡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懂得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特别重要。现代人因各种事宜睡觉规范错乱,入睡过晚或过短,都有可能增加年老后死亡的风险。或者因日常生活中携带婴儿的方式改变造成婴儿频繁运动,睡眠不足,最终影响发育的情形。
小弟本人便是典型的夜猫子,睡眠不足型的人。晚上活动多,躺下之后还看书或玩手机一直到深夜一两点,并逐渐养成坏习惯,天天如此。虽想早点休息,调整睡眠,但依然每天到很晚才睡。前几天夜里,我们几个人又到热带雨林中拍摄野生动物,恰巧遇到了一些动物睡觉的场景。长嘴捕蛛鸟、蓝枕八色鸫、丽棘蜥都在阴湿的热带雨林中熟睡,姿态憨态可掬,真是萌死人呐。若不是亲眼所见,根本难以想象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今天就来讲讲动物睡觉的科学故事。对于动物来说,睡觉的故事则特别有趣,特别好玩。如我们拍摄到的长嘴捕蛛鸟和蓝枕八色鸫,二者将绒毛立起来,成球状,头和喙均深埋进绒毛之中,单角停歇在树枝上,一动不动,甚是可爱;棕背树蜥则如小龙女一般,趴在树枝上,两眼双闭,一根大尾巴挂在空中,纹丝不动地与树干融为一体;丽棘蜥则匍匐在蕨类植物宽大的叶片之上,草绿色的背面与绿叶相似,很好地隐藏在杂木之间。
首先,动物睡姿形态各异。有的动物白天睡觉,如蝙蝠,群体倒挂在枝条或岩洞中;有的动物晚上睡觉,如马,站着睡觉。其它如水鸟多是漂浮在水面之上睡觉,猫狗则找个地方躺下就睡,一些蜜蜂用大颚咬住草木,悬挂在空中睡觉。海豚则是大脑左右半球轮流睡觉,树懒则抱着树睡觉。塑造动物的睡姿的重要因素是环境的安全性和天敌。如马站着睡觉,遇到危险时可随时逃跑。长嘴捕蛛鸟和蓝枕八色鸫单脚站在枝条上,缩成一团,竖起羽毛,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开蛇类攻击。有一种鱼甚至会吐丝结网,将自己包裹起来,以避开寄生虫。自然之中,各种睡姿千奇百怪,充满趣味性。
最后讨论睡眠的由来问题,也是最为复杂的问题。动物睡姿、睡觉长短均可通过观察而获取信息,而试图从进化角度回答为什么动物要睡觉的问题则困难的多。
沟谷雨林中变色树蜥趴在蕨类植物上睡觉
我们也可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动物就一定需要睡眠呢?从睡觉的功能上讲,认为睡眠能使人减少能耗,有助于恢复体能。但从能量循环的物理机制上解释,动物可以不睡觉。假如动物通过摄食获得足够多的能量的话,那么它就不需要睡眠。基于这种想法,有人提出了“零假说”(TheNullHypothesis)的观点,认为睡眠是没有进化优势的。
科学家利用蟑螂、老鼠、苍蝇做实验,不断的刺激它们,剥夺其睡眠,结果导致了死亡。常识告诉我们,睡醒之后人的精气神更好,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也更强。遗憾,睡眠是否会补偿动物的认知功能也并未得到实验支持,睡眠对生理、免疫和机能方面的好处十分有限。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零假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抱着树枝睡觉的棕背树蜥,睡得很甜美。做什么好梦呢?
被吵醒的树蜥,眼镜半睁半闭。脖子上还有个吸血的虱子
深夜的长嘴捕蛛鸟绒毛外翻,蓬松成球状,长长的嘴巴深埋其间
蜥蜴乃龙也。难怪乎小龙女睡觉是在绳子上,原来自然中早有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