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帮助5家口罩企业提升产能20倍;17天,金华首条自主研发的口罩生产线下线。过去1个月,浙江硕和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经历了创业以来最开心也最艰难的日子。
硕和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金华唯一一家被列入国家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的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公司。
自从1月30日被编入“金华市防疫企业技术服务保障组”,公司24小时免费为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修机器。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抽调技术骨干49人次,帮助5家口罩企业提升产能20倍,大大缓解了金华口罩短缺的状况。
8小时,停产一年的机子开工了
疫情爆发之时,金华各大医院急需大量口罩。而金华市区唯一一家具有医疗口罩生产资质的企业,却因经营不善从2018年就已停产,口罩生产线一年多没有开工。
现在生意来了,机器却“纹丝不动”。天天有人堵在门口要口罩,公司负责人徐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恰逢春节,又赶上疫情,外省专业修口罩机的人,一时来不了。他先后找来的三拨人都是“外行”,修了一个礼拜都没能让机器正常运转。
“怎么样?能修好吗?请你们一定要想想办法。”徐军一边陪洪灵看机器,一边用期待的语气试探道。“能!”听到洪灵肯定的答复,他长舒一口气。
下午3点,洪灵带着工程部和电气部两位骨干来了。3个人带着工具和零件一头扎进车间修机器。把破损的零件全部拆掉、重新调试机器、研究口罩生产工艺……饭都顾不上来,连续干了8个小时。
晚上10点钟,车间里传出机器轰鸣声。厂里厂外,欢呼声一片。2个小时后,6000个口罩出厂。“你救了大家!谢谢……”看着工人们把一箱箱口罩打包装车,钟鸣和徐军激动地握着洪灵的手不放。
由于机器老旧,生产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卡壳”。洪灵和同事们干脆轮流“陪产”。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出现问题立刻修。这一陪就是11天。
从1月30日开始,硕和共抽调技术骨干49人次,为全市5家口罩企业提供511小时维修服务。金华口罩日总产量从3万只一下子跃升到60万只,极大地缓解了口罩缺乏的状况。
17天,首条自主研发的口罩机下线
“我们自己造机器,如何?”
“什么?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任务。”
口罩机有9130个大小零部件。其中,400多件是标准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剩余的都是非标准零件,也就是说8700多个零件需要拿着图纸去工厂定制。
马上成立“医用普通口罩全自动设备研制小组”。首批先制造10条生产线,预计形成100万只/天产能。
列出25家市内、省内和省外的生产配套企业,交由金华市经信局负责对接省经信厅进行开工备案,解决外协代加工这一难题。
没人手?紧急召回金华范围内的工人,度过14天隔离期就开工。
找图纸、采购标准件、联系外协代加工企业、联络物流运输、对接返工人员……分头行动,全部限时完成。
为了把控质量和进度,工程部部长陈卸件每天蹲守金华模具城。工人没有返岗,厂里就老板和老板娘两人。他当起了“小工”,动手、扛包、下料、切割一肩挑。
紧张而漫长的10天过去,零件全部按时到厂。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环节——组装调试。俞兴找博星工贸借来了2个技术员,组成17人的装配组。由俞兴带队,分两个班次24小时连轴转。“几乎没怎么睡过,整个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俞兴说。
中国制造助力全球战“疫”
2月28日,首台样机顺利完成。一片片淡蓝色的口罩如同雪花一般从机器里“吐出来”,那一刻,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3月10日左右,首批10条生产线完成组装调试,送至企业投入了生产,当日生产了80万只口罩。
“公司有3000万的订单需要赶工。转产造口罩机是为了金华防疫企业需要,暂不接受预订。”听到斩钉截铁的拒绝,这些人都悻悻离开。“每多生产一个口罩,等于为社会多出一份力。”俞兴感慨地说,经过这一次突击练兵,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一次精神升华,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现在,硕和还在加紧制造组装第二批15条生产线。预计4月初投入生产,届时金华的口罩短缺问题将一举解决。
目前,国外疫情有蔓延趋势,国内口罩企业纷纷内销转出口。口罩缺口巨大,市场对于口罩机器的需求也日趋旺盛,而这,也让硕和看到了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