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如图1所示),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所有的OECD国家老年人口都超过了10%。20世纪90年代,在许多欧洲国家,独居情况占了所有家庭的1/4,在丹麦甚至达到了45%②。根据OECD官网预测,2050年OECD国家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由2010年的4%增长到10%以上,超过60%的7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因素需要长期护理服务;在长期福利服务支出方面,2010年OECD国家的GDP的1.56%专门用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如果将私人支出考虑在内,那么这一比例将提高0.67%,而且比重随着老年人增多还在不断增加③。总的来看,失能、高龄老人的增多以及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的比重和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严重制约了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因此,如何缓解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造成的巨大压力,降低护理服务低成本,提高护理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护理服务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各国政府思考的重要议题。总的来看,主要OECD国家的老年人护理服务制度经历了“去机构化”的历程,并正在“走向社区和家庭之间权衡,以便形成最优的照料模式,以最小的社会成本为老年人提供最优质的照料服务”④。
1.去机构化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主要实行的是机构养老,“院舍化”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非常低下,甚至出现了很多“非人性化”的虐待老人的案例,因此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反思。“去院舍化”运动主张老年人应该重新回到家庭和社区,从而接受更好的养老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去机构化”的呼声和行动开始席卷英国的养老服务事业,社区照护在实践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社区照护”(careincommunity)(Bayley,1973)成为许多老年人的选择⑤。在美国,1957年制定的《社区精神保健法》正式拉开了美国去机构化政策的帷幕。无论障碍的种类和程度如何,把以前在医院及大型机构中接受不适当服务的保护对象转移到社区,以社区为中心提供各种精神、社会康复服务的社区精神保健成为普遍方式⑥。在北欧,许多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社区养老,社区照护服务的功能和范围都开始不断扩大,例如丹麦成为了第一个社区护理服务的比例超过机构服务的国家,瑞典的居家照护服务供给数量也在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峰值。
2.就地养老
就地养老(aginginplace)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涵盖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这种养老模式以家庭或社区为依托,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寻求力量的平衡,共同提供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在日本,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比较强,因此就地养老侧重于以家庭为依托,社区主要提供服务设施和人力,帮助家庭护理、康复、保健一体化。例如,日本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模式已被引入公众长期护理保险(LTCI)系统,帮助就地养老,日本2005年修订的LTCI法增加了很多规定,以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实现就地养老,包括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普遍支持中心以及建立一站式家居照顾服务小团体客户和小规模住宅护理设施等社区养老服务被引入LTCI程序{7}。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和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因此老年人虽然也生活在家庭中,但更多地依靠社区来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3.由社区照护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福利危机,“在社区照护”开始转向“由社区照护”(carebycommunity)。政府开始引进社会资金,人们可以从私人和志愿部门购买老年人照护服务,政府不直接承担照顾老年人的责任,而是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性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的直接照护场所开始转战到家庭之中。社区照护已经成为一种应对危机、节省照护支出、应对照护费用昂贵的管理方法,最终演变成家庭照护{8}。在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开始建立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开始在很多国家推广开来。回归家庭和社区,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减轻政府的责任,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多元化的主体开始正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在加强多元主体交流和协作,整合正式护理资源和非正式护理资源,提高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1.通过立法引导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回流社区
2.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水平
(1)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水平的提高
(2)社区“医养结合”水平的提高
3.通过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监督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质量
(1)社区护理的标准化建设
(2)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督
三、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启示
结合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典型经验和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就是要以社区为基础构建综合化、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体系。社区综合化护理服务体系的特点是“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统领性、群众的主体性以及社会的协同性作用。它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点,将辖区内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等形式整合在社区这个平台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综合而全面的养老服务,努力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养老服务问题”{15}。
1.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的护理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护理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钱紧”、“人少”、“资源少”三个方面,随着失能老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的增多,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存量”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最急迫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弥补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历史欠账,实现“应护尽护”。
(1)以社区为平台构建综合化、多层次护理服务内容体系
(2)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社区护理服务供给体系
2.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医护结合”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1)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医疗护理和社会照护资源
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长期护理服务内容供给的多元性、多层次性,老年人在社区照护既需要提供做饭、换衣、洗澡等生活照料服务,也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偏低,社区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专业的医疗护理则不得不去医院和专业的护理机构,这不仅增加了护理的成本,更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相对来说,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由于部门分割以及各类型机构在价值观、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无形中加大了整合的难度。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就是要整合医院、护理机构的功能,解决医疗体制和护理体制的分离问题,需要加强卫生部门的功能整合,打破传统的利益束缚。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医疗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公立医院建立与医疗部门整合的服务体系,例如建立医生和专业护士定期、定点进入社区的服务机制,加强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的定期交流。其次,应当整合急性护理和长期护理的衔接机制,医院在急性护理完成后的长期护理服务需要社区和医院共同承担。
(2)以社区为平台的“一站式”护理服务
所谓社区“一站式”护理服务首先是指老年人能够在社区享受到自己所需的绝大部分护理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如图2所示,老年人进入社区照护中心后,能够接受完整的护理服务程序,包括资格评估、护理等级评定、护理内容提供、护理程度动态监测,护理服务的退出等。社区一体化的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构建,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护理服务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社区护理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加大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要实现医院护理、家庭照护、社区护理的一体化,加强三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三者在护理服务内容方面的有效衔接,提高急性护理、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服务的规范化和一体化水平。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老年脑出血在急性期病情进展迅速、变化突然、死亡率高[1],所以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救护理,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急救护理要点介绍
1临床资料
本组42例,年龄60~80岁,平均67.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4.8%),丘脑出血8例(19.2%),小脑出血4例(9.5%),内囊出血27例(64.2%),其他出血l例(2.3%);死亡15例(35.6%)。
2医生未到达之前的主动护理
2.1在设法通知医生的同时接待病人,简要询问病史,了解病情,多有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因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等诱因突然头痛、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等。
2.2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和外周血氧饱和度,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呼吸、面色等。轻者神志清楚,剧烈头痛,重者意识丧失、昏迷、出现鼾声呼吸,面色紫绀。瞳孔一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的形成。
2.3一旦拟诊脑出血,立即安排患者卧床,将头部抬高15~30度,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暧。对于有呕吐的患者,立即清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通畅,适当给氧,提倡高流量问断的给氧。
2.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量选择比较粗的血管,并用粗针头,以供快速滴入药物。
2.5准备抢救器械,如:吸引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用物,呼吸机等。抢救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呼吸兴奋剂等。
3医生到达之后的配合护理
首先立即由医生、护士陪同护送患者行CT等检查[2];必要时行CTA或增强CT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畸形或肿瘤等潜在的结构异常,所有脑出血患者应行抢救床边的心电图检查。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每隔5~15分钟测血压、脉搏,观察神志,呼吸、瞳孔一次,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准确地把观察的结果,抢救措施、用药情况等作详细记录。
3.1血压的观察
发病初起血压多增高,应及时应用降压药,降低过高的血压以防止继续出血,如脑出血急性期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应予以降压,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硝苯地平片或卡托普利片舌下含服等),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每隔5~15分钟进行一次血压监测,目标血压宜在160/90mmHg;将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收缩压从150mmHg~200mmHg快速降至140mmHg很可能是安全的[2]。但不宜将血压下降过低,以防止供血不足。如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为颅内压太高,反射引起血压增高,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2意识状态
是观察病情变化,判断病情进展的一个重要指征。一般昏迷快而深者,提示内侧型出血或出血量大,浅昏迷者出血较少,如昏迷发生较早且进行性加深,往往提示病情危重,预后较差,用Glasgow昏迷量表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
3.3瞳孔
3.4呼吸的观察
3.5体温的观察
脑出血患者常因病变损害了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41℃。高热可使机体代谢旺盛,组织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脑缺氧,因此降温治疗尤为重要。此类病人对药物往往无效,主要用物理降温、头戴冰帽,在颈动脉、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在降温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注意有无循环不良征象及局部冻伤。
4加强基础护理,防治并发症
注意心理疏导,老年脑出血患者不但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又面临着可能瘫痪的自我形象改变的实际问题,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对神志清楚者,急救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最大程度减轻和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因情绪所引起的血压升高。同时应鼓励患者家属树立信心,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减轻其心理负担,取得理解与支持,保障急救有条不紊地开展,使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
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除应用镇静药物外,适当应用约束带,防治患者坠床;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尿潴留或失禁者及时行导尿并留置尿管。有大便失禁者,及时清理干净。有临床发作癫痫的患者需行抗癫痫治疗,并行相应的护理,如口腔内置入牙垫,防治舌咬伤等。
参考文献
[1]陈小放老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江西医学院学报2000(40):44
[2]中国急性脑出血治疗指南2011
胆囊结石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建立信心,调整心态,增强对手术的耐受力,让家属及患者以获得最大的心理支持为目的,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用科学的护理方法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修正,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加强,以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由于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生理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自理能力差,针对老年人的这一特点,注重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中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共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最低55岁,最高79岁,平均65岁。
1.2手术方式本组全麻下行LC,手术历时30-120min。
1.3患者的心理问题
1.3.1焦虑、烦躁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很容易出现有病乱投医的心理,对医院的治疗有过多的疑问和不信任。
1.3.2情绪不稳定胆囊结石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患者一般都深受结石的影响,生活工作出现了过多的不便,长期的病痛折磨使部分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
1.3.3对治疗不信任腔镜技术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发展的新兴产物,还不被大部分人理解和接纳,患者对这种治疗持有怀疑态度,担心疾病不能被很好的治疗,甚至担心这种治疗会增加新的不适[1]。
2心理护理
2.1有效沟通①与患者有效沟通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础上,对不同教育程度、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技巧。②非语言性沟通也十分有必要,即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进行交流,对一些心情不平静的患者很有效,可以帮助他们接触过多的担心,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支持,也能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为下一步的治疗和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2以诚相待患者在倾诉时要耐心听取他们的讲述,不时迎合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使患者得到尊重,同时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更加信任护士,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护士,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2.4环境和饮食护理环境和自身的调节对积极抵御不良情绪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结石患者应该适当的多运动,平时饮食中要注意多食一些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食物[2]。
2.6手术后护理
2.6.1及生命体征监护患者回到病房,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给予低流量吸氧,接心电监测仪。护士做这些操作时,柔声对老人解释吸氧、心电监护是每个术后患者必须做的,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解除患者的担心。叮嘱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出现呼吸受阻,6h后拔掉氧气,患者会有轻松的感觉。
2.6.2加强巡视和病情观察老人多数有:“我老了,没用了,我多余,我累赘等不良想法”护士必须加强巡视,除去老人的一切顾虑。老人身体各器官反应能力、应激能力下降,护士必须加强巡视,防止意外的发生。
2.6.3并发症的护理手术和麻醉对心脏和血压影响较大,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果老人本身就存在高血压、心脏病一类的基础疾病,护士则要提高警惕,做好血压、心率的监测。若有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给予雾化吸入、叩背排痰,帮助患者做深呼吸、吹气球等锻炼肺功能的运动。
3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于3天后痊愈出院,无一并发症,无一意外情况。总之,通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够解决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并在手术前、中、后的护理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没有出现患者较大的情绪波动和不良的护患纠纷。能帮助患者解决病痛,同时保持一个良好心态,以提高生活质量。
4讨论
老年人身体素质差,反应能力、应激力下降,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高于一般患者。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同时重视心理护理,在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的运用,能建立老人的自信心,营造快乐的心情,使老人积极热心地配合治疗和护理,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益处,大大地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行围术期护理干预以及出院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5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术期护理和出院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26例(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例(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老年病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干预;出院指导
NursingandDischargeGuidanceofReplacementofArtificialHipJointofSenilePatientsduringthePerioperativePeriod
PANQiu-xia
DepartmentofOrthopedics,DongtaiPeople’sHospital,Dongtai,JiangsuProvince,224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nursinganddischargeguidanceofreplacementofartificialhipjointofsenilepatientsduringtheperioperativeperiod.MethodsConvenientselection52casesofsenilepatientswithreplacementofartificialhipjointadmittedandtreatedinourhospitalfromJune2015toJune2016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with26casesineach,thecontrolgroupweregiventheroutinenursing,while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thenursingduringtheperioperativeperiodanddischargenursing,andthenursingsatisfactorydegree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nursingsatisfactorydegreeintheobservationgroupwasobviously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26casesvs20cases,100.00%vs76.92%),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Senilepatients;Replacementofartificialhipjoint;Nursinginterventionduringtheperioperativeperiod;Dischargeguidance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均是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完成的,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5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为56~82岁,平均年龄(71.5±2.3)岁;病程2.5个月~18.5年,平均病程(7.31±1.31)年。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为58~86岁,平均年龄(72.3±2.8)岁;病程2个月~19.5年,平均病程(7.46±1.52)年。两组基本资料的数量、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⑤体温护理:该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帮助患者呈现平卧,将头部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道畅通的同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感受进行适当调节。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感受调节手术台温度,确保患者体温。
⑥护理:术后患者需要去枕平卧6h左右,赏戎间夹1个枕头,避免患肢出现过度内收的情况;并将髋关节呈现出外展15°的形态,避免髋关节过度伸展;术后穿戴防旋鞋或者行下肢皮牵引,保持外展30°。此外,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正确翻身,向患侧翻身时,患者需要将患侧髋关节伸直,确保旋转为中立位;向健侧翻身时,患者需要伸直健侧髋关节,并于两腿之间夹1个软枕,避免翻身时发生假体脱位的情况,与此同时,将同一方向的肢体伸直,并使用手掌保护髋关节后方,避免发生髋关节内收而出现假体脱位的情况。
⑦切口引流管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时刻注重引流管的通常程度,避免发生切口内积血而导致的血肿的形成,密切观察患者引流量的颜色和性质,若发现任何异常,及时汇报给医生。当患者术后引流量
⑨并发症护理:术后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一旦发生术后感染,将会直接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手术全程需要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坚持使用适量的抗生素,确保切口敷料的干燥性,时刻观察患者切口引流量的颜色、性质以及流量等。观察患者切口是否出现渗液、红肿以及炎症等变化。若手术后患者出现体温持续升高,并于3d内并无缓解和减轻,则需要做好感染预警的可能,此时,应该及时汇报给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时刻监测血糖指标,不仅需要常规使用抗生素,同时,还需要积极做好预防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的准备,避免炎症感染出现扩散而蔓延全身的情况。
⑩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观察患者患肢的肿胀程度,并与健侧做好比对和记录,做到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告知患者避免负重活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踝泵运动;其次,护理人员应该使用医用绷带将患者患肢包扎,避免下肢发生静脉扩张,必要时使用助力器帮助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环,2次/d,持续30min/次;再次,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应用抗血栓药物,于术后第1天使用4000U低分子肝素钙行经皮注射,7d为1个疗程。对于已经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溶栓治疗,避免患者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发生术后并发症几率。
1.4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2结果
护理满意度分析:观察组护理满意度26例(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例(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3,P=0.009
3讨论
该研究通过讨论分析,观察组护理满意度26例(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例(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行围术期护理干预以及出院指导,不仅能够提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满意度,还能够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蔡晓敏,林连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蛇志,2014,26(4):436-437.
[2]李小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1):168-169.
[3]ZhuHefei,WangChunxiao,ZhangChunying.Elderlypatientswithartificialhipreplacementsurgeryperioperativenursingandrehabilitationguidance[J].JournalofJilinMedicalCollege,2012,33(1):22-23.
[4]杜静霞,王红玉,马翠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2,6(6下旬刊):50-52.
[5]ZhangSuzhen,ZhangFurong.Uremicpatientswithartificialtotalhipreplacementperioperativecare[J].NursesJournal,2012,27(20):1906-1907.
[6]张宁.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6例围手术期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1):1375-1377.
[7]LinHonglian,ZengXiuyun,QuSasha,etct.Artificialhipreplacementafterprosthesisaroundthefractureofnursingexperience[J].BaotouMedicalCollege,2015,31(10):92-93.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老年脑出血在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高,所以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观察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本组136例,年龄70~80岁,平均74.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1.5%),丘脑出血41例(30.1%),小脑出血8例(59%),内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2早期观察与护理
2.3准确记录血压变化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血压越高越会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必须及时观察血压,也不可忽视低血压。一般监测血压1次/2h,并做好记录。
2.4注意呼吸改变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脑组织缺氧、脑水肿使呼吸发生改变,病情危重时常常出现潮式呼吸、库氏呼吸、双吸气、叹气样下颌呼吸。尤其应注意脑干出血压迫延髓导致呼吸骤停。
2.5观察体温丘脑下部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丘脑大量出血时往往出现中枢性高热,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预后更差,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高热的护理。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不明显,物理降温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老年患者肢体活动不灵活、末梢循环不良,用冰袋、冰帽时须防止发生冻伤。
3急性期的护理要点
3.1严格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和量
3.1.1迅速降低颅内压快速输入20%甘露醇和其他脱水药是预防脑疝发生的关键。
3.1.2静脉补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都有意识障碍,均应禁食水,给予静脉输液,但是高龄患者多具有多种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肾功不全等),如果液体输入过多过快,会因增加循环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快心率使患者躁动而加重出血,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量并做好记录,为合理用药,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提供依据。
3.2保持呼吸道通畅
3.2.1取出义齿70岁以上患者多装有义齿,当意识有改变时,易松动、脱落而使呼吸道阻塞,因此首先要把义齿取出。
3.2.2吸氧吸氧能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但应注意掌握吸氧的浓度,防止高浓度氧引起氧中毒。
3.3镇静和抗惊厥脑出血急性期可伴有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对预后是不利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安定和苯巴比妥,但静脉给安定时速度一定要慢,因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高龄患者反应迟钝,用药更应慎重。
3.4卧位在急性期一定要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老年人本身机体的抵抗力弱、耐受力差,加之卧床后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很易发生褥疮。所以在急性期也要做好皮肤护理。
综上所述,老年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如得到及时治疗、做好早期护理及观察、采取相应对策,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对预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周孝达,汪无级.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