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价值投资理念的?
无论前期的君安以及后来的博时,这些机构都是当时市场的领导者,而不是跟随者。公司的领导者都努力想走在机构最前沿,通过发现机会、影响市场来赚钱。这就不得不逼迫大家在基本面研究方面、前瞻性方面走在行业的前列,也就自然地走向了价值投资的方向。
问: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考虑过其他的投资方法吗?
答:肯定也考虑过,一些短期的压力,都会让你去尝试一些更灵活的赚钱方式。但几乎所有营业部的老总都会告诉你,靠交易起家的那些大户们,每年都在轮换。在机构里面更是如此,几乎没有人用交易的方式获得持续的生存。所以我越来越坚定基本面研究价值。
答: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这两年我们站到全球的视角,审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历史,美国的、日本的、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对这些国家和地区50年左右周期的数据做了分析。
在这个基础上,来理解我们现在的房地产行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这对我们后续的投资策略会有很大帮助。
问:这个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答:体现在对周期的理解,不同行业、不同策略,最后哪些企业能生存下来,哪些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哪些是昙花一现的。
上周我去参加野村的一个研讨会,包括三井不动产、东京交易所的REIT事务专员,他们对房地产周期的理解就尤为深刻。他们回顾自己那个时代的东京人,80年代毕业,90年代买房,在租金回报率很低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房价的上涨会弥补一切。但回到现在看,租金回报率的确回到了6-7%,但却是通过房价下跌一半后实现的。而现在的日本年轻人都开始习惯租房了。这种大的消费习惯变化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非常大。
大家都想跟美国比,但美国是不具可比性的,它是全球能发钞票、有强大的军事霸权、美国的企业家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世界只有一个美国,所以我们也得补充日本、德国和台湾的经济特性来预知中国的经济结构。
所以,这种对经济周期的理解、对企业史的理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大多数优秀的长线投资者往往是历史出身,或者像芒格一样,一生中大量的精力投入于人类行为和历史的研究。只有拥有足够长的视野,特别在新兴经济体中,大家都在看着当下,你能看得更长远,可能未来的赢面就更大。
所以这就是我们这两年做的事情。当很多规律性的数据罗列出来的时候,投资的结论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并不需要我们过多主观的想象。
问:刚才讲的主要是成功的经验,那么又有哪些失败可以避免呢?
全世界都学会用一两年的短期暴利把中国人圈进来。一旦中国人的产能投放,这些暴利马上就烟消云散,接着就是我们投资者的巨亏、银行的坏账和幸存者漫长的苦役。这就是境外产业资本对中国投资者短视的理解和利用。如果我们没有全局的产业眼光和长期的视野,我们就还有不断地被设局和被套。
问:那现在来看,符合哪些要求的公司会进入您的视野,会考虑投资?
答:首先是行业的长期稳定性,未来是可预期的,利润不至于让所有的人都去疯狂。已经有好多朋友跟我讲了同样的故事,看到一个加油站赚钱,中国人就开了第二个、第三个加油站,直到大家亏钱,而犹太人就会开便利店,洗车店。
在互联网时代,在中国这块土壤上,那些短期暴利的行业和上市公司都会迅速地变成投机者的坟场。所以我们不会看短期暴利的行业,而是看长期稳定的、默默无闻的、大家没有觉得有任何魅力、甚至还没有上市主体但我们觉得很有前景的行业。
问:这种有潜力的行业还是通过未来的某种需求去判断,是这样吗?
答:对,到了某个阶段,比如人均GDP,人类会产生什么样的普遍性消费这在全世界来看都是相对可推的。而作为一个消费者,你会理解,中国现在缺什么,哪些地方还要排队,哪些地方你对服务是不满意的?像教育和医疗,像物流成本这么高,这里面内在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些角度去思考,过去证明是成功的。
问:当选定一个行业以后,怎么选择这个行业里的公司呢?
问:那横向、纵向具体来说,您会比较哪些元素呢?
答:老百姓真实的需求,任何一个公司最后的着眼点是消费者的需求。经济增长到了这个阶段,人们需要什么?什么是经济增长的瓶颈?日本、美国在这个阶段发生了什么事情?
问:但这个我觉得还是判断行业的,但同一个行业里,不同的公司还是有选择的嘛?
所以说,先画个圈子,慢慢把圈子缩小,最后选中标的,有时候甚至可能没有标的。
问: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圈子越画越小,那怎么样给圈子中的企业估值呢?怎么判断贵还是不贵?
问:那在这种情况下,您怎么选择买入的时机呢?
答:产业回报率15%是一个非常强的买入标准,应该说几年一遇的,比如现在。我们有幸在如此困难的环境募集到我们的首期资金,我们愿意满仓买入,忍受阶段性亏损,就是因为我们的绝大多数组合已经达到这样的巴菲特标准。
在这个时候,巴菲特有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有消费品投资的现金流不断买入符合他标准的公司,而主流机构却大多在这个时候忙着止损呢。
答:如果有足够好的公司的话,我愿意长期持有。如果我们的5年期回报超过巴菲特10年期回报的时候就是我们系统卖出的时候。
问:过去的投资案例里,有哪些是比较满意的?
问:能否以其中一个案例为样本,分析一下您是怎么发现的、根据哪些因素判断这个公司值得投资、又如何进行估值、怎么考虑买入和卖出的?
每次同行们说价格战打响,铜价暴涨,凉夏来临,传老总要抓起来的时候,就是我们的买点。
问:买入的时候,您确定它的价格是便宜的?
而我们看到了这个团队与众不同的企业家气质,产品质量管理上有显著的差异化,公司的渠道管理的本质是保护最基层经销商的利益。因此,投资这家企业,我们看的不是便宜,而是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一家好公司。
答:从2003年我们就开始投资这家企业,2007到2008年的高潮有所减持,直到2008年我离职后,博时的老同事们还在继续持有。在我本人管理期间,全程持有了这家公司5年多,实现了超过10倍的收益,这些成果是在坚持了3年没有任何收益的情况下获得的。
问:那您觉得未来空调还有发展的空间吗?
答:我们的国际比较研究可以推断,中国的空调行业还有足够的长坡可供企业成长。对管理者的挑战不在行业,而在于内部管理能力能否驾驭千亿级别的企业。
问:之前有一次您在接受采访时是这么说的:“价值投资者不仅要在评估企业价值上体现出专业性,还要在情绪控制上体现出专业性。”这个情绪控制应该怎么理解?
答:人的本质是贪婪的和恐慌的,赚钱的时候都很兴奋,敲锣打鼓去追,亏钱的时候都想着断尾求生。社会进化到现在,我们吸食同类的财富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如果你不理解,就会再次成为犹太人集中营中的输家。在很多资产泡沫的高点,都是亚洲人在进,欧美人在出。没有独立思辨能力,而只有动物反射能力的民族和人群,那这辈子还是不碰投资为好。
而价值投资者,需要理性的历史思考,克服大众化的情绪,修炼出独立的人格和情绪控制力,可以独善其身。而要作为资产管理人,却有像摩西一样更大的职责,把大众带出困境的智慧。
我们作为一家初创企业,没有能力改变社会大众这种群体性的贪婪和恐惧天性,我们的专业能力只能帮助那些少数已经确立了基本独立信念的人做些简单的选股工作。
所以,在遍地黄金的低点满仓运作出现亏损;在市场高点一年的收益不及业余选手一周的收益;长期看好的股票一年、两年,三年不涨。这在很多客户看来,我们很不负责任。这时候怎么去沟通?这就是巴菲特为什么每年写给股东的信,不厌其烦地重复其投资理念的道理。
问:那面对这样的客户您会怎么做?
目前来看,认同我们的更多的是产业界的朋友,他们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研究质量在哪个水准?而追求短平快收益的朋友,我们很难跟他们讲清楚我们为什么有快钱不赚。
在我们眼里,产品里的止损条款,就是有人跳楼你也跟着跳楼这样的方法。习惯用交易方法止损解决风险的基金经理就像习惯了战场上掉头逃跑的的国民党的兵一样,永远不可能打出漂亮的硬仗。如果客户选择了我们,应该和PE投资者一样,股票越跌就意味着机会越多,是追加资本而不是撤退的时候。
问:对个人投资者在财富管理上您有什么建议吗?或者说推荐一本读物?
答:约翰·博格的《长赢投资之道》是一本值得称道的,公正客观讲出理财之道的好书。
归江199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1998年至2002年分别任国泰君安投资部经理、基金经理。2002年出任博时特定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带领博时社保组合创造了优异的业绩。2008年回归国泰君安。次年,国泰基金业绩跃居行业六甲,一举获得7项金牛基金奖,获奖数量居行业第二。2010年,归江离职创业,成立了信璞投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