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口罩已经成为紧缺物资。尤其是随着“返工潮”的到来,作为每个人出门的必备物资,口罩更是十分紧缺。
杭州赤霄科技20天研发全自动口罩机
日产10万只口罩已预订30台
赤霄科技是位于杭州人工智能小镇的一家创业科技企业,主营业务就是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各项产品、系统,以及解决方案和服务。此前,他们公司研发生产的一款机器视觉产品主要用来检测口罩,检测合格后的口罩才能投入市场。
“春节期间,我们服务的客户对口罩检测的需求空前井喷。”王暾说,看到口罩的市场需求这么高,他们从年初八开始紧急进入工作状态。作为政府的抗疫白名单企业,一方面要保障口罩检测机器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他紧急召集了一支约10人的研发团队,用于研发全自动口罩生产机。
作出这样的决定,除了看中口罩生产的市场需求,也是基于公司自身优势的考虑。“其实我们做机器视觉原理的各项产品,就是首先根据市场调研,获得第一手的行业需求信息,然后依托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进行产品的定向研发,最后在执行力保证下,迅速研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王暾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的荣誉毕业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直博生,也是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访问学者,对科研有着狂热的爱好。公司50多号人,大部分是高学历的科研人才。
已经做了四五年口罩检测机器,也让他们对口罩生产的全链路非常清楚。“至于市面上的竞争者,大部分应该是主要做自动化机器类的企业,我琢磨了下,我们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前期充分市场调研,不怕。”
经过20天的加班加点,上周四,全自动口罩机成功上线,可生产市场上紧缺的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生产效率100片/分钟,日产量10万只,属于一拖一全自动机型。
基于赤霄科技在视觉机器方面的供应生产体系,预订后,25天就可以生产投入市场。
“皮鞋大王”奥康鞋业改造生产线
首批10万只口罩赠一线
火速研发的全自动口罩机,只是浙江企业在行动的一个案例。
截至目前,车间及流水线已全部升级完成,现已正式投入规模化生产。60名员工严格按照卫生防护标准,日均可生产一次性民用防护口罩3万-5万只。
据了解,所有口罩将无偿捐赠给璧山区内环卫工作、卡点值守志愿者等基层人员,以及已复工复产但一“罩”难求的民营企业等各企业员工,总捐赠口罩10万只。第一批物资交接已于2月23日同璧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交接完毕。
“当下,口罩是防控疫情及节后复工最紧缺的防护物资之一。作为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企业,我们理应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聚合医疗资源,支援前线,共同打赢这场防控物资的保供攻坚战。”奥康投资控股董事长王振滔表示。
另外,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奥康国际一直在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尽献绵薄之力。早在2月1日,王振滔慈善基金会便向温州“火神山”医院——温医大附二院瓯江口院区捐赠1000万元用于购买200台负压吸引器、200台监护仪、20余台无创呼吸机等紧缺医疗物资,一起努力共击疫情。
服装生产线改造成口罩生产线
万事利的真丝口罩也要上市了
2月9日起,浙江省组织了9家纺织企业转产口罩,万事利就是其中一家。
“12日打样完成,14日质检,16日出量。”万事利的一位负责人说,16日当天,因为受疫情影响工人还没有完全复工,所以相对量比较少,大概出了2.5万只口罩。
除了改造和开辟口罩生产线,为了响应省里的号召,万事利还联动产业链上其他8家服装企业,将原来的服装生产线改造,加入口罩生产的行列。目前,万事利已经成为省内日均口罩产量最高的企业之一。
“虽然做口罩只是临时任务,但不排除未来会研发更多集功能性、健康性于一体的真丝口罩等新产品,改善大家佩戴体验。”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说。
一次性医用口罩,主要功能是防范疫情,相对来说舒适度和美观性比较差,不过3月份即将上市的真丝口罩,更美观和亲肤。据悉,这款口罩采用的是插片的设计,每天只要更换里面的插片就可以,非常方便。此外,夏天还会推出防晒功能的真丝口罩。
其实在口罩生产这件事情上,浙江可是不折不扣的大省,在一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以“口罩”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全国共有338878家,而浙江省则占了约16%,有6220多家。
面对疫情,浙江省在这个月初出台了口罩管理10条意见,支持其他口罩生产企业出口转内销,支持民用口罩生产企业提升转产医用口罩,支持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转向口罩生产。
除了奥康、万事利等知名企业转产口罩外,浙江企业家们的行动也非常迅速,近一年来,浙江新增口罩企业1553家,其中有不少企业的成立日期为2020年的2月份,还有企业这周刚刚注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