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四下《动物的繁殖》教学设计过程资料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贵阳分校杨静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描述、统计、分析、比较、推理、概括、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描述和比较卵生和胎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教材分析】

本课是《繁殖》单元的第3课。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这一课将研究对象拓展到了动物,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开课直接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孔雀为什么开屏吗?”将话题引导到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即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上。

活动一是调查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教科书给出了学生熟悉的鸡和鸡蛋,帮助学生理解鸡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然后通过调查更多的动物的繁殖方式,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昆虫、鱼类、鸟类动物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类动物叫卵生动物。活动二是学生通过给人类在子宫中生长发育排序和调查猫等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发现其与卵生动物的主要区别,即直接生小动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些动物的繁殖现象,但有一定局限性,很多学生知道某种动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就能力储备而言,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让学生自己收集图片、视频和文字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从中获取动物繁殖的信息,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2.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收集信息的方法,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2.针对观察和排序的结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

1.愿意调查动物的繁殖过程,并对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懂得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创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动物繁殖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教学难点】

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孩子。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介绍动物求偶的视频资料、动物繁殖图卡、鸡繁殖图卡、胎儿发育图卡等。

学生材料:未受精的鸡蛋、受精的鸡蛋、培养皿、纸杯等。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动物的求偶方式

1.谈话:大家有没有见过孔雀开屏?你们知道孔雀什么时候开屏吗?

2.学生猜测。(预设:受到惊吓、找女朋友)

3.讲述:是不是大家猜测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4.学生观看视频:孔雀求偶。

5.总结:开屏的都是雄孔雀,他们在追求雌孔雀的时候就会开屏,这叫“求偶”。当然,偶尔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它们也会开屏。

6.提问:除了孔雀开屏,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求偶的方式呢?

7.学生回答。(注意:如果学生说的动物,教师并不了解,可以让学生补充说一说“那是怎样的情况?”或让其补充图片、资料,然后再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8.出示图片,介绍几种动物的求偶方式:雄蛙鸣叫、弹涂鱼跳跃、角马搏斗等。

9.提问:那你们知道动物求偶是为什么吗?

10.学生猜测。(预设:交配、繁殖)

11.总结:动物求偶后交配,会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物的繁殖。(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

[设计意图:通过孔雀开屏视频切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动物繁殖的话题。]

二、观察鸡蛋,识别受精卵

准备两种鸡蛋(一种受精,一种未受精)

1.过渡:大家知道小鸡是怎么繁殖出来的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如果不是,那什么样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呢?

4.学生猜测。

5.谈话: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枚鸡蛋,一会请大家把鸡蛋打开,仔细观察两枚鸡蛋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提出观察要求:

A.小心地把鸡蛋打开放入培养皿中,蛋壳放入垃圾袋。

B.仔细观察两枚鸡蛋的不同点,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C.在组内小声交流观察结果。

D.观察完毕收拾桌面,坐端正。

6.各小组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预设:一个鸡蛋上有小白点,另一个没有小白点)

7.追问:你认为这个小白点是什么?

8.学生猜测。

9.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介绍:这个白点叫胚盘,这样的鸡蛋将来会孵出小鸡的。而没有胚盘的鸡蛋就不能孵出小鸡。这种有白点的鸡蛋我们叫做受精卵。

10.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打开的方式观察鸡蛋是否是受精卵,那如果不打开鸡蛋,有没有办法辨别它是不是受精卵呢?

11.学生猜测。

12.教师介绍照蛋的方法:我们用强光照射鸡蛋,隔着蛋壳看看鸡蛋内部是否有一个小暗点,如果有,说明这是一枚受精的鸡蛋。用这种方法可以区分是否是受精卵。

13.学生活动:照蛋,辨别是否是受精卵。(没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视频替代)

14.谈话:一枚受精的鸡蛋要经过多少天才能孵出小鸡呢?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

15.学生观看视频:鸡蛋从受精到小鸡出壳的过程。

16.总结:科学家们为了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模拟鸡蛋内部环境来孵化了“小茶缸”(小鸡的名字),平时小鸡们都是在蛋壳里经过21天才孵化出来的。

三、给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排序

2.学生仔细观察和比对图片,进行排序。

3.交流,说说这样排的依据。

4.谈话: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顺序是不是像排列的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5.学生观看视频:人类胚胎的发育。

6.修正排序结果。

7.总结: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经过36——40周左右慢慢长大,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生命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恩父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珍爱所有的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猜测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受精”的卵才能孕育出生命。通过活动了解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生长的顺序,了解生命形成的过程,培养感恩和热爱生命的情怀。]

四、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1.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鸡和人类的繁殖方式,请大家思考:小鸡和人类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回答。(预设:鸡是先生蛋,后孵化出小鸡;人是由妈妈直接生出小宝宝)

3.学生举例。

4.出示教材图片:猜猜这些卵分别是谁产的?

5.小结:像鱼和鸟那样产卵的繁殖方式叫卵生。

6.游戏:猜猜我是谁的宝宝。

出示教材图片,仔细观察这些动物宝宝,猜猜他们分别是谁的孩子?

7.小结:像人、马、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8.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是卵生?哪些动物是胎生?

9.完成实验手册第1题:下列动物中,是胎生的在“○”里涂红色,是卵生的涂

绿色。

10.交流。

11.总结:卵生和胎生是大多数动物的繁殖方式。有的小动物小时候和长大后区别很大。

[设计意图:以之前教学活动中的小鸡和人为切入点,并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素材,引导学生了解胎生和卵生。通过游戏“猜猜我是谁的宝宝”,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动物小时候和长大后样貌、习性会发生变化。]

五、阅读资料,了解动物护卵、孵卵、哺育后代等行为

2.学生观看视频。

3.交流感受。

4.讲解自己知道的其它动物保护卵以及孵化卵的情况。

5.讲述:企鹅爸爸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孵化出小企鹅,那这些小动物孵化出来后动物爸爸妈妈的任务就完成了吗?

6.学生回答。

7.阅读教材上的图文资料,了解动物哺育后代,教给他们生存本领的故事。

8.总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小动物从孕育到出生到长大,经历了很多困难和障碍。我们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活,所以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积极保护动物、植物出一份力。

[设计意图:了解动物生长历程,潜移默化地让保护动物成为学生人生必备的修养。]

THE END
1.动物的繁殖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胎生、卵生以及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成熟并生产的过程叫胎生。一般来说,哺乳动物都是以胎生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独立发育的整个过程叫做卵生,常见的鸡、鸭、鱼等,都属于卵生动物。https://www.tianqijun.com/video/detail/23769.html
2.鸟类的繁殖方式有哪些?动物视频暗水天狼关注https://tv.sohu.com/v/dXMvMzM4OTE2MzM0LzUwMzg1NjkyNi5zaHRtbA==.html
3.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几种动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分别是:胎生(哺乳动物)——受精卵没有类似于蛋壳的外壳; 在母体内生长成个体、卵生(爬行类、鸟类、鱼类、昆虫)——受精卵被包裹在蛋壳内于体内或体外孵化成个体.还有就是一些特殊繁殖方式,如海马将受精卵含在嘴里孵化,再用雄海马胸前的“育儿袋”养育小海马,但这种繁殖方式也是属于卵生繁殖方...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6a9d7675cb3bc9fec637e95266331fbb.html
4.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几种动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分别是:胎生(哺乳动物)——受精卵没有类似于蛋壳的外壳; 在母体内生长成个体、卵生(爬行类、鸟类、鱼类、昆虫)——受精卵被包裹在蛋壳内于体内或体外孵化成个体.还有就是一些特殊繁殖方式,如海马将受精卵含在嘴里孵化,再用雄海马胸前的“育儿袋”养育小海马,但这种繁殖方式也是属于卵生繁殖方...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6a9d7675cb3bc9fec637e95266331fbb.html
5.?动物繁殖的方式是什么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几种?动物繁殖的方式是什么 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几种 生活短视频内容平台-匠子视频,专注生活技能短视频,让生活更精彩,重庆匠子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https://m.jiangzi.com/baiduApplet/shenghuo/199283.html
6.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 有三种不同的哺乳动物:单孔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类。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体内的卵子与来自雄性的精子结合。单孔类是唯一产蛋的哺乳动物,它们在交配后几天内就会产下软壳的蛋,母体会用体温使这些蛋保持温暖,直到孵化。有袋类会生出发育不完全的幼体,幼体在目前体外的育儿袋中吸吮乳汁,并完成它们的...https://www.fjbwy.com/articles/2022-05-16/content_11493.html
7.各类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花朵大多有四个结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雄蕊的花粉通过风媒、虫媒、人工等方式,进入雌蕊的子房内,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种子被果实包裹着。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内有两个子叶,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内只有一个子叶。 动物部分: 08、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世界上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身体由单个...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503/17/2751097_909992560.shtml
1.动物繁殖的方式有哪几种动物繁殖的方式哪种最快→MAIGOO知识摘要:动物繁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卵生,胎生、卵胎。卵生是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外独立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胎生是指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动物的受精卵虽在母体内发育,但其营养仍依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黄供给的生殖方式。动物繁殖的速度不能单独看繁殖方式,还要看繁殖的环境,数量、存活率。下面我们一起来...https://www.maigoo.com/goomai/273508.html
2.三年级科学下册《动物的繁殖》教案即卵生和胎生难点收集、分析、整理动物繁殖后代的信息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与蚕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动物的繁殖(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2.科学探索探索一调查还有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后代的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调查常见...https://www.yxfsz.com/view/1654356913985523714
3.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哪些?农技学堂导读: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却很少有人了解它的繁殖方式。其实它们主要是依靠种子传播的方法来进行繁殖的,但不同的植物其传播方式也不太一样。那么具体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下吧。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却很少有人了解它的繁殖方式。其实它们主要是依靠种子传播的方法来进行繁殖的,但不同的植物其传播方式...https://www.cnhnb.com/xt/article-118672.html
4.印度气候是垂直气候吗印度,这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国度,以其丰富的文化和多样的地貌而闻名于世,印度的气候也因其独特的特点而备受关注,有人认为,印度的气候是垂直气候,这是否属实呢?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垂直气候,垂直气候,也称为高度气候,是指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的一种气候类型,在垂直气候中,气温、降水、风力等气候...http://www.gqac.cn/post/849c999141.html
5.动物的繁殖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动物的繁殖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物的繁殖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分胎生和卵生; ...https://teacher.ruiwen.com/jiaoxueziliao/jiaoan/22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