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白天妆容精致的女白领程又青,遇到烦心事儿时,夜里就和李大仁相约在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她素面朝天,随性的拿起手边的圆珠笔就盘起发。在便利店里,他们似乎可以聊所有的一切。
这是不少日剧、台剧中,在便利店内发生的典型场景。而在大陆电视剧中,便利店的场景则很少见,原因无他: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仍是便利店荒漠,且没有一座城市的所有便利店是24小时营业的。
不过,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情形有可能被改变了:在空无一人、极具现代感的店面内,两个陌生人面对虚拟货架点单、扫码付款后领取商品。其中有很多故事可以发生……
要不要投便利店?
谈新风口避不开往里投钱的VC/PE。
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超过20亿的资金投进了便利店,其中包括斑马投资3亿美元投资便利蜂,其他金额都较小,整体轮次偏前期。
她随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对消费者来说,首要条件是方便,即在无人便利店里面买会不会比去有人便利店购买更加麻烦。正如同不要被光鲜亮丽的概念迷花眼——有人无人没那么核心,是否便利才是关键。”
谈风口言时过早?
不管怎样,便利店无疑是2017年的几个小风口之一。
最早出来刷了一波节奏的是便利蜂。
(便利蜂某门店对面就是一家传统便利店)
它的模式是这样子的:在APP内可以线上选购、预定早餐、查找门店、线上支付及使用便利蜂自己推出的共享单车;店内与7-11的货架、商品种类类似,不过每个货架和显眼位置都有APP二维码推广,不少商品有APP折扣。
在选购完后,打开APP扫描商品的条形码付款,再到收银台二次扫码确认及让店员核对。如自提则是在线上下单后直接到店内取货。
F5未来商店依托于自主研发的机械臂和后台管理系统来构建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商品种类与传统便利店类似,有鲜食、冲饮和百货等,所有烹饪、冲调饮品、取货、结算、库存盘点、清洁工作均由机器自动完成。店内没有实体货架,只有虚拟商品展示屏,但设有桌椅供顾客使用热食,桌上有自动清洁按钮,可以清洗后自动还原。
缤果盒子则是开放式盒子。在扫码进店后,自行挑选货物再自动扫描结账。与芝麻信用分绑定、与娃哈哈签订10万台订单的快猫TakeGo则扫手支付、拿了就走。
其他大部分无人便利店品牌目前都被称为升级版的自动售货机,不同在于结合了RFID支付、线下提货等功能。
那么无人便利店真的是一盘好生意吗?
目前国内传统便利店痛点在于净利润低、规模化慢、全国性扩张难、未来升级改造空间巨大。各新型便利店们大多主打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租房成本、实现迅速的规模化扩张,及依托慢慢形成的大数据开拓其他业务。
实际上该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仍有缺陷、消费者需要市场教育的情况下,体验感不佳、偷盗风险、违建风险、规模化难题等依然无法解决。
商超、传统便利店、巨头都来了
事实上,在O2O、新零售等概念铺天盖地泛滥时,传统零售业并没有坐以待毙,早就在倒闭潮中开始革新。
而在8月初,美国沃尔玛十几个门店开始推广其自助结账系统“Scan&Go”。这种模式与便利蜂类似,在国内沃尔玛则在6月初推出了自助杂货售卖亭。
便利店品牌也纷纷在原有形态中加入互联网元素。7月,罗森开始在上海香港广场和万象城两家门店试点开始试用类似于“Scan&Go”的App火星兔子。
711则与韩国乐天合作,正在内测一个7-ElevenSignature智能便利店,无需信用卡、无需手机、无需掏钱,顾客事先在系统中以自己的手完成注册,下次结账时就可以自助“扫手”结账。
缺失的骨灰级玩家
当我们在谈论无人便利店时,谈的更多的是无人售货盒子,或者说是升级版的自动售货机。那么,作为自动售货机骨灰级玩家的友宝具有天然优势,于情于理都应该抓住这个风口,在自己处于领先地位的市场抢占先机。
但实际上它的日子过得并不太好。
据友宝在2015年底递交的新三板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2015年前7个月,友宝净亏损5567万元;2014年净亏损1.16亿元;2013年净亏损1.18亿元。2016年在收入增长29%的情况下,终于净利润增长至7750万元。
这个净利润仍然满足不了资本方的要求:2015年7月,友宝接受了凯雷5.3亿元投资,当时这笔交易签署了对赌协议,协议中规定:2015年度友宝在线扣除利息和税收前的利润须不低于1亿元,2016年不低于2亿元。
在这中间,新零售呼啸而来,大小创业公司蜂拥而出,被缠住的友宝想分身也乏力,不知道卖身成功后会不会来搭便利店风口的便车?
结语
最后以一个段子结尾:
记者问大妈:如何看待马云推出的无人便利店?
大妈反问:超市不需要养员工了,那东西是不是更便宜啦?
记者答:我们暂时还没了解到。
记者:您不觉得无人超市的推出将会改变我们传统的购物方式吗?
大妈:改变啥哟?买东西不花钱啦?刷刷支付宝那也是花钱呐!
等到新型便利店也能让大妈们交口称赞时,那一定是风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