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人洗澡,先谈谈“洗澡”这个词儿,唐朝以前是没有的。这之前呢,古人将洗澡称之为沐浴。沐指的是洗头发,浴指的是洗身体。
秦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养成了“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的良好卫生习惯。
《礼记·内则》记载:五日则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清;足垢,汤请洗。就是说,作为一个爱干净的人,咱五天就得淋个浴,三天就得洗个头。洗澡期间,脸脏了,用淘米水(上古去污剂)洗洗;脚脏了,用热水泡泡。
到了汉代,看到官员们沐浴热情不减,政府干脆下达指导文件: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也就是说,官员每五天就可以休一天假,回家沐浴了。
古时,在官场混的人都知道,有时候,沐浴是件很庄严的政治活动。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前,政府会找一些专职官员,负责天子和诸侯的沐浴,以示对神灵的尊重。同时,沐浴也是古代婚丧礼俗的一部分。
婚前把自己洗干净,这是必须的。下葬死者,要为死者洗一遍身体,穿上殓衣,才能放入棺材。这样,死者才能干干净净,离开这个喧闹的世界。
三国时代,名医董奉通过大量调研发现:在浴盆里放点药物泡澡,可以治病,特别是各种皮肤病。
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也在《千金方》中记载了一些药浴的药方。至今,不少老中医,还会向患者倾情推荐。
到了唐代,王公贵族开始着迷于温泉浴。为了让贵族们玩得开心,政府在长安周边修建了不少大型浴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帝王专用高级温泉度假山庄”——华清池。
相传,杨贵妃特喜欢光顾这里,没事就泡个澡吃个荔枝,安逸得很。至今,不少城市的洗浴中心,还自称“华清池”。
到了宋朝,不少大户人家,一看房子这么大,干脆建个浴室得了。这一创意,无意间改变了传统的接风洗尘的习惯。这一时期,客人远道而来,主人往往会请客人先泡个澡,待洗去身上的尘埃,再开始胡吃海喝。而可怜的广大老百姓接待远亲,就只能去混堂痛快了。
混堂,说白了,就是现在的洗浴中心。在明清时期,混堂颇受欢迎。这主要源于,老百姓日常在家洗澡,用水量惊人,成本巨大。有时候,穷苦人家为了节源开支,一盆水可以洗一家人。
澡堂子的出现,准确地找到了市场缺口,解决了老百姓日常洗澡困难的问题。正是从这一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浴场,洗澡逐渐具备了社交功能。
时至今日,黑帮大哥们接头,依然喜欢在澡堂子坦诚相见。随着澡堂子兴起,洗澡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慢慢地,也就有人开始琢磨:如何洗澡,才能更得劲儿?闻名江湖的“扬州搓澡”正是借着这股东风,迅速火遍江南地区。扬州人爱洗澡。爱一件事,一旦爱到深处,自然就讲究了。
明清时期,一个普通的扬州澡堂子,已经有了普通休息室、茶室、洗头修脚室凉池、暖房(类似于现在的桑拿房)等。扬州人有句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说的是扬州人喜爱的早点灌汤包;水包皮,说的就是在浴室里洗澡了。
不过搓澡这事儿,可不是清朝人发明的。
宋朝时期,就有人开始写搓澡心得了!还是我们的老熟人——苏轼。苏轼曾在词《如梦令·唐庄宗制》中写道: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就是说,搓澡可得搓轻点,千万别搓过头了,毕竟身上也没那么多泥。
如今,全国遍地洗浴中心,大家可以随时叫上狐朋狗友,组团享受各种绝妙体验。其中,多数人都不会错过一项服务——桑拿。桑拿起源于芬兰,芬兰来的桑拿,俗称干桑拿。其室温常常会达到100°左右,对于治疗风湿病有一定疗效。但因为干蒸不含水分,会把皮肤搞得很干燥,所以非常不适合女孩子。多数中国人,体验的都是来自土耳其的湿桑拿。
其室温常常控制在50°左右。女孩子大都喜欢湿蒸,因为蒸完后,皮肤水灵灵、红扑扑的,比面膜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