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统依据国家老龄委指示精神和独居老人安全监测现实情况,摒弃采用老人更易接受的方式,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硬件,提出一套软硬结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实现对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测。
目标用户为各社区独居老人。
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给独居老年人家里加装智能终端,拓展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等功能,实现对独居老年人在家安全的生活智能监测服务。
(1)独立运行
对于没有任何系统集成要求或缺乏住户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本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涵盖住户信息管理、数据采集、规则管理、用户告警、告警信息展示等功能,可直接部署使用。
(2)集成使用
对于有系统集成要求的用户,本系统可提供前端硬件设备,以及设备管理、数据采集透传、用户告警信息展示等功能模块,将本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或子模块进行使用。
(1)较视频监控方式的优势
(2)较智能手环方式的优势
(3)较Lora/Zigbee/蓝牙组网方式的优势
Lora/Zigbee/蓝牙组网方式均能提供低成本组网方式,但都依赖网关,增加后期运维的成本。
以每户为基本单位,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为保障项目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运用NB-IOT通信传输协议。
每户独居老人家中配备一块智能水表、三个红外感应设备(客厅大门入口、卧室及卫生间各一个)、一个门磁感应设备及五张NB物联网卡。
4.1报警前提条件
独居老人,确实是一个人独自居住(有保姆或家属在家的活动视为非独居老年人的活动),老年人在家监测的意外才报警,外出了一律不报警。
4.2报警原理
4.3报警场景
根据我们设备的安装地点不同,我们区分了不同地点的报警条件:
(一)判断老人是外出还是在家状态(大门门磁及客厅大门入口的红外感应综合判断)
若门磁先开后关然后客厅红外感应三分钟内监测到数据,则判断老人回家,所有的报警条件启动,若之前客厅能监测到数据,待门磁先开后关后客厅红外三分钟内未监测到数据,判断老人外出,所有的报警条件均处于关闭状态,待老人再次回家后重新启动报警程序。
(二)不同场景报警规则
地点一:客厅、厨房、非主卧
(1)判断老人在客厅、厨房或非主卧(通过安装在客厅大门入口、卧室及卫生间的三个红外感应综合判断)
①老人外出归来后肯定是先进入客厅,客厅的红外感应设备首先监测到老人活动数据,此时判断老人在客厅并启动客厅的报警条件。
②老人从其他区域进入到客厅、厨房或非主卧,其他区域红外感应均未监测到老人活动数据,或客厅红外感应监测到老人活动数据,此时判断老人在客厅、厨房或非主卧并启动报警条件。
(2)客厅、厨房或非主卧报警条件
地点二:主卧室
(1)判断老人在卧室(通过安装在客厅大门入口、卧室及卫生间的三个红外感应综合判断)
老人从其他房间进入到卧室,其他房间红外感应均未监测到老人活动数据的同时,卧室红外感应监测到老人活动数据,此时判断老人在客厅并启动卧室的报警条件。
(2)卧室报警条件
特别注意:
地点三:卫生间
(1)判断老人在卫生间(通过安装在客厅大门入口、卧室及卫生间的三个红外感应综合判断)
老人从其他房间进入到卫生间,其他房间红外感应均未监测到老人活动数据的同时,卫生间红外感应监测到老人活动数据,此时判断老人在客厅并启动卫生间的报警条件。
(2)卫生间报警条件
独居老人在家中触发报警:
(1)发生报警地点为客厅及其他区域、卧室
平台将报警信息(报警信息显示同时还显示老人的手机,子女姓名,关系,手机,开门方式,既往病史等关键信息)发送到社区养老智能监测报警大屏上,并在大屏上亮起蓝色报警灯,若社区工作人员在一小时内接警,则报警关闭。
若社区工作人员一小时内未接警,则平台将此报警信息发送到街道养老智能监测报警大屏,在大屏上亮起橙色报警灯并发出报警声,若街道工作人员在接到报警信息后一小时内接警,则警报关闭。
(2)发生报警地点为卫生间
平台将报警信息(报警信息显示同时还显示老人的手机,子女姓名,关系,手机,开门方式,既往病逝等关键信息)发送到社区养老智能监测报警大屏上,并在大屏上亮起蓝色报警灯,若社区工作人员在半小时内接警,则报警关闭。
若社区工作人半小时内未接警,则平台将此报警信息发送到街道养老智能监测报警大屏,在大屏上亮起橙色报警灯并发出报警声,若街道工作人员在接到报警信息后半小时内接警,则警报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