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女性英语名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服装;品牌名;翻译;用字
1服装品牌名的翻译
国外服装品牌名翻译方法与普通英语词汇的翻译一样,同样也都有音译、意译等,当然,好多外国牌子都是不音译的直接用英文。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服装制造商越来越注意与世界接轨,很多服装品牌在注册中文商标的同时,也有了特定的英文翻译,有的直接采用汉语品牌名的拼音作为英文品牌名,有的则根据读音翻译成英文中有特定意思的词,而且是有特定含义的词。
1.1音译
1.1.1外国服装品牌名译成中文名
外国品牌名译成中文名时,多数都采取音译法,取其相近的音译成汉语。如:
LouisVuitton――路易威登;
Bvlgari――宝格丽;
Cartier――卡蒂亚;
Fendi――芬迪;
DonnaKaran――唐纳卡兰;
Hermes――爱马仕;
Moschino――莫斯奇诺;
NinaRicci――莲娜丽姿。
很多外国服装品牌都是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也采取音译法,就如同翻译英文名字一样。如:
品牌名称:ChristianDior(克里斯汀.迪奥)――创始人、设计师(1946年-1957年):ChristianDior(克里斯汀迪奥);
品牌名称:Chanel(夏奈尔)――创始人、计师(1913年-1971年)均为GabrielleChanel(加布里埃夏奈尔);
品牌名称:Versace(范思哲)――设计师:贾尼范思哲、当娜泰拉范思哲。
应注意的是,很多品牌名并非是英语,还有法语等语言,翻译时可结合国际音标进行音译。
1.1.2中国服装品牌名的英译
汉语品牌名用拼音。使用汉语拼音的好处主要是能直接宣传这个品牌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品牌大多数是以开拓国内市场为主。如:
威鹏――Weipeng;
李宁――Lining;
波司登――Bosideng;
利郎――Lilang;
报喜鸟――Baoxiniao;
芭芭拉――Babala。
有些服装品牌名英译时,虽然是音译,但是选词时,采用有实际意义的词,如:
百丽――Belle(Belle,在英文是“美女”,而其法语涵义是“美丽的女人”);
以纯――Yishion(Yishion是英文单词fashion改造而成,改之后不仅含有原来的含义,又是汉语中“衣”的谐音,体现其经营的范围);
衣本色――Ebase(Ebase是“E”和“BASE”组成的,“E”不仅是“衣”的谐音,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英文字母,“base”与“本色”谐音,是“基础,根本”的意思,又与“本色”相同);
真维斯――Jeanswest(是由“Jeanswest”不仅与“真维斯”音相近,而其中的“Jeans”为“牛仔裤”,west为“西方”的意思)。
有些服装品牌根据其汉语名称取音相近的词,并无实在意思,也无内在涵义。如:
佐丹奴――Giordano;
班尼路――Baleno;
鄂尔多斯――Erdos;
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
1.2意译
Mango――芒果;MissSixty――60小姐。
(2)很多中国品牌名英译时,都采用意译。如:
七匹狼――Septwolves;
五色――FiveColor;
纯爱――PureLove;
自由鸟――FreeBird;
梦狐――DreamFox;
罗马帝王――RomanKing。
1.3不译
很多外国品牌其英文名称就很简单明了且知名度也很高,翻译成中文反而让消费者迷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不译,直接用英文。而有的中国服装品牌注册时就直接用英语,所以这种情况下,通常也不译。
2服装品牌性别
服装品牌的性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男性(Male)、女性(Female)和无性(Unisex)。
(1)男性品牌是指该品牌具有显著的男性象征和特性,只能用于消费对象是男性的产品,就服装而言,就是他只合适用于男性穿着和使用。其识别方法如下:一是看品牌名称,是女性化还是男性化;二是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如果只有男性,而且始终是男性,那么就可以认同为是男性品牌;三是看品牌宣扬的价值观念,如勇敢、冒险、坚强等;四是看品牌的原型产品,即最早推出的产品是否男性用品。
目前国内市场有明显男性象征的品牌有:金利来(Goldlion)、七匹狼(Septwolves)、利郎(Lilang)、庄吉(Judger)等。
(2)女性品牌是指名牌具有显著的女性化特征和象征,只能用于消费对象是女性的产品,就服装来说就是品牌名称只能用于女性穿着。女性品牌的识别方法与男性品牌相同:先看品牌的名称,是女性化还是男性化。在我国女性的名称总是有“娜”“雅”“黛”“宝”“丽”“丝”等字眼;二是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是否为女性,而且是否始终是女性;三是它倡导的品牌价值观是否为女性所独有,如“柔”“美”“白”“阿娜”“性感”等;四是看它名下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否为女性专用产品,以及它是否深入人心。国内目前比较有名的有:戴安芬(Triumph)、曼妮芬(Maniform)、雪蜜儿(Shmysheros)米兰姿(MILANZI)等。
(3)第三类是无性别特征的品牌。这类品牌既可以用作女性物品,也可用于男性用品,尽管这两类产品之间可能有明显的区别,但用的品牌是相同的。
3服装品牌的定位
每个品牌的服装公司都其本身的定位,是面向的是高消费群,还是普通消费者。很多品牌只面向尊贵人士,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那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如:路易威登(LouisVuitton)等的世界名牌。而很多公司则把其产品定在普通消费者,因为普通消费者虽然利润不高,但是销售量却很大。定位不同,其所采用的品牌名可能也会不同。现在很多国际流行品牌采取品牌延伸概念的运营方式,旗下会推出的不同下属品牌,这也都在品牌名中得以体现。如:乔治阿玛尼(GiorgioArmani)的旗下推出的阿玛妮(Armani)是针对富有阶层,而玛尼(Mani)、爱姆普里奥阿玛尼(EmporioErmani)、阿玛尼牛仔(ArmaniJeans)则是针对普通消费者。
品牌体现的是一个产品的质量、服务、形象等各个方面。不管一个品牌名怎么译,是汉语译成英语,还是英语译成汉语,不论是音译还是意译,最重要是要体现这个品牌的特点,并且要注意避免跟其他品牌混淆,以免导致法律纠纷。如果译了比不译糟,那不如不译,以免影响原有的品牌效果,如“Only”本是中国消费者都知道的品牌,如果非要根据其字面意思翻译成“唯一”,那么这样反而让中国消费者迷惑,反而不利于这个品牌在中国的销售。有的品牌有其特定的销售方向,如果是女性品牌在翻译时,不能用个太男性化的名字,以免消费者误会,影响销售量。品牌名为品牌服务,品牌名的翻译也要忠实于品牌理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语言女性言语特点形成原因
一、引言
二、女性言语特征
1、语音语调的特征
在讨论由于性别不同造成的语音差异的时候,有必要提到这个普遍被认为的ReceivedPronunciation(标准英英发音)。而很多研究表明,女性的发音比男性更接近标准发音。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动名词词尾-ing的发音。有语言学家对此作了一项研究调查,发现男性更多的发[in],而女性更趋向于标准音[i](Smith,1985)。另一个女性发音特点就是对元音后面附加[r]的发音。在很多字典中,美英音标的标注总是有一个[r],而上层美国人趋向于发出这个[r],同一阶级的人,女性更亲睐发[r]。有学者做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底特律黑人中中上层的女性发[r]的比例为90%,而男性只有66.7%。此外,女性的语调也引人注意。女性喜爱用升调,而升调多见于疑问语气,征求他人意见时。这显示了女性礼貌、体贴、柔弱的特点。
2、话题的选择
在日常交谈中,男性、女性在对对话话题的选择有所差别。男性趋向于谈论时事新闻、经济体育这些较为公众的话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赢得自己所处社会团体的认可与尊重。而女性多选择家庭事务、衣着打扮、美容护肤、子女教育、抱怨牢骚等相对隐私的话题。有时闲聊或者是背后议论他人也能成为女谈的话题,因为她们的目的不同于男性的信息交流,而是情感交流。随意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交谈是女性的一种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
3、话语量少
三、言语特征的原因
1、生理和心理原因
2、教育原因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从小对女性的教育就有别于男性。家长教育女孩子应该温柔大方,言行举止要礼貌得体,要求女性要矜持切勿叽叽喳喳而显得轻浮。而学校教育同样如此。有学者指出,在学校课堂中,男孩可以非常活跃地举手回答问题甚至直接站起来回答,而女孩则应该表现出淑女形象才能赢得老师的注意。此外,家长给女性取的名字多是表现温柔漂亮的词,比如:Abby,Lily这种带有父母希望与祝福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女性附加了限制,使得她们不得不表现得与名字一致。而且英语中有相当的习语来说明女性的话语含量少,或者应该少说话,比如:Silenceisthebestornamentofawoman.(女子文静,不须治容)。
3、社会地位原因
语言是社会的反应,女性特有的言语行为正反应了她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从古至今,人们普遍任务男性是社会的主宰,承担社会的主要责任,女性只是出于从属地位,只是男性的陪衬。这就造成女性社会地位的地下,让她们不得不从外在的形式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比如注重自己的发音。而社会对男女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大多在家打理家庭事务、照顾子女造成了女性在交谈时话题选择的特点。正由于女性承担家庭琐事、教育子女,她们在说话的时候也更注重自己的言语,避免给子女造成不好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运用了比较多的例证与数据来说明女性的言语行为特点,分别从女性的语音语调、话题的选择以及话语量的多少进行了分析,进而阐述了构成女性独特的语言特征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因素、教育因素以及社会地位。然而本文中未采用相对丰富的理论观点,因此理论支撑较为薄弱。其他学者在研究此类课题时可以较多地引用前人的理论成果,或者针对某一语言理论解释这一种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戴炜栋,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上海外国语学报[J],1983年6期
[2]姚芬芳,英语语音语调的性别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26)
关键词:汇,性别歧视,发展趋向
众所周知,语言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最主要的标志,语言的发展使人优越于动物并发展为文化意义上的人。著名学者戴炜栋认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承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信念、价值观、规范等等,而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戴,2000:158)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可以体现在语言层次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及篇章上。(张,2005:9)
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它可以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也可以指女性对男性的歧视。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著名的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SimondePauvaus)在她的《第二性—女人》一书中指出:“从古到今妇女地位低于男人,成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并不是由于天生的女性特征,而是长期以来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力量和传统势力造成的。”可见,人类社会迄今为止仍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在英语语言中就是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中有相当数量的词汇带有性别歧视色彩,语言学家Jesperson在TheGrowthandStructureoftheEnglishLanguage一书中写道,英语无疑是他所谙熟的语言中最男性的语言。。
二、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根据Webster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性别歧视词的定义是:wordscontainingprejudiceordiscriminationbasedonsex;esp.discriminationagainstwomen.如chairman,man-made等都是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词。
(一)英语构词方面
《圣经创世纪》中说,上帝造成亚当之后,又从他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成夏娃,第一位女性就是这样来到世上的。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女性处于附属的地位,这种心态反映在英语词汇的构造方面。
1.英语中有不少词只表示男性,如果要表示女性身份,则需要在其后添加粘着词素-in,-ess或者-ress。比如:host,hostess;hero,heroin;count,countess;heir,heiress;actor,actress.
2.英语中,很多表示女性的名字一般比表示男性的名字长一些,常常是以男性的名字为基础,词尾加上一两个音节构成。比如:Christian,Christianna;Glen,Glenda;Paul,Paula.
3.英语词汇中还有很多带有“-man”这一成分的复合词,如mankind,fireman,postman,freshman,congressman,chairman,salesman等等,这些表示某种职位的词从词性上看都和男性有关,似乎只有男性才能胜任这些职位,却无视了女性的存在。
4.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表现在一些表示男女两性的平行结构(parallelstructures)形式上,比如:manandwoman,husbandandwife,AdamandEve,boysandgirls,kingsandqueens,hostandhostess,fatherandmother,menandwomen等等,这些都是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将男性词置于第一位,女性词置于第二位,这无疑折射出了性别歧视的印痕。
(二)英语词汇的语义方面。
《圣经》中关于上帝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说法争论不休,而西方人的《圣经》中把上帝都称作“He”,可见其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大量的英语词汇也表现出性别歧视的意味。
1.男女两性的职业方面。人们在心理上习惯认为有声望的人往往都是男性,而一旦女性有声望时,就似乎作为特例来对待。有的表示职业的词需要在后面加上后缀才能指代女性。比如:countess,actress,farmerette。还有一些词加上后缀后,地位降低,含义改变。Governer意为州长,而governess却是家庭女教师。
2.对女性的贬损词语。英语中有许多关于女性的贬损词语,如liveonthestreets,goonthestreets,street-walker,wanton等等。Bachelor和spinster都是指apersonwhoisnotmarried,但bachelor却有积极的涵义,而spinster则含贬义,通常含有唠叨、严厉、怪僻等内涵意义。
3.词语的搭配方面。有些单词在修饰与男性有关的词语时,具有积极的涵义,而在修饰女性名词时,却含有贬损之意。例如,当说到aprofessionalman时,人们一般会认为他是一位医生或律师,可是当提到aprofessionalwoman时,人们可能会认为她是一个。
4.词汇语义的历史变化。一些英语词汇在演变过程中意义发生改变,从中性词变成了轻蔑词。例如:Madam已从旧时专指有地位的女性发展为“akeeperandprocurerofwomanformentouseforsexualpurposes”;Mistress本来与master相对应,而现在却变成了“awomanwhohehasasexualrelationshipwith,butisnotmarriedto”。
三、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的成因
如前文所述,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体现着文化的方方面面。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文化因素。
《圣经旧约》中,上帝取下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他对夏娃说:“女人,你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你必依附男人。”这意味着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属品,而夏娃引诱亚当偷吃禁果,注定她是恶的化身,必须永远忍受痛苦。与夏娃相对的是圣母玛丽亚,她托梦感应受孕,象征着真、善和爱。“圣母――夏娃”构成西方社会女子无法跨越的两级,她们只能从中确认自己的行为和身份,压制正常的人性。这种英语文化中对女性的贬低反映在语言中,深刻影响了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产生。。
四、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的发展趋向
由二十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到八十年代的极端女权主义运动,再到二十世纪末的传统女性的“复归”,女性经历了为消除性别歧视所进行的种种尝试。长期以来,女权主义者们一直致力于改造英语语言,使其中性化,以消灭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语。。
1.创造新的词汇,使新词汇尽量中性化。
最突出的例子要算“Ms”的创造了,为什么男性不分未婚已婚都是“Mr”,而女性却要分已婚的“Mrs”及未婚的“Miss”,于是“Ms”的创造解决了这一性别不平等的语言问题。还有很多以前常用的含有性别歧视的词汇逐渐被不含性别歧视的词汇所取代。比如:用singles取代Bachelor/widow,用Chairperson/chairhead/chair取代chairman,用workforce取代Manpower,用domestic-manager取代Housewife等等。
2.创造新的中性人称代词,以解决人称代词男性化的问题。
人们在交际中往往用he来泛指,如:Everystudentshouldhavehisownopinion.于是有人主张用their来代替句中的his:Everystudentshouldhavetheirownopinion.在女权运动的推动下,如今人们都接受了hisorher并用的方法:Everystudentshouldhavehisorherownopinion.这体现了人们为消除英语词汇的性别歧视现象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3.重新定义含性别歧视的旧的词汇
神学家MaryDaly与人合写了一本词典,将spinster,oldmaid等词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另外还对性别歧视词crone,battle-axe,hag,gossip,witch等进行了重新定义。这说明女性从一个被歧视的群体发展到意识到自己的劣势地位,并开始争取平等权力。
五、结语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根源于文化及社会的因素,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文化。“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反过来还影响人的思维和精神的构建。(张,2005)因此,消除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女权主义运动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一些社会学学者提出男性解放的概念,他们认为,男权文化不仅危害了女性,也危害了男性,女性要真正解放,男性也必须获得解放,男性解放运动和女性解放运动应该是并行不悖的。(方刚,2006)由此可见,文化意识领域性别偏见的消除以及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的消除有赖于全社会包括女性和男性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CoatsJ.Women,MenandLanguage[M].NewYork,1986.
[2]Lakoff,R.LanguageandWomen’sPlace[M].NewYork:HarperandRow,1975.
[3]戴炜栋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J]《外国语》1983,(6)。
[4]戴炜栋,何兆熊等,《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方刚,《第三性的男人――男人处境及其解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5]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张玉哲,《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方式与中国人的姓名排列恰好相反,即中国人是“姓+名”,而在英语国家却是“名+姓”。如一个叫JohnSmith的人,他的“姓”是Smith,“名”是John。
二、英语中的姓、姓名与教名
英语中,对应于汉语的“姓名”是fullname;“姓”是surname/familyname/lastname;“名”是givenname/firstname/Christianname,其中的Christianname是教名,是那些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人在自己的小孩接受洗礼时所取的名字(孩子一出生,就要登记户籍,几周之后便被带到所属教会参加命名仪式。此时,牧师从神殿取来圣水对孩子进行洗礼,然后取名)。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教名(Christianname)就是他的firstname或givenname。
三、什么是英语中的中间名
在通常情况下,英美人的姓名由“教名+姓氏”两部分组成,如:
JohnSmith约翰史密斯JackWilson杰克威尔逊
但有的人除“教名+姓氏”外,有时还会在名字中增加一个自取名,即所谓的中间名。中间名通常放在“教名”与“姓氏”之间,如:
AllenAdenHenry阿伦亚当亨利LindaJaneSmith淋达简史密斯
有趣的是,有的人其中间名不止一个(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如:
RobertLouisBalfourStevenson罗伯特路易斯巴尔弗史蒂文森
又如英国国王EdwardVII的全名是:EdwardAlbertChristianGeorgeAndrewPatrickDavid爱德华阿尔伯特克里斯琴乔治安德鲁帕特里克大卫
四、关于姓名中的缩写
为了简明起见,姓名有时可以缩写。一般说来,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B.T.Thatcher;而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RonaldW.Reagan。
五、姓名中的“老”与“小”
有的人在取名时,还沿用父名或父辈名,为了区别,通常就在其名后用Senior〔Sr.〕(“老”),Junior〔Jr./Jun〕(“小”),或用罗马数字。如:
JohnWilsonJr.小约翰威尔逊
JohnWilsonSr.老约翰威尔逊
JohnRobinsonII约翰罗宾逊二世
事实上,历史上一些名人也沿用这种取名方法,如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FranklinRoosevelt)就为其子取了个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为了便于区别,其子人们称之为FranklinRooseveltJr.(小弗兰克林罗斯福)。
六、姓名与性别的关系
按中国人取名的习惯,男性多用“俊”“剑”“雄”“武”“军”等,而女性则多用“花”“艳”“娟”“芳”“梅”“玲”等,英语国家的人取名时有时也是男女有别,如Peter(彼得),Tom(汤姆),Jack(杰克),John(约翰),Hill(希尔),Jim(吉姆)等通常为男名,而Mary(玛丽),Lucy(露茜),Lily(莉莉),Kate(凯特),Jone(琼),Ann(安)等则通常为女名。另外有些男女教名在读音上相同,只是拼写略有差别,如Francis(弗兰西斯)是男名,而Frances(弗兰西丝)却是女名。
七、关于英语姓名中的昵称
昵称包括爱称、略称和小名,它是英语民族亲朋好友间用来表示亲切的称呼。昵称通常是在教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常有如下情况:
1.保留首音节。如:
BenjaminBen本CarolineCarol卡罗尔
AlexanderAlex亚历克斯ChristinaChris克里斯
DanielDan丹KennethKen肯
RaymondRay雷SamuelSam萨姆
注意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1)保留首音节,但改变首字母。如:
RobertBob鲍勃WilliamBill比尔
(2)保留首音节,但由于读音的原因改变末字母。如:
FrancisFrank弗兰克MarcusMark马克
NicholasNick尼克
(3)以首音节为基础,改变其中的个别字母。如:
JosephJoe乔
2.增加后缀-ie或-y,-son。如:
ConstanceConnie康妮AliceAlison艾莉森
AnnAnnie安妮MargaretMargie玛吉
3.采用尾音节。如:
Ant(h)onyTony托尼ElizabethBeth贝思
ChristinaTina蒂娜
4.有时由一个教名可以派生出两个或多个昵称。如:Elizabeth可以有Bess,Bessie,Betty,Beth,Betsey等多个昵称;William可以有Bill,Billy等多个昵称。
八、英美人的姓氏起源
tailor裁缝Tailor泰勒smith铁匠Smith史密斯
farm农夫Farmer法莫carter马车夫Carter卡特
turner车工Turner特纳cook炊事员Cook库克
baker面包师Baker贝克king国王King金
York约克郡York约克Kent肯特郡Kent肯特
London伦敦London伦敦Washington华盛顿Washington华盛顿
hill山Hill希尔
wood树林Wood伍德
stone石头Stone斯通
cotton棉花Cotton科顿
water水Waters沃特斯
lake湖泊Lake莱克
bush灌木丛Bush布什
flower花Flower弗劳尔
black黑色Black布莱克white白色White怀特
brown褐色Brown布朗green绿色Green格林
grey/gray灰色Grey/Gray格雷
small小Small斯莫尔wise聪明Wise怀斯
sharp锋利Sharp夏普fast快Fast法斯特
strong健壮的Strong斯特朗little小的Little利特尔
long长的Long朗short矮的Short肖特
fox狐狸Fox福克斯wolf豺狼Wolf沃尔夫
cock公鸡Cock科克
JohnJohnson约翰逊TomTomson汤姆森
RobinRobinson鲁宾逊JameJameson詹姆林
六、带前缀的姓氏
我们有时注意到有的英语姓氏之前有前缀Mac/Mc,如:
MacMillan麦克米伦MacDonald麦克唐纳
Macaulay麦考莱
这样的姓主要见于英格兰人的后代。另外,我们有时还见到带前缀O’的姓氏,如:
O’Neil奥尼尔O’Flaherty奥弗莱厄蒂
这些姓氏则表明该人是爱尔兰人的后代。
九、姓名与Mr,Mrs,Miss,Ms等称谓语
1.Mr(先生)用于男人的姓前,Mrs(夫人,太太),Miss(小姐),Ms(女士)等用于女人的姓前。这些称谓语的共同特征是,它们要么与姓名连用,要么只与姓连用,而不能只与名连用。如一个叫JohnSmith的人,人们可以称他MrJohnSmith,或MrSmith,但不能称MrJohn。
2.男性称谓语Mr既可用于已婚者也可用于未婚者,而女性称谓语Mrs只用于已婚者,Miss通常只用于未婚者。有的妇女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她们认为,称呼男性的Mr不论婚否,而称呼女性的Miss和Mrs却让人一目了然地知其婚否情况,于是她们就创造了Ms这个不论婚否的女性称谓词。不过有趣的是,美国近年来有一种新的趋向,就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妇女,包括年龄较大的妇女,也用Miss来称呼。这反映了妇女喜欢自己青春常驻且人们又投其所好的心理。
3.当Mr与Mrs连用,表示某某夫妇时,其词序通常是将Mr放在Mrs前面,如:MrandMrsSmith(史密斯夫妇)。
十、用英语询问姓名的表达
以下各句均可用来询问对方姓名,但使用场合不同:
What’syourname(多用于对同辈以下的提问)
Pleasetellmeyourname.(较客气的说法)
MayIask〔know,have〕yourname(更客气的说法)
Yourname,please(根据情况,可在公务场合用)
十一、如何将中文姓名译成英语
中文姓名译为英语的方法很简单,只需直接把汉字转化为汉语拼音且不需标声调,这一般不会出错。如将“李国华”译成英语应是LiGuohua。但具体说来,还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其翻译顺序是先姓后名,且在姓与名之间空一小格。如“李国华”不能译为LiGuohua。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标翻译语用转移
商标是商品的标志和符号,无论从心理学还是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讲,商标名称都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商标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异域文化可能会使商标原有含义发生改变,不但无法“诱惑”消费者,还可能产生误导,因此,商品在国外销售时应注意标识符合当地文化心理的“本土名”,以达到让消费者喜欢和接受的目的。因此成功的商标翻译不仅要表现商品特性,要使人产生联想,在形式上还要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ANida)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翻译理论,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应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本一致。商标翻译应遵循这一理论,要使异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同样的兴趣,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必拘泥原文,要大胆创新,不求貌似但求神合。
商标的翻译方法一般分为直译法,可以分为语义直译,音译或拼音法。如Rolex劳力士、Kodak柯达、Sony索尼、Haier海尔等;意译,根据原来商标的含义,译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Apple苹果、Bluebird蓝鸟、Dynasty王朝等;音、意结合,采用音节和字面意思结合,以求最完美的效果。Safeguard如舒肤佳、GoldLion金利来。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商标是一种文化现象,尽量避免文化传递中的失误。
一、商标体现不同的民族思维特色
东西方语言文化显著的区别就是东方含蓄,而西方直白。一些优秀的进口产品在商标翻译中巧妙地运用了中文这种特征,把美好的祝福蕴涵在其中,像“家乐福”,“百事可乐”等。消费者还可以透过品牌的概念意义去领悟深层的文化内涵,如我国借用古典文学的“杜康”酒、“红豆”服装;国外借用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Nike”作为运动鞋的商标,以及以莎士比亚故居的河流命名的Avon化妆品等。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这种民族特色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商标翻译要注意不同民族在审美观上的差异
英语商标倾向于使用人名,如Ford(汽车);而汉语商标多选用地名或动植物名,如“青岛”啤酒、“熊猫”电视等。在对外翻译这类商标时,要注意相同的动物或植物在不同文化下可能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联想意义,因此要注意了解该动植物在产品输出国所产生的文化意义,寻找符合该文化联想的翻译。
在中国人心中,海燕是勇敢的象征,许多商品也用‘海燕’作为商标,但把“海燕”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时要注意该商标的翻译,因为在西方人心目中海燕是预示灾难、暴力的东西,不能直接译成Petrel,而要找出一种象征吉祥的飞禽来代替Petrel(如英语中eagle),才能达到商标的文化对等或相似。又如,凤凰牌自行车英语商标Phoenix让懂英语的中国人联想到吉祥,但汉语商标翻译是向外国人推销中国产品,不能以本族人的标准来评判商标翻译的合适与否。若将“凤凰”译为Phoenix出口到西方国家,可能不会带来好的销路,因为凤凰在那里是凶猛的怪物。我们认为是吉祥象征的孔雀(Peacock)在英国文化中也不带来吉祥,却有贬义,指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所以“孔雀”彩电在出口时用的商标不是Peacock而是另外起了一个名字:Uranus(天王星)。
2.商标翻译要注意不同的民族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通过“内敛”、“克己”来表现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商标同样以其精炼语言表达了这一概念。如“乐凯”胶卷,“乐”为快乐,“凯”为技胜一筹,拥有“乐凯”,便是“幸运”,而其英文商标“Lucky”,在国内外市场都引起了消费者的心理认同。“Lucky”(幸运)不仅与“乐凯”读音相似而且意义相通。乳酸饮料“乐百氏”英译名“Robust”(健壮),雅戈尔衬衫“Youngor”,(与younger相似有更年轻之意)等商标翻译既抓住了大众向往安康快乐的心态又表明了产品的品位特征,可谓一举两得。
同样,进口商品在商标翻译中也妙用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征,为产品打开了中国市场。美国著名的饮料“CocaCola”被译为“可口可乐”,迎合了大众“幸福多多,欢乐多多”的心理,也为公司带来了财源。同样,“GoldLion”原译为“金狮”,但“狮”在港澳地区和“输”发音相似,因此妨碍了销售,后来保留了“Gold”的意译“金”而把“Lion”采取音译为“利来”,从此商品的利润和它的名称一样滚滚而来。Merced-Benz同样是一个成功的音译商标,它是以奥地利巨商之女的教名Mercedes和该企业第一位创始人的姓氏Benz合二为一形成的,过去曾音译为“默塞得斯本茨”,台湾译为“宾士”,香港译为“平治”,后被大陆改译为“奔驰”,这样既保留了源语的部分语音,同时较好地体现了它的语用信息。而德国BMW的翻译可谓是独树一帜。BMW是BayerisheMtorenWerke(巴伐利亚汽车公司)首字母缩写名,原名称中只有企业和产地信息,并无更多的文化涵义,但在翻译时略去了最后一个字母W,根据B和M两个字母按汉语的双音节BaoMa发音,译为“宝马”,使BMW蕴含了丰富的汉语文化信息,宝马风驰电掣,一日千里。
中国人凡事都希望图个吉利祥和,喜欢使用含有8,6,1的数字,因为他们的谐音分别可以理解为“发发发”,“顺顺”,而在英语中seven才能给人带来好运。美国有一种汽水叫Seven-up,如果直译“七上”,很容易想到汉语成语的“七上八下”,不会讨中国人喜欢。为此,译者将up略去增译了一个“喜”字,这一增译巧妙地表现出来了源语中seven的吉利祥和的语用意义。
3.商标翻译要注意不同的民族个性
中国人比较保守而西方人比较开放,中国人比较含蓄而西方人较为现代。日产唇膏的英文商标为“KissMe”,表达了该产品可使女性更加妩媚性感,而中国女性尚未达到对“真性感”的赞誉进行致谢的开放程度。因此,中译文“奇士美”不失为一种变通手段,避免了“吻我”的尴尬。“护舒宝”卫生巾的英译商标“Whisper”(低语)更是情趣盎然,既尊重了人们对性器官禁忌,又让人感受体贴入微的呵护。而法国香水“Poison”(毒药),译成汉语“百爱神”比“毒药”更容易给中国女性提供想象空间,而有较强的冒险意识的西方现代年轻女性更相信“Poison”的魅力。
二、商标翻译词在不同文化中的语用转移
1.词汇在习惯用语中产生了语用转移
有些汉语商标词在英文中有其对等的词汇,但是组合在一起可能会导致语用上的转移,这主要涉及到一些习惯用语。例如,上海产“白翎”钢笔,其英译为“WhiteFeather”,在英语国家却无人问津,这源自英语中成语“toshowthewhitefeather”(临阵逃脱)中,白色羽毛是胆小鬼的象征;还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英译成”WhiteElephant”,本是无可厚非,但WhiteElephant是固定的英文短语,意为“沉重的负担”或“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2.词汇具有多种含义,容易引起歧义
如“帆船”牌地毯译成Junk出口后,无人问津而改译为Junco后才打开销路,因为Junk除了帆船之意外,还有垃圾的意思。又如,“金鸡牌”闹钟英译名引起尴尬,“GoldenCock”中的Cock除“雄鸡”外还有“雄性生殖器”的意思,译为GoldenRooster更为贴切一点。而“杭州西湖藕粉”在国际市场屡屡受挫,其英文商标”HangzhouLotusRootsStarch”产生的语用意义负迁移应负主要责任。《新英汉词典》将”starch”在译成“淀粉、淀粉类食品”,而在英语中,它除指“粉”外,还暗含有长胖或增肥的危险,这就能理解为什么英美顾客看到产品名后望而却步了。
3.拼音翻译引起的歧义
拼音是商标翻译的一种常见方法,但是汉语拼音和英语词都是拉丁字母,有时有些商标的汉语拼音可能碰巧为英语词。例如,Puke(扑克的汉语拼音)恰好是英语中呕吐的意思。我国一种出口化妆品“芳芳”,在汉语中这个名字确实很好,容易使国人在心中升起美好联想,而”fang”,在英语中指长而锋利的毒牙,恐怕没有人敢用这种东西来妆扮自己了。
三、结论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语语言中性词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和交流工具,必然会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观念和社会风俗。语言对男女一视同仁并不带有歧视,是它的使用者赋予了它们性别色彩,由此才表现出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性别歧视(sexism)是指把男性视作社会规范和中心,轻视侮辱女性或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本文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淡化英语语言歧视的影响。
一、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
1.性别歧视在词缀中的体现。英语词汇往往以男性词汇为中心和重心。女性词多数是由男性词词尾添加黏着词素(boundmorpheme),往往是男主女次。比如某些职业词语:poet-poetess,monitor-monitoress,director-directoress,drummajor-drummajorette,usher-usherette。
2.性e歧视在词序中的体现。传统观念中,男强女弱。体现在词汇上更加明显,往往是男在前女在后。如manandwoman,brotherandsister,hostandhostess,heandshe,husbandandwife,fatherandmother,等。有人说ladiesandgentlemen是个例外,但这并不表示女性地位的提高,恰恰是因为女性和孩子一样是弱者需要保护和优先。还有brideandgroom也是女性在先,但这是多么短暂的优先,仅此一天,第二天马上就变成husbandandwife了。
3.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体现。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简短而精炼。谚语当中同样存在明显的歧视现象,往往是男褒女贬。如:Awomancandomorethanthedevil.(最毒不过妇人心)Manywomenmanywords.(三个女人一台戏)husbandsareinheavenwhenwivesscoldnot.(老婆不唠叨,丈夫像在天
堂)Nowariswithoutawoman.(战争均由女人而起)Womenhavelonghairandshort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等。
二、性别歧视语逐步发展形成并被普遍使用的原因
1.文化因素。圣经《创世纪》中写到上帝创造了亚当(ADAM)――世界上第一个男人,第一个女人夏娃(EVE),是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的,地位上的尊卑导致了身份的从属,因此女性语言就只能从属于男性语言。由此可见,“男尊女卑”的观念早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经济因素。自古至今东西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将女人束缚在家庭之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然而然女性的社会地位无从体现。纵然有部分女性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很难和男性获得同等待遇,同工同酬更是微乎其微。
3.心理及生理因素。根据生理及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女性要比男性更加任劳任怨,体力也要远远强于男性,女性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比男性更加的有耐力,莎士比亚的名言也印证了这一点:“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在男人眼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地位。
三、应对性别歧视的英语教学措施
语言学习要遵循语言自身发展规律更要紧跟时展步伐。在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这一规律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为了让我们的英语教师和英语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地与世界接轨,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思想认识、了解社会语言知识、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之外,还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规范自己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用语规范:
1.变换词缀。以女性词缀ess,rienne和ette结尾的词改成无性歧视的词缀:or,er或ist。谚语、俚语和习语的使用也应按此方法转换,如Now,ManandNatureison.现在电视正在播放人与自然节目。可以换个说法HumanandNatureison.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加中性化毫无性别趋向在其中。
2.学习使用中性词。以中性词的使用来代替明显具有性别歧视的词语是现如今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女权运动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愿意用中性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以man/men结尾及含有man/men的复合词及派生词在不是在特指男性时可改为,human,person,individual;chairman改为chairperson;watchman改为guard;freshman改为first-yearcollegestudent;mailman改为lettercarrier或者courier等。
语言现象是在语言在被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英语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与社会各行业通力合作,努力消除性别歧视烙印在我们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礼貌身势语日常交流中英文化差异
本文将分析中英语言中表达礼貌的不同之处。不同文化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尽相同,笔者将从两方面展开分析:身势语和日常对话交流。因为在不同语言环境下人们有着不同的身势语,理解中英身体语言透出的文化暗示将会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笔者主要阐述不同文化的身势语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中英身势语的差异,且着重从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姿势入手,并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折射出的日常交际礼貌用语的不同,因为礼貌用语在交际中是和身势语同等重要的。
二、中英在礼貌身势语上的文化差异
(一)不同文化中面部表情和眼神在表达礼貌时的不同
“脸被称为‘情感的器官’,因为我们总能由一人的面部表情读出其心之所想。脸能充分显示我们个人和周遭人们的想法。在所有的非语言表达途径中,脸是人们情感最重要的播报者”。可看出,脸对于人类意义重大,也是交流者应把握的基本元素之一。而鉴于不同文化对待某一事物的传统及影响有差异,自然表达的面部表情意义也不同。
其中一个面部表情是伸舌头。当一个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合适或自感尴尬时,他往往会一边伸舌头一边缩脖子,特别是女孩和小孩子会这样做。但美国人不这样,他们认为伸舌头是表示轻蔑、嘲弄或粗鲁的行为。另一个面部表情是微笑。微笑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总的来说,它被用来表达友好、赞允、满意、愉悦、快乐、欢喜,但不同文化中的微笑意义也有出入。在跨文化交际中,亦存在许多由微笑引起的误解。比如,当一个英语国家的人在停放自行车时,自行车意外歪倒,这时如若有一中国人在旁笑他,他感到的是尴尬和生气。“这样的笑声,当然无意冒犯。它可以包含多种意义:‘别较真’,或者‘算了,这没什么’,或‘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等等”。然而英语国家的人不会在那种场合置笑,因其认为那是不礼貌、很冒犯的行为。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她的眼睛,面颊和嘴唇都会说话。”而中国有句谚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就是说,通过看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从前面那句话中就可看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一场交流中,西方人习惯于眼睛的直视,他们认为直视是自信和礼貌的表现,而飘忽的眼神暗示着不礼貌。同时西方人还说:“别信任一个不直视你眼睛的人。”然而,中国人更多倾向于在交谈时,避免长时直视以示尊重和礼貌,尤其当晚辈在和长辈交谈时更应如此。于是,当看到一个中国人在和别人交流,他在倾听,却并不看对方的时候,这实属正常。
(二)不同文化中手势在表达礼貌时的不同
(三)不同文化中姿势在表达礼貌时的不同
姿势关乎人们如何坐、走、站、动,多半是文化决定着人们采用什么样的姿势及姿势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总的来说,美国人的姿势较之中国人更随意。在崇尚随意和友好的美国,人们通常很懒散地坐在沙发里或站得很随意,女性在公共会中跷二郎腿也不是惊讶的事。而在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则倾向更正式化,前面提到的姿势会被认为是粗鲁、冒犯甚至低俗的表现。再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学生不满美国教师上课时坐在课桌上,脚搭在椅子上,可教师坐在课桌边缘,甚至脚放在椅子上在欧美国家却是很受欢迎的,没人觉得这不礼貌。
三、中英在日常交际礼貌用语上的文化差异
(一)中英称呼用语的不同
英语谚语性别歧视产生根源发展和变化
英国作家佩恩曾指出:“民族之智慧在其谚语”。谚语是一个民族经验与智慧的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能折射出整个民族所特有的地理、历史、社会观念、生活哲理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男尊女卑的思想古来有之,人类文化中包含着这种观念,自然就会体现在谚语中,也就形成了谚语中的性别歧视。丹麦著名的语言学家叶斯柏森(Jespersen)早在1923年出版的《英语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就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英语谚语作为英语语言的精华,也就反映出英语语言男性化这一特点。
二、性别歧视在英语谚语中的具体表现
英语中涉及女性的谚语很多,但内容大多体现了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家庭从属地位、性格弱点及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要求。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分别举例予以说明。
1.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得人们对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持有不平等的看法,女人的地位远在男人之下。如:Man,womananddevilarethreedegreesofcomparison.(男人、女人和魔鬼,三个等级分贵贱。)Awoman,adogandawalnuttree,themoreyoubeatthem,thebetterthey’llbe.(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桃敲打多结果。)Amanofstrawisworthofawomanofgold.(稻草男儿抵得上金玉女子。)这些具有浓厚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英语谚语充分体现了女性受歧视、受欺凌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反映出“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以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
2.性格弱点
英语谚语常常把女性描绘成软弱、多变、饶舌、缺乏智慧与判断力,甚至搬弄是非的恶毒之人,因而英文单词women也有了“脆弱、反复无常、爱慕虚荣、爱说闲话、恶毒、无知”等贬低女性的内涵意义。如《哈姆雷特》中经典台词:Frailty,thynameiswoman.(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又如,Womenarewaveringasthewind.(女人心思犹如风之多变。)Manywomen,manywords;manygeese,manyturds.(鹅的屎多,女人的话多。)Womenarethedevil’snets.(女人是万恶之源。)Womenhavelonghairandshort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显然,这些英语谚语刻意突出女性的性格弱点,含有强烈的歧视与贬低之义。按理说男人和女人在性格方面,不能一概而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以上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文化中,若男性琐碎话多、优柔寡断,人们也会用“娘”“婆婆妈妈”等女性指称来形容,可见汉语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3.传统要求
在男性占主导、女性受支配的社会中,男子高高在上,女子则处于被观赏和被品位的地位。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要求,很多英语谚语都有所体现,如Silenceisthebestornamentofawoman.(女子文静,不须治容。)Agoodwifeandhealthareaman’sbestwealth.(贤妻与健康是丈夫最佳财富。)不难看出,传统意义要求女人不仅要品貌兼备、贤良淑德,满足男性的欲望,更要维护男性的权威地位。
三、英语谚语中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真实地反映在英语谚语中,但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并不在语言本身,而是由历史因素、文化意识、社会角色与地位、圣人的言词等多方面共同导致的。
1.历史因素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性别歧视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早在人类社会初期,男女生来平等。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居统治地位,在物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为其受到社会尊重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男性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减弱,母系氏族制最终被父系氏族制取代,从此男人成了社会的主宰,反居统治地位;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退化为生殖工具,进而变成歧视的对象。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母权制的被……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
2.文化意识影响(宗教思想)
英语文化中男优女劣、男尊女卑的意识在英语谚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文化中,《圣经》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固定了人们“精神法典”的同时,也灌输了性别歧视的观念。《旧约?创世纪》中描述说,上帝首先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怕他寂寞,才用其一根肋骨做了女人夏娃,这就意味着女人天生是男人的附属。而且,夏娃违反上帝禁令,偷吃禁果,使人类陷入苦难,自此女性便成了一切罪恶的根源。《圣经》的故事揭示了千百年来潜藏在西方人心中的顽固偏见。英文中阴性代词“she”中的字母“s”象征着伊甸园中的蛇,加在阳性代词“he”前就构成了“she”,且female和woman都是直接在male和man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由此可见,宗教文化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女性次于男性的观念。
3.社会角色与地位
4.圣人思想和言词影响
除宗教、历史等因素外,圣人的思想和言词也对性别歧视的产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圣人们备受推崇的权威和地位使其言论拥有了一股无形而强大的控制力,支配着人们的观念。
柏拉图曾说:“女人、奴隶和下等人都不应该为高等人所模仿,懦弱的或者不义的人,在来生要变成女人。”亚里士多德也表示,“女人是一种自然的残缺,正常的人类胚胎在正常条件下都发育成男人,只有那些遭受病理或其他因素侵袭而残缺不全的胚胎,最后才变成女人。”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这些言词都明显地表达了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但却因是圣人的言词而在人们之间广泛传播。因此,圣人们的思想和言词也是促使性别歧视语出现的渊源之一。
四、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发展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女权运动在西方再度兴起,整个英语世界展开了一场消除性别歧视的文字改革运动,对英语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概括起来,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避免阳性代词的泛指现象,用he/she,him/her,his/her代替he,him,his;或用第三人称复数形式they,them,their来代替;或使用不定代词someone,one,each等。二是创造中性化新词代替原来的阳性名词,如用spokesperson代替spokesman,chairperson取代chairman,humankind代替mankind等,以此来体现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三是采用阳性名词对应的阴性名词,比如businesswoman-businessman,policewoman-policeman,postwoman-postman等。四是女性称谓上的变化。如今Ms已广泛用于称呼成年女性,与Mr相对应,既可表示Miss,也可表示Mrs,而不显示当事人的婚姻状况。
女权运动多年的努力使得女性的地位迅速崛起,新词、新拼写、新意义的运用也为女性寻求了一片新的话语空间。当然,一些女权运动的过激分子也有矫枉过正之嫌,例如把history改成hertory,这也很难为社会所接受。
五、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真实地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蔑视和偏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推动,人们对女性的传统观念已在改变,一些旧时歧视和侮辱性的谚语正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坚信在彻底消除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实现男女平等之后,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内容也必将消失。
[1]Jespersen,O.TheGrowthandStructureoftheEnglishLanguage[M].NewYork:Norton,1923.
[2]Lakoff,R.LanguageandWomen’sPlace[M].NewYork:Harper&Row,1975.8-10.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51-53.
1971年,美国艺术史家琳达诺切琳(LindaNochlin)以《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一文,为艺术史学研究注入极重要的新概念。几百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伦勃朗、马奈、毕加索、杜尚这些大名鼎鼎的名字,而且理所当然地将他们视为伟大的艺术家,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都是男性?诺切琳第一个提出疑问,并质疑艺术史上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那一套陈规,其锋芒直指在西方业已存在了几个世纪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及制度。诺切琳指出,并非历史上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而是由于当时社会制度及社会习俗的限制没有记录下来,所以艺术史中著名的女艺术家微乎其微。更为致命的是,社会上缺乏鼓励女性成为艺术家的机制。
1980年~1985年间,朱迪芝加哥实施了“生殖计划”。她继续运用了与大众合作的方法。在她的指导下,来自全国精通缝纫的人缝制出特殊的针织品。此后的作品包括1993年的《纳粹大屠杀计划―从黑暗到光明》,1999年完成并开始在美国巡回展示至今的回顾展《分解―编织时光》等。朱迪芝加哥40多年的艺术创作和书写,用艺术的力量深刻影响了知识和社会的变革,成为一个时代、一个艺术方式的象征。
布儒瓦的作品与战前的超现实主义传统有关,最明显的是和贾科梅蒂早期超现实主义阶段的创作有关,有时也和欧洲的后极少主义艺术家相似。但是毫无疑问,她的作品大多带有微弱的攻击性特征(至少对男性观众来讲是这样),这意味着女性艺术家有权直接以自己的观点处理女性题材,而不向男性参照系做出让步,这种特征蕴含在她的许多作品之中。
法国艺术家尼基德圣法勒(NikideSaintPhalle,1930~),是妇女解放运动一代女性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打破社会和家庭所赋予她的传统角色,通过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传奇女性艺术家。她在6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娜娜”塑像,为其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娜娜”这个名字立即让人想起左拉用文字描绘过,并由马奈呈现在画面中的那个作为性对象的女子。但是,圣法勒的“娜娜”们却传达出不同的含义。她们那硕大的形体、鲜艳的色彩、狂放的姿态,明显流露出一种略带滑稽但又充满欢欣的自我意识,明确拒绝了以往男性艺术家投射到女性形象中的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狂想。1966年,圣法勒在斯德哥尔摩创作了著名的“娜娜”―《她》。这位身长28米的女性屈起双腿,仰面躺在地上。观众从她的生殖器进入之后,会发现这个女性的身体内设有各种游乐设施。这似乎表明,女性身体并非窥癖观赏的对象,而是真实可触的欢欣生命力量之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艺术从身体艺术领域转入对材料、形式和空间进行探索的雕刻和装置艺术领域。美国艺术家杰尼豪恩(JennyHolzer,1950年~)的作品展示了女性艺术家在运用材料和媒介方面的另一方面,她反对女性艺术家使用纤细、柔软的材料,以小的形式表现自己狭小的感性、生理和心理世界的传统看法。在1998年创作的《九头怪蛇森林:表演斯卡王尔德》中,七根铜棒悬挂在天花板上,发出的高压电间歇性地制造出闪电和音响效果,地板上是一双男鞋和六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圆锥形玻璃容器。作品涉及到许多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内容,特别是王尔德晚年的悲惨岁月。
关键词:英汉姓名;文化;差异
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姓名。因此,姓名对于存在社会中的个体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单个个体特定的名称符号,更是一个社会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民族习俗、社会状况等信息。英汉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通过英汉姓氏的起源、命名的意义、变化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两大民族间历史文化的异同点,促进英汉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一、英汉姓氏的起源
1.英语姓氏的起源
英语的姓氏是从何而来呢?追溯其历史,他们是先有名后有姓的。早在十世纪前,除了罗马人外,西方社会里一般是没有所谓的姓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都以农业为生,并居住在各自的小部落,互不往来。由于人口的流动性不大,人名的重复可能性就不大;同时每个部落的人口不多,不会出现混乱的情况。因此,便没有必要去设立姓氏来区分家族。在农业地带姓氏的出现,往往会比较晚。
公元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人的祖先渐渐开始有了姓氏。先是贵族阶级可以使用姓氏,姓氏作为家族财产的标记,同财产一起传给他们的后代。之后老百姓逐渐开始效仿,确定了自己的姓氏。同时,从9世纪开始,随着英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到13世纪,在英国就有三分之一人口叫约翰、威廉、理查,现有的名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激增的人口数量。因此,为了区分,人们开始在名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附加名,这些附加名往往都是本人的职业、出生地或绰号等。如同名William,一个是裁缝,一个是面包师,就被叫做Williamthetailor、Williamthebaker,之后就逐渐变成了WilliamTailor、WilliamBaker.这些名字后面加上的特征,最终演变成今日西方社会的姓氏。根据有关资料,目前西方人最古老的姓氏,可追寻到公元916年。
英语姓名的结构通常是由“名+中间名+姓”三部分构成。第一名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中间名通常用缩写表示,由钟爱孩子的父母或其亲戚所取,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直接取给孩子。姓氏则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字为:FranklinDelanoRoosevelt。因为各种媒体或资料中经常称他为罗斯福总统,所以很多人认为他的名字就是罗斯福。事实上,他的姓是Roosevelt,名是Franklin,中间名为Delano。英美国家的人并不忌讳祖孙同名,相反,很多人还十分乐意让儿孙沿用本人的名字,并引以为荣。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为儿子取了与自己相同的名字。为有所区别,美国人称呼与父亲同名的人时,常冠以“小(junior)”字,例如“小罗斯福”“小洛克菲勒”等。
2.汉语姓氏的起源及姓名结构
一直以来,中国人的姓名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古学家证明,母系社会的特征,是妇女在氏族内部事务管理中,位于主导地位,同时不同氏族可以通婚、氏族内部禁婚。这种族外婚制的建立,便有了辨别每一个社会成员相互间有无直接血缘关系的必要,于是就产生了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称号――姓。汉语中有好多以女字为偏旁的姓,如:姬、姚、姜等。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又分化出许多小部落,为了互相区别,这些小部落为自己取了新名字,这就是后来的“氏”。因此,“姓”是母系血缘关系的体现,而“氏”则为部落分支的代表。“姓”是不易变化的,而“氏”则易变。
现代中国人的姓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①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后人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当时大多数姓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②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也是现在常用的姓。③以邑名氏。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④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⑤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居住地点的不同。⑥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⑦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⑧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⑨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⑩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呼延、长孙等。此外,还有以谥号为氏,如庄、武;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现代汉语的姓名结构主要是由姓+名构成。而在过去,基本上每个姓氏都会按照家谱中的辈分给家族中的男孩命名,结构为“姓+字辈+名”。如杨永志、杨永祥,“杨”是他们的姓,“永”是他们的字辈,“志”和“祥”是他们的名。
二、命名的意义
父母给孩子取名都有其一定的含义,对于名字的选择也是相当慎重的。人们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可见,名字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的谚语也提到“好名胜于财富。”
1.中西方文化在命名方面有相通之处
(1)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美好祝愿和期望。中国人为子女取名时,一般都寄予殷切的期望。对男孩常用龙、玺、麟等字,希望男孩成人之后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用强、志、毅等字,希望他们能拥有优秀的品质;用鑫、禄、财等字寓意拥有财富。女孩常取敏、雅、淑、妍、婷等字,取其美丽聪颖之意。同样,英语中的名字如:David(挚爱的)、Aaron(启发),寓意外表英俊、勤奋的男子;Alisa(艾丽莎)、Daisy(雏菊),表示甜美快乐的姑娘。
2.汉语还有其独特的命名方式
①以生辰八字命名。中国自古以来取名就有讲究,以生辰八字与五行对照,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名。如:缺火,名字中则含有火之意的字,如炎、焱、旭。②以重大事件命名。中国特有的历史时期,诞生了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名字,如国庆、大庆、建军、奥运。
三、中英文姓名的变化
1.汉语姓名的变化
由于人口的增长,重名率过高,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名字。现代的夫妻更注重平等,各取其姓,再取名。如:丈夫姓李,妻子姓杨,孩子取名李扬洋。同时,也有孩子随母姓的情况。有的名字更趋于中性化,如有的女孩取名张忍,“忍”字既可以用于男名,也可以用于女名。现代的年轻人更注重个性,强调与众不同,略带张扬的名字层出不穷。《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显示,全国姓氏是2.3万个,其中129个姓氏占总人口的87%。中国人的姓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四个字以上的名字出现了,还出现了个别极端个性化名字。还有的给孩子报名字的时候就叫@,家长认为全世界写电子邮件都要用它,汉语翻译过来就是“爱他”。
2.英文名字的变化
相对于中文名字的变化,英文名字的变化较小。近十年最流行的男性名字是Jacob,Michael排名第二。Michael这个名字从1961年到1998年,持续38年稳登宝座。Ethan、Joshua和Daniel分列三、四、五位。Emma在2008年成为最受欢迎的女名,Isabella排名第二,第三到第五位最受欢迎的女名是Emily、Madison和Ava。
中英文姓名不仅是区分个体的特殊符号,更是两个民族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分析中英文姓名的异同,有助于深刻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增进两者的深入沟通和交流。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