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十日说(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采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蔡升元整理
“六畜蕃滋百谷成,报神之赐何终极。问农当年未生树,此树之神何所附。”
——《神树词》宋·释文珦
为什么这么个排法呢?古代典籍里找不到出处。但旧时汉族民间《农家杂事》一书,说此种排法有三:一说是按人类驯服六畜的次序排,鸡最先驯养成家畜,狗次之,其它依次类推。二说是按六畜的大小排列,鸡、狗体积较小,排在前面,牛、马体积较大,排在后面。三说是按六畜和人的远近排列,俗说,没有鸡狗不成家。老人们认为鸡、狗可以捡食家中撒掉的粮食,为主人消灾免罪,所以鸡、狗都养在屋里,接近于人,猪、羊次之,牛、马则另有栏和厩,离居室最远,所以排在最后。看来,后一说似乎有些道理,古代神仙故事里说,汉朝的淮南王刘安成了神仙(其实他是因谋反被迫自杀的),飞升到天上去了,连家里的鸡狗都一起带到了云中,俗语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没说过猪羊牛马跟着主人升天的故事。
六畜日虽算不上是节日,但旧时农家重视六畜,正月初,头几天按六日向猪圈、羊栏、牛棚贴红纸条、点香的风俗还是到处风行的。还有的以天气的阴晴来占卜牲畜的兴衰,认为鸡日天气晴和,是年鸡旺,阴晦则鸡有灾病;狗日天气晴和,是年狗旺,阴则狗有灾病。余者类推。当然,这种卜算,未必科学,仅是当年农民的一种说法而已。
汉代东方朔的《占书》记载:“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曹魏时期的董勋著有《问礼俗》,他在书里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日的来历与传统中女娲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关。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羊日,初四是猪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正月,传统节日多,禁忌也就多了。总结起来共有“十大不”:一是不理发;二是不杀生;三是不动针线;四是不动剪刀;五是不吃药;六是不借钱讨债;七是不劈柴;八是不打骂人及哭泣;九是不看婚丧事;十是不扔粮食。
正月初一“鸡日”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
——《题金鸡报晓图》明·唐寅
正月初一,金鸡报晓。五德之禽啼,福气满门来。
正月初一,又称“鸡日”。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诗经》里有很多写鸡的诗篇,如“鸡既鸣矣,朝既盈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等。“韩诗学派”称鸡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再加上鸡的属性,每天鸡鸣而日出,能够给人一种带来光明、驱逐黑暗的印象。因此,正月初一为鸡日,最能带来新年新气象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汉族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宋·吕本中《宜章元日诗》:“避地逢鸡日,伤时感雁臣。”
据说,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根向周围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元旦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古人元旦刻桃木为神像,立在大门前,还要插几根公鸡毛象征天鸡,后来桃符演变成春联后,插鸡毛的风俗就变成剪鸡贴在窗上作装饰的风俗了。现在农村里剪窗花最常见的也是公鸡。在《荆楚岁时记》上,对元旦剪鸡的风俗即有所记载,看来这个风俗在南北朝时就开始了,至今至少流传了1500年以上。
正月初一是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祭全神。五更天起床后,第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祭全神。所谓全神,是指家中所奉祀的各种神抵。这是年节中最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也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因此极受重视,几乎要把年节中准备的所有最好的佳肴和祭祀用品都拿出来奉献给以天地为主的神抵和祖宗。
拜年。古时拜年又叫“走春”、“贺岁”,是五更起床举行祭全神活动后,大年初一的又一项重要礼仪和民俗活动。所谓拜年,是辞旧迎新的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仪式。
压岁钱。古谣讲:“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就走。”在拜年活动中,最开心的莫过于小孩子们了。
小孩向长辈拜年之后,长辈一般会给小辈压岁钱。也有的人家是在年夜饭过后分发压岁钱,或者在孩子睡熟后塞在枕边,目的是使孩子在新年第一天有个惊喜,同时祝福孩子在新一年里平安吉祥、茁壮成长。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沐京时云:“是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渴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风俗也多,禁忌也多。就大年初一这天就有“十大忌”:一忌吃稀饭;二忌开柜;三忌催人起床;四忌给睡觉人拜年;五忌说不吉利的字;六忌午休;七忌掏别人口袋;八忌地上滴水;九忌压岁给奇数;十忌女儿回娘家。
正月初二“狗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正月初二,金吠报春。喝下元宝汤,家家祭财神。
正月初二,又称“狗日”,即狗的生日。古人认为狗忠诚正直、勇敢多子、护主卫家,是“斗精所生”、“斗运,狗三月而生”,从而把狗当作应天而生的瑞兽,其实这是远古狗崇拜的遗存。狗在中国人心目中,可以守院护主镇宅消灾,并且绝不嫌贫爱富(狗不嫌家贫)。比如《礼论》中的说法,狗属于:“至阳之畜”,在东方烹狗,可以使阳气勃发,从而蓄养万物。
民间也有传说,这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赤狗是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则不吉。所以,香港地区的老一辈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祀祖祭神。
正月初二,吃开年饭。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
正月初二中午吃馄饨,是一种民间习俗,称为“元宝汤”。到了狗日,每家每户中午都吃馄饨,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运势大旺。老人身体健康洪福齐天,年轻人事业财运大丰收,小孩子茁壮成长身体倍儿棒。所以不管男女老少这一天都会吃馄饨,给自己祈福,是非常吉利有意义的一种春节习俗。
清人杨静亭在《都门杂咏》中描写《馄饨》:“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嘴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馅料有高低之分,高者烤鸭、冬笋、鸡脯肉、碗豆为馅;一般者猪肉、韭菜为馅。
正月初二,为祭财神日,是日一早,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一般住户加无常年供奉的财神像或牌位,就临时到香蜡铺请一位极糙的木刻板、水彩印刷的“增福积宝财神”码儿,或者将除夕接进的那些财神儿夹在木制助神纸夹子上,设一祭坛:铺户则仍在原奉祀的“三财”神龛前设坛。是日有登门售财神像者、如不欲购、只能回答“已有”,忌讳说“不要”,以避不祥。
关东买卖人家祭财神一般用五宗大供,整猪、整羊、整鸡、整鸭、还要有红色活鲤鱼两条,用红丝线拴上,绕在正中央,谓之“吉庆有余(“鱼”与“余”谐音),又叫“一鱼二水”,有借水得财之意,用“羊”与“色”,合成鲜,以示新鲜财神降临,再发新财。
住户祭财神则用猪、羊肉各一方,馒头三碗,每碗五个,汤三盅(用火点燃),茶水一杯。买卖由掌柜的主持致祭,住户由长辈主持致祭,程序是燃灯,拈香,叩首,然后将财神码儿放在院中钱粮盆内,用松树枝、芝麻一并焚化,院中此时鞭炮如爆豆。
正月初二,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与婿同行,携带双数的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祭祖上坟。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蔚州始置于北周大成年间。自古以来正月初二都有祭祖、上坟仪式,不论身份地位多高,这天都要进行祭祖活动。俗称“给祖先拜年”。表达了对祖先的敬重和思念之情。(待续)
正月初一,钱杖如愿!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古代趣俗
余大中
南朝梁著名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记载古代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至今完整保存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
《荆楚岁时记》中有一则“杖打粪扫,呼令如愿”的趣俗:“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其意思是:荆楚大地有一个风俗,每逢正月初一,就把串起来的钱,绑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里,围着自家粪土堆转几圈,然后投打在粪土堆上,这样就可以如愿以偿。
这个趣俗源自唐末五代时期前蜀高道、道门领袖杜光庭的《录异记》。故事叙述:有一个叫区明的商人,经过彭泽湖时,遇到一辆马车从湖里出来,乘车者自称是青洪君,邀请区明过访,并用隆重的礼节接待区明,还问区明需要什么东西。
当时有人告诉区明:“只求如愿!”所以,等到青洪君问他,区明就用这句话回答了。谁知道,“如愿”是一个漂亮贤淑的女人,是青洪君的佣人,青洪君非常喜欢如愿。现在区明提了这个要求,青洪君没法推辞,只好同意了。
从此后,如愿来到区明家里,无论区明有什么要求,如愿都会去做,而且很快就做好了。有一年正月初一早晨,如愿起床稍稍迟了一点,区明把她打了一顿,如愿就逃到粪土堆里,区明一边喊着如愿的名字,一边用钱杖敲打粪土堆,但如愿始终没有回来。
后来,正月初一,钱杖如愿,就成为荆楚春节趣俗,寄托人们“万事如意”的美好心愿。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初一是春节的第一天,也是新年的第一天,在民间的农历中,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因此正月初一也叫元塑日。
在民间神话故事中,相传女娲第一天创造了鸡,第二天创造了狗、第三天创造了猪,所以大年初一也被称为“鸡日”。在古代鸡被看做是吉祥物,其天亮打鸣之时,也是鬼神退避的时候,而且鸡还可以吃掉各种害虫,因此民间认为鸡是可以驱恶辟邪、为人们带来好运的吉祥家禽。
《韩诗外传》中有记载:鸡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因此鸡还被称为“五德之禽”。
大年初一作为一年开始之日,在靠天吃饭的古代,蕴含了对新的一年所有的希望,因此有着很多的风俗禁忌,直到现在,很多老一辈人还是仍然保持着这些规矩忌讳,那么正月初一“鸡日”有哪些习俗讲究呢?老辈人经常说要牢记“6不做,3不吃”,尊重老传统,福气满门来。
1.不催人起床
初一的前一天是除夕,而除夕夜有守岁的传统,一般都是很晚才会睡觉,加上冬天的天气寒冷,起床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一天就不能催人起床,因为催容易让人联想到“催债”“催命”,所以催是不吉祥的字,大年初一图个吉祥,因此不能催人起床。
虽然不能催起床,但是新年头也要自觉点,不能睡懒觉,一是家中长辈还等着晚辈去拜年送祝福,而是如果别人提前来家里,却还在床上睡懒觉,也是不适合的,所以春节要自觉,辛苦一点累一点为新的一年祈福纳祥。
2.不杀生
正月初一是春节的第一天,也是新年的开始,作为一个传统且隆重的节日,自然是不适合见到杀生的,一般过年家宴比较多,这时就得靠年前准备的年货了,这样既可以不杀生,招待客人也省事,所以过年备足年货还是很有必要的。
3.不说不吉利的话
新的一年都想有一个新气象,讨个好彩头,所以像破、掉、扔、死、苦等这些不吉利的字都不能说,对小孩也不能打骂,要耐心的说教,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众神开会的日子,如果听到吵闹、不吉利的话就会不高兴,不给福运,影响接下来一年的运势。
正月初一见到人要说吉利话,比如新年快乐、新年大吉、恭喜发财等有美好寓意的话。
4.不要吃药
在过年前后,要随天气的变化注意驱寒保暖,在饮食上要应季而食,饮食要清淡一点,过年本来大鱼大肉吃多了就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如果口味再重就会引起身体的不舒服,从而引起病变要吃药,这样就破坏新年的好运了。
5.不洗澡洗头
现在很多人都有天天洗澡、洗头的习惯,但是大年初一是不能洗澡洗头的,因为洗澡洗头要用大量的水,而民间认为水就是“财”,洗头洗澡如果泼水就是丢财的意思,所以到了初一,有不能洗头洗澡的说法。
老传统一般都是除夕夜吃完团年饭洗澡洗头,一是用新面貌迎接新春的到来,而是这样大年初一就不用洗澡破坏老规矩。
6.不扫地
相传大年初一是“扫帚星”的生日,也是扫帚休息的日子,这一天如果扫地打扫卫生,就会引来“扫帚星”,带来霉运,扫走福运,所以在初一这一天,不能扫地,要把垃圾和污水存放起来,也是聚财的含义,到了初五送穷日再一起拿出去扔掉。
1.不吃肉
过年不就是吃大鱼大肉的吗?怎么还能吃肉呢?
因为相传初一这天是众神开会的日子,这一天不能吃肉,要吃素,以示对众神的尊重,其次就是吃斋有“吃灾”的意思,把一年不开心,不顺利的事情都吃点,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福气满门来。
2.不吃梅菜
梅菜是一种咸菜,与五花肉搭配做出来非常美味可口,是很多人的最爱,平时吃吃还是可以的,但是新年初一就不要吃了,因为“梅”跟“霉”谐音,有霉运、倒霉的含义,在初一要讨个吉利和好彩头,所以还是不吃梅菜为好。
3.不吃鱼翻面
鱼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肉类之一,而且在宴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自古就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在新年的家宴上,鱼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取“年年有余”的寓意。
鱼虽然好吃寓意好,但是吃的时候不能翻面,在沿海地区对这种习俗尤为重视,因为吃鱼翻面有翻船、翻车的寓意,过年为了讨个好彩头,自然不能吃鱼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