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家里的长辈们都收到了哪些礼物?不少人在朋友圈晒出老人们的“心头好”。
记者发现,如今给长辈们的拜年礼越来越新潮,越来越实用,比如洗澡专用椅、智能机器人,甚至兴趣课程包……比起北京特产、服装鞋帽、保健品这些常规礼品,老人们更愿意收到这类能够提升生活品质、满足精神需求的礼品。
孙浩过年回家前可是为给老人带什么礼物颇费了一番心思。他已经在京工作20多年,第一年回家时,给父母带了北京烤鸭和稻香村点心,这也几乎是“北漂族”们首次回家的标配;后来的几年又相继带过天福号肘子、京八珍卤味等老北京特色熟食。北京名头响亮的几样食品都买过了,后来就开始买各种保健品,比如蛋白粉、灵芝粉、螺旋藻片这样的保健食品,或者足浴盆、按摩器、筋膜枪这样的保健器械。
“今年过年该买点儿什么呢?”孙浩一筹莫展。“现在我爸妈床底下还堆着两个足浴盆,一个塑料的,一个木头的;床边有两个足疗按摩器,一个泡脚桶式的,一个半球式的;床头有一个草本舒睡枕,一个乳胶枕;之前买的西洋参含片和灵芝孢子粉老人也不爱吃,包装都没打开,还在茶几下面扔着呢……”思来想去,不知道该买点儿什么既有新意、老人还能用得上的东西。
一天,他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大爷拿着一根特别的拐杖来乘车,往下一放就“变”出一个小板凳来。这个特别的拐杖让他眼前一亮:“我爸现在腿脚也不利索了,有时候走累了想歇歇脚,还真找不到可以坐的地方。这个拐杖可以变个凳子出来,老人就可以随时随地歇一会儿了。这不错啊!”果然,过年回家,这件礼物让父亲爱不释手,当天出门就拄上了。
去年,因为一次业务上的合作,田萌参观了一家老年照料中心。在这里,她看到了很多先进的养老照护设备,比如能远程监控的智能护理床、会“望闻问切”的中医诊脉机器人……但这些大件的东西更适合养老机构,倒是一样不起眼的小型设备让田萌记在了心里。那是一个老年专用洗澡椅,体积跟普通的单人靠背椅差不多,可以让老人坐在椅子上洗澡,下面的吸盘将椅子牢牢固定住,不用担心滑倒和侧翻,中间有内扣式的凹槽,方便老人清洗下身。不用的时候可以折叠收纳,不占地方。
小杨80多岁的姥爷一个人在农村老家生活。去年过年回家看望姥爷时,小杨看到当他们离开时姥爷眼中的不舍和落寞。“我们回去看看他,也就是热闹一两天,过完年,他就又陷入了孤独和寂寞。”
今年这趟回家,小杨给姥爷买了一个“小度”。接过外孙送的“小度”,姥爷很是诧异了一会儿。小杨帮姥爷调试好机器,也没教他太复杂的应用,只是告诉他如何跟“小度”对话。很快,姥爷就跟“小度”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小度,小度,给我唱个《欢乐今宵》。”“小度小度,咱们玩个成语接龙呀?”“小度小度,酸辣土豆丝怎么炒?”姥爷像个孩子一样,对这个有问必答而且无所不通的神奇盒子很是惊喜,对着它一顿“疯狂输出”。“小度”就像一个陪伴者一样,让姥爷有了倾诉的对象。
后来,王翀听同事说起现在有一款象棋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号称能模拟真实对弈场景,还能讲解棋局。研究一番之后,王翀下单了一台,这个春节带回了家。“我爸那绝对是眼前一亮,跟我感叹好几次,说‘现在居然都这么先进了,比手机上的游戏有意思’。”王翀笑着说,给父母送礼物也要花心思、要投其所好,毕竟,送礼物的目的是让父母开心,“我鼓励我爸,有了这个象棋机器人,他就可以在家偷偷磨炼棋艺,然后悄悄惊艳公园里的那些老头儿们。”
“我感觉今年的礼物是这几年里我妈最满意的,确实送到心坎儿上了。”说起春节给老人置办的年货,90后姑娘小姚颇有几分得意,“我给我妈送了一门课——插花课。”
“我听妈妈念叨过很多次,说插花是一门学问,就是现在忙,心也静不下来,等将来有工夫了,应该好好去学一学。”小姚说。去年年底,妈妈退休了,闲下来之后,经常自己在网上刷插花的教学视频,看到特别喜欢的,就会收藏下来反复看,有时还会和小姚讨论,哪些花插得好、哪些插得不好。
为老人选择礼物的变化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传统的礼品代表了对老人长寿和健康的祝福,但现在人们更注重老人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送给老年人的过年礼物正变得越来越实用、个性化。当然,并不是说糕点、洗脚盆这样的礼物没有价值,而是选择更加符合老人个性和喜好的礼物,更能传递出晚辈对老人关爱的心意。
愿这种新的送礼方式能够成为春节文化中的新风尚,既满足老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也能让大家庭更加和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