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积》大单元构建研究成果

体积的意义、测量和计算公式是“图形的测量”的主要内容。其教学要求主要包括:体会测量的意义,体会并认识度量的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和掌握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

测量即“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量”,如长度、面积、容积、体积等。度量的核心要素有两个:度量单位、单位的个数即度量值。从概念上看,度量是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物体的某一属性;从行为上看,度量是将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量(单位)进行比较,“标准”的个数就是度量的结果。

核心概念阐述

1、关于“比较”

无论空间维度怎样,度量活动都是从“比较”开始的,其中包括直观比较、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

2、关于“度量单位”

用数学方法处理测量问题的基础是构建或选择标准度量单位,度量单位的选择与精确度是把握图形度量本质。为了比较大小,需要一定的单位;如果需要更精确地度量,就需要进一步细分的单位。所以可以用多个数量表示某个物体的度量结果。

3、关于“度量方法”。

有了度量单位以后,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如单位计数、利用工具、利用公式等。单位计数是测量的基本活动,即通过复制单位进行测量,这样可以把连续量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地用离散量表示。利用工具是度量的核心技能。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感知度量的意义与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利用公式是在测量情境中经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只有公式,省略测量的方法,就会失去测量的意义,也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困难。

4、关于“估”。

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无论测量工具多么精确,度量单位如何细化,实际得到的度量结果仍然是一个近似值,因此,很多时候需要“估测”方法的介入。在进行估测时,学生不仅要考虑测量情境中的各种条件和要求,还要理解测量工具的特征并合理地选择度量单位、参照物、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好的估测可以综合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称性、移多补少、逼近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纵观小学数学十二册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凡涉及量单位的教学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学计量单位产生,其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量的含义,即某一类量代表的是什么;第二阶段是具体感知某一个计量单位的意义以及同一类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进率)、换算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大小:第三阶段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数学素养。整个板块知识的教学,都应贯彻体验性原则,让学生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中体验某一类计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精心设计的操作体验活动中感受量的大小、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常见的体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一般物体的体积测量(实践活动)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综合练习

体积变形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2、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建立关于体积大小的空间观念。利用体积单位能比较准确的估算物体的体积。

4、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公式统一的过程,理解圆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间的数量关系。

学情分析:

单元学习规划:

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

学习资源

第1课时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出相应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展开图

通过实物或图片借助直观模型,抽象图形,动手操作,归纳特征。有序组织学生操作,引导想象和思考,充分感知展开图与实物之间的联系。

实物投影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或图形,模型等。

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通过问题引领,借助多种模型验证猜想,解决问题。

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学具、展开图等。

第3课时

通过观察操作,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升)、1立方厘米(毫升)的空间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单位

通过实验操作,适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孙悟空的金箍棒情境,提出问题,利用米制系统举例,从而得出猜想,进一步验证,并抽象概括。

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体模型、米尺、刻度杯、水杯、量杯等教具。

第4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通过让学生动手摆课前准备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说说所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体积,思考、讨论、猜想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再演绎推理得到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沟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得到直棱柱体积计算的通用公式。

课件、素材图片、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实验记录单。

第5课时

经历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转化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对比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每两个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简单的单位换算

通过观察、比较、计算、推理等活动,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物投影仪、棱长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

第6课时

探索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各种情况以及其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填表,探究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长平均分成3份、4份、5份……观察小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不同情况及每种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感知归纳、总结规律。

课件、棱长3厘米、4厘米的正方体若干、答题纸。

第7课时

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结合实物感知圆柱、圆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直观图,认识各部分组成,在交流中明确圆柱圆锥的特征。

圆柱、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第8课时

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含义,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过程,探索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结合实物解决圆柱形罐头侧面商标纸面积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圆柱体沿高展开,在方格纸上画出圆柱的展开图,充分感知揭示圆柱表面积的含义,理解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模型

第9课时

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活动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体会转化方法;通过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比较底面积、高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猜想圆柱体体积公式,接着引导学生探索圆面积公式的方法迁移到验证圆体积公式猜想,积累经验,感悟转化的思想,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的容器、水、沙子等

持续性评价

序号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1

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能区分体积和面积的意义

建筑工人为实验小学修建一座游泳池,长50米,宽50分米,深1.4米。

(1)这个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如果往游泳池放水到离池口0.2米处,需要多少立方米水?

1.结合情景,学生会区分,什么情况下是求面积,什么情况下是求体积

2.学生细心读题,学会转化单位。

访谈、单元学习单

2

知道如何合理选取具体的容量。

如右图,你认为这种纸质饮料包装盒装()比较合适。

A.750mlB.1LC.1026mlD2.5L

学生会表达,会计算长方体体积,并进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再合理选取具体的容量。

单元学习单,自主质疑。

3

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个长方体玻璃水箱,贝贝在空着的水箱中慢慢入水,水在长方体水箱中也形成了长方体。

(1)请你在下图中画出水形成的长方体中第一次出现正方形的面的草图。这时贝贝注入了多少毫升水?(2)贝贝继续给水箱注水,水所形成的长方体还会再次出现正方形吗?若能请你在下图中画出草图,并计算第二次又注入了多少毫升水?

1.尝试画出第一次在长方体水箱中成正方体的面。

2.尝试画出第二次在长方体水箱中成正方体的面。

小组合作,交流,画图,单元学习单

4

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圆柱和圆锥之间的联系以及体积之比。

有一个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它们的高相等,底面半径的比是1:2,它们的体积的比是()。

学生会用假设法求出体积之比。

单元学习单,课堂观察,小组合作。

5

沟通圆柱体积和长方体体积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

将一个高为5厘米的圆柱沿底面半径切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20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通知直观图正确指出表面积比原来增加的20平方厘米是哪一部分,从而求出半径,进而求出圆柱的体积。

单元学习单,问题引领,访谈,小组交流,自主质疑。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体积的含义,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是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体积及体积单位。

二、探究新知:

a.教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物体占空间板书)

b.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的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了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学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

(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用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a.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学习。)

师:为了更准确地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形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几个这样的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学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b.请学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交流。

c.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

(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教师出示图。

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适当的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他形状吗?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1.教材练一练

2.判断

3.提升

四、课堂总结: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16-17页例9、例10、“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四第1~3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具: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长方体模型,您能告诉大家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吗?

教师演示,学生感知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每层有4个,共3层,一共是12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揭示课题:对一些不可以分割的长方体,我们有没有办法计算的他体积呢?(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按照要求用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让学生观察,并作小组交流。

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不数,你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和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的方法比一比。根据所搭的长方体填表:(表格略)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比较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计算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和他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出示例题10,让学生摆一摆,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课件演示,组织交流,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刚才的猜想是否一致?

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的出结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宽高,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V=abh

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结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三、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

先指名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怎样列式。

2.做“练一练”第1题。

观察题中的图形,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在独立完成。

3.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4.课堂作业:做练习四第2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18页例11、“练一练”、练习四第5、6、8题。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课件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第(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出发,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仰慕祖先的睿智,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等。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再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底面积×高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上颜色),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示答案。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做“练一练”第3题

哪个面试横截面?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练习四第5题

课件展示:什么叫“横截面”?

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所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与底面是相同的。

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的第4、6、8题。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15页到16页的内容。

1.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获得类推、转化、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探索知识的方法。

3.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在用圆柱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在经历“面动成体”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运动发展”及“事物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圆柱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小组内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

一、提出研究问题、感悟面动成体。

1.课件出示下面立体图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形的下面相机出示体积计算公式。

(1)问:它们的体积各怎样计算?

V=abhV=a3

(2)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计算?课件相机出示:

V=abhV=a3V=sh

(3)问:这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都用V=sh来进行计算,它们有

什么共同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动态演示由长方形、正方形、通过平移分别得到长方体、正方体的过程。

(4)猜猜我们今天将研究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5)根据课题提出研究问题。

根据学生的提问,相机梳理并简单地板书如下:

1.意义?2.公式?3.推导?4.应用?

二、在类比推广中联想探究方法

1.解决第一个问题?问:什么叫圆柱的体积?你是怎样想到的?

2.猜想,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动态演示一个圆向上平移,形成一个圆柱的过程。追忆圆的面积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课件展示

4.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得出:要探究圆柱的体积,可以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然后探究出它们的关系,从而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三、在猜想验证中推导计算公式

1.小组内同学拿出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小组内同学互相合作,拼一拼,仔细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有什么样的联系,并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一推圆柱的体积将怎样计算。

3.集体交流

(1)指两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2)交流其他验证方法

四、在拓展应用中发展思维

1.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希望得到哪些信息?引导给出

(1)已知底面积和高(2)已知底面半径和高(3)已知底面直径和高(4)已知底面周长和高分别求出圆柱的体积

2.一根圆柱钢材,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10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重0.078千克,那么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3.小明观察了一个物体,并摘录了一些信息,请根据这些信息计算此物体的体积(单位:cm)

(2)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3)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它们的体积为什么不一样?

五、在反思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1.提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索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和方法两个方面去进行反思。

3.老师总结:好的,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们的收获和体会还真不少,不但懂得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在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获得了猜想验证、类推、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孩子们,当我们掌握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后,一些新的知识就会迎刃而解——数学的魅力正在于此,请你们带着所获得的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去发现知识,创造知识。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沙、圆锥教具,圆柱教具若干个,其中要有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两对。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

2、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扒出圆术的体积的计算公式?

3、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锥的体积可能转化为什么来研究呢?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4、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啊一个圆柱最亲呢?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圆柱与圆锥的底与高,引导大家发现这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5、它们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长条黑板上。

2.大组交流。

(1)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插式黑板上:

①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③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8倍。

④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5倍。

⑤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⑥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2)引导整理信息。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3)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①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②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一些?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突出等底等高,并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

③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

(1)为什么有两个小组实验的结果不是3倍关系呢?

(2)把一个空心的圆锥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剩下水的体积是多少?这时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4.推导公式。

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万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尝试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引导小结: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时要先约分。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2题。练习后评讲。

五、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探索到了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的?

THE END
1.为什么我国高铁发展这么快,但是磁悬浮高铁没有大面积推广?如果我国大面积使用磁悬浮列车,就没有办法直通欧洲了。 三是磁悬浮高铁很多技术不成熟,还需要不断改进。而轮轨高铁都是成熟技术。 四是磁悬浮使用的时候,对周边的环境和沿线居民,有电磁辐射,影响沿线居民和乘客的人身安全。 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当然不会大面积推广磁悬浮高铁了。https://www.jianshu.com/p/db27139e94c6
1.本地推广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深度解析展览展示本地推广有助于企业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份额,促进线下销售,通过本地推广,企业可以与目标受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高品牌认知度,进而提升市场份额,本地推广还能帮助企业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为制定更为精准的营销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本地推广遇到的问题 ...https://csfzz.cn/post/3192.html
2.云闪付没有大面积推广的原因是什么?谁和你说云闪付没有大面积推广的,云闪付每年的活动力度远超支付宝和淘宝,就像今年就有很多优惠券,大...https://www.haian.com.cn/thread-1393205-3-1.html
3.为什么现在优化推广越来越难做了(探究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企业要想获取流量就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并投入更多的资源。这也意味着流量获取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需要在推广时精准投放,挖掘潜在用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用户体验不佳 现代用户对于网站、商品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用户体验不佳,则很难留住用户。企业在推广时需要注重用户体验,打造良好...https://www.seohf.cn/article-35695-1.html
4.有央行做后盾,为何云闪付却没能大面积推广使用?科技按理来说,云闪付背靠央行和银联,而且拥有众多银行资源,在金融资源上要远远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更有优势,但为什么却没法大面积推广开来呢?这里面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以前曾经去中国银联面试过,而且在云闪付推出来之后,我也曾经使用过,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来谈谈一下为什么云闪付推广不开来。 https://www.17admin.cc/article-6858-1.html
5.无土栽培既然这么好,为什么没有大面积推广?南方plus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采用基质、水,以及含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元素的营养液提供营养,使植物正常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栽培技术。它极大地扩展了农业生产空间,使得作物可不依赖土壤进行生产,发展前景非常广泛。 无土栽培发展到今天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目前在国内推广实施效果显著。脱离土壤带来很多好处的同时也带了不少缺...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05/18/c3547369.html
6.云闪付为什么没有大面积推广的原因是什么?云闪付为什么没有大面积推广的原因是什么? 云闪付没有大规模推广的原因是什么? 1.简介:云闪付是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一支新兴力量。 但与其他支付平台相比,其推广范围较小。 本文将探讨云闪付未能广泛推广的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2、商户覆盖不足:一个成功的支付平台需要有商户的支持,并在不同领域提供广泛的覆盖...http://www.bjhwtx.com/h-nd-35482.html
7.几块钱一瓶的谷维素,用处这么大!但医生提醒:没这3种病别乱吃所以,虽然谷维素用处大还便宜,但是没有大面积推广使用,原因就在于此。在服用谷维素之前,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老人和孕妇不宜服用,对于老人来说,谷维素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对于孕妇来说,谷维素中的一些成分含有未确定的元素,可能对胎儿发育不利,有致畸风险。 https://i.ifeng.com/c/8P3IMln2LE5
8.节水灌溉科普知识问答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是主要用水大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人民生活用水量将不断增加,农业用水总量不会有大的增加,解决我国农业灌溉缺水问题必须要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内部挖潜来解决。 4、为什么说今后国家或地区间的争端主要源于水? https://zm.jiceng.zhengzhou.gov.cn/031018/7951820.jhtml
9.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12篇(全文)就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常发性病虫害的面积不但没有减少, 还有总体上升的趋势;二是偶发性病虫害面积时有爆发, 其损失较为严重;三是病虫害蔓延扩展迅速, 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四是以往多种较次要的虫害在某些地区上升成为主要虫害, 致使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在不断增加;五是经济林病虫害的发...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j7hdurz.html
10.抖音电商客服考试题内容及大众评审试题3、在口播、视频字幕、购物车/视频标题中涉及“国家级”、“全国第一”、“绝无仅有”、“顶级”等《广告法》中的禁用词汇,是否符合平台规范? 是 否 正确答案:否 答案解析:平台鼓励用户了解并学习平台规范,避免违法相关法律法规 4、直播画面无真人出镜,仅以录屏或挂播形式进行推广是否符合平台规范? 是 ...https://www.mmker.cn/article/6760.html
11.百家号发文章为什么总是审核不通过?百家号发文审核不通过原因4.图片出现大面积水印 很多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带水印,这是最忌讳的!一定要去掉水印,去掉水印,记住去掉水印。一张水印图片可能会导致你的整篇文章审核不通过,那就更别想什么时候有收益了。 5.图片出现推广信息 有时候你图片或图注中含有营销推广信息一下子就被平台检测出来了,只要有联系方式,二维码啊,网址等都...https://www.jb51.net/zimeiti/752660.html
12.水产养殖实习总结工作总结珍珠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几千年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珍珠作为贵族和皇家权威的象征。明代有人把用铅块做好的佛像放入蚌壳中,形成佛像珍珠。现在的几个超级珍珠都分别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知名收藏家手中,价值上千万美元。 珍珠的价值很大程度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https://www.meiweny.cn/aiqing/wangluoaiqing/161966.html
13.市场分析报告(通用17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现代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之间的交流多种多样,而手机是最方便、灵巧,便于携带,使用面积最广,范围最大的一种方式。手机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之一,而手机的使用人群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分职业性别,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市场开发潜力更是不可估量。但手机产品样式多,产品更新...http://mip.pincai.com/article/2497364.htm
14.央视现身采访!无熟料水泥就是一场闹剧!碱硫激发矿渣为什么经历几十年至今得不到推广,就是质量的不稳定和弊端决定了其不能推广的命运。“凝石”产品已生产出了3000吨,但现在还都放在库房里。为什么没卖出去?原材料决定了其质量波动大,必须有大量的工程实验数据及做构件实验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其在结构工程中使用。https://www.ccement.com/news/content/64536999289411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