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毛衣,枯黄的扬树叶和鲜艳的枫叶飘落下来,好象是几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虽然寒霜降临,可青松爷爷还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的叶子全都落了,可黄澄澄的柿子还挂在指头,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橘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
2、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白露》
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月夜忆舍弟》
4、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5、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6、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赠李白》
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8、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0、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禹庙》
2、红衰翠减:红:指花;翠:指绿叶。红花衰败,绿叶减少。形容春尽花残或初秋百花凋谢的景象。
3、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4、秋雨绵绵:意思是这雨下的没完没了,也作秋思解释,特别是逆境中的思念。
5、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6、丹枫迎秋:很多火红的枫树迎接着秋天的到来,丹:火红;枫:枫树或枫叶。
7、鸿飞霜降:鸿雁为候鸟,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
8、秋风扫叶:比喻威力大、气势猛。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
9、枫林如火:深秋时枫叶会变红,“枫林如火”当是极赞秋枫之壮美,满眼的红色犹如一片火海。
10、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1、秋意深浓:乡下的惬意,莫过于在秋意深浓时斜坐于山坡,看层林尽染,赏丰收美。
12、社燕秋鸿: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13、桂子飘香: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14、秋阳杲杲:秋天的太阳,明亮灿烂。
15、秋风送爽:指秋天带来了凉意。
16、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17、秋风团扇:秋风起后,扇子就弃置不用。比喻女子色衰失宠。
18、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19、秋收冬藏: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20、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21、秋荼密网: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22、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23、晴云秋月:晴空飘浮的白云,秋高气爽时的明月。比喻人胸襟高洁明朗。
24、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25、叠翠流金:形容秋天美丽的景色,碧绿和金黄交相辉映。
26、桂子飘香:代指秋季,象征着秋天了。
27、秋风纨扇:秋日凉风至,扇子遂弃置不用。常以比喻女子色衰失宠。
28、秋高气肃: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29、秋色满园:秋天的景色充满了庭院。
30、秋风红叶:红叶随风飘荡,看上去好像是在与秋风共舞。
31、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32、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33、一丛火红:代指一般指像火一样红的枫叶。
34、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35、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36、橙黄橘绿:指秋季景物。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
37、秋兰飘香:秋季兰花香飘四野,渲染一种收获和谐的气氛。
38、稻谷飘香:形容金秋时分庄稼成熟的丰收景象。
39、冰壶秋月: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
40、层林尽染:层林尽染,原意是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41、阑风伏雨:指夏秋之际的风雨。后亦泛指风雨不已。同“阑风长雨”。
42、一丛金黄:描写秋天的景色一眼望去流动的金色。
43、天高气清:形容天空高远,气候清爽。
44、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45、秋波盈盈: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46、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
47、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48、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49、北雁南飞:去北方的雁子向南飞去。
50、阑风长雨:阑珊的风,冗多的雨。指夏秋之际的风雨。后亦泛指风雨不已。亦作“阑风伏雨”。
51、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52、秋月寒江: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53、枫林尽染:整个枫林都被染成红色的了。
54、秋水伊人: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55、桐叶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56、秋色宜人:指秋天的景色,气候或温度令人舒适的;温和或温暖的。
57、林寒涧肃: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58、落叶知秋: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59、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60、天末凉风: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61、秋风扫叶:比喻威力大、气势猛。
62、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63、林寒洞肃: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64、秋高马肥: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65、秋风习习:意思是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的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2)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3)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①太华②俯成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畸③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①岧峣:高峻、高耸的样子。②太华:华山。③畴: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1)诗歌前两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特点
(2)颈联“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畴平”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析。
(3)诗歌的尾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秋
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词进而描写景物的
(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1)诗歌的第一句“满船明月浸虚空”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参考答案:1.(1)“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2)①以动衬静。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下句虚写。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3)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长夜难眠、悲凉落寞的心境。
2.(1)首联描写远景。上句是总写,表现出华山的高峻;下句是分写,以三峰作为典型,照应上句的“岧峣”。颔联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是近景。两联诗句远近结合,表现华山的高峻、三峰的巧夺天工、武帝祠的烟云聚散、仙人掌山的青绿。(2)“枕”、“连”二字。“枕”,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河水环绕秦关的景象,表现出景色的阔大、雄奇;“连”,表现出到京城路途的平直。(3)尾联用“名利客”和“学长生”作对比,通过写诗人劝慰路旁追求名利的人不如学习长生不老术来表现他对名利的淡泊。
3.(1)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2)不能。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写写景作文时,千万不要觉得无从下手。首先找准一个立足点,如“我站在山脚”“我站在小溪旁”,然后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对景物进行描写就可以了。例如,先选一些远处的山,再写一写稍远处的树,接着写近处的花丛。
1.任何一个风景区里都有很多事物,如树林、花丛、溪流、小动物……我们不必对这些事物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只要把一处的景色写好就行。
2.在很多时候,仅仅是描述一个事物,总会让作文有种干巴巴的感觉。但是,如果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如拟人、比喻等,就能让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同时也能让作文更加生动、活泼。
你看,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的景色值得我们去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只有经过仔细观察,我们才有对美景的体验,才能写出真实的美景作文。
(2)虚实结合――真实的美景也可加入合理的想象。
景物描写可以分为实景描写和虚景描写。实景就是实实在在的景物,而虚景则是想象出来的景物。在写景的时候,适当加入了一些虚景描写,可以使得我们的景物描写更加生动,作文主题更加深刻。
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既然虚景也是想象出来的,那和胡编乱造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困惑还是让小编来为你解开吧!
这一点很好理解,如北方和南方,平原与高山,城市与农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
(3)从不同角度入手,才能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得要全面。
通常,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形态甚至声音等几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