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咖啡”是阿里巴巴首次公开亮相的无人零售店。这是一家20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位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三楼,可同时容纳约50人购物。
第一次进店时,打开“手机淘宝”,扫一扫店门口的二维码,获得一张电子入场券。通过闸机时扫这张电子入场券,进入店内之后就可以购物了。进到里面全程不用再掏手机。
“淘咖啡”分成超市区和餐饮点单区。两个区域的结算方式略有不同。在有售货员的餐饮点单区点单后,收银机的背面有一块带摄像头的屏幕,收银员输入订单,屏幕上会显示订单商品。客户一旦确认,手机就显示扣款信息,下单成功。
这里运用到的是AR技术,即现实增强技术。
在超市区,陈列的是各种淘公仔和创意类商品。你可以拿起任何一件商品,直接离店。
当你拿着商品离开时,必须经过两道“结算门”。
靠近第一道门,它会自动感应到你将离店的信息并自动开启。两三秒之后走到第二道门,上面的屏幕显示“商品正在识别中”,再过一秒左右,显示“1件商品正在支付中”,大门开启,你的手机收到扣款信息。
相比“缤果盒子”的下载APP扫码进店,离店时客人自己手动一样样识别商品结账。“淘咖啡”的准入和准出过程简便了不少。
依靠生物识别技术防盗
“淘咖啡”开张前,开发这套全新的无人支付技术的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的工程师们做了一次内测:把商品放进书包、塞进裤兜;多人拥挤在一个货柜前抢爆款;戴墨镜;戴墨镜+戴帽子……
测试结果显示,常态场景都能被识别,非常态场景大多数情况下也能被系统识别出并准确扣款。
技术负责人、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高级技术专家曾晓东说,这套技术方案混合使用了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再叠加非配合生物识别技术,以降低误判率。
曾晓东说,这套无人支付技术,用了多维度交叉验证的生物识别技术,并且这种识别不会打扰到用户,也不需要用户做出配合识别的动作,比如站直,正脸面对摄像头等,这些都不用,用户体验更好。即使戴着帽子或墨镜,换掉整套衣服和发型等情况下均能被识别,“但如果同时戴着帽子、口罩、墨镜,商品被身体紧紧捂住等情况下目前还是比较难以识别。”
这两台冰箱是由一个叫做“绿洲公益”的公益组织发起的,其中一台位于西康路上,这只冰箱来自旁边饭店老板。老板一直对饭店里被浪费的食物感到可惜,同时又很认同国外食物银行的理念。于是他主动联系“绿洲公益”设了一个冰箱。
食物一部分来自店内多余的食料,平均每天供应20-25份炒菜,也有一部分是他自行联系到的爱心企业,免费将一些即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如月饼、糕点,放进冰箱。头半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来取食物……陆陆续续的,不少路人停下来好奇地看一看。后来,饭店上午放的食物一个半小时会被领取光,下午放的晚上8点前就领光了。
几乎没有哄抢,没有浪费。每个人都只是安静地打开冰箱领走食物。他们有建筑工地的工人,也有回收废品的流浪汉。
当然也有人拿多的,志愿者提醒他们按需领取,留一份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一次,来取食物的是对面工地的保安,是个中年人,很腼腆,得知可以免费拿后就怯怯地拿了一份,志愿者说每次可以拿一份,不要多,也可以告诉有需要的同事。后来工地部分农民工经常来拿,但也从来不多拿。
孤独是志愿者对冰箱放在外面最大的感触。
“他们每天只有15元餐费,每个月仅仅只有3000元工资,周围最便宜一顿饭也要二三十元,但这些人来这领取食物从来不多拿,按照他们的体型,这样的一份食物完全不够吃。”
有个上海阿姨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来取食物,每次只取一份点心。她说,儿子很开心。志愿者一直以为她是附近居民。有次聊起来,才发现她是特意从外区坐公车过来的,儿子已经成年有智力障碍,老伴去世早,自己身体不好,退休工资也很低。冰箱里的点心,是他们母子平时不舍得买的。
孤独是志愿者对冰箱放在外面最大的感触。孤零零地在那里,空空等待食物被放进来,也孤零零地等待那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来光顾。
冰箱里的食品均是社区内有资质的饭店、超市提供的,都是检测合格的。
对于这些免费食品的安全问题,长寿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单函俊表示,冰箱里的食品均是社区内有资质的饭店、超市提供的,都是检测合格的,并且还会有很严格的全流程的登记制度和食物供应的协议,确保食品安全的协议,以及领受人的登记。据新华社央广劳动报
6月12日上午11时,小雨,街上往来的行人有些稀少。五十多岁的王女士停下自行车,撑着伞走到“爱心冰箱”前,从里面拿了一盒蛋糕,小心地放到袋子里,“带回家给快要放学的孙女吃。”
近日,一台不上锁,放满面包蛋糕等食物,任何人都能免费取用的“爱心冰箱”,在黄岩迅速走红。“爱心冰箱”放置在黄岩横街东路一家名为“缇客”西点烘焙店的门口。这里位于黄岩城区,周边以住宅小区为主,人流密集。
旁边一家店铺的服务员告诉记者,这台“爱心冰箱”已经摆了三四天,来拿面包的大多是环卫工人,也有周边居民,一般在晚上六七点钟。“拿的不多,就是选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带走。”
记者注意到,“爱心冰箱”上写着“免费领取,每人一份”的字样。“爱心冰箱”的主人,正是“缇客”西点烘焙店的店长。“爱心冰箱”网上走红,在该店长自己眼中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跟记者交流时,她也一直不愿透露姓名。
之前,店里想把面包送给敬老院,但是很多老人当时不舍得吃,会把面包、糕点先放着,等到第二天或更久之后才拿出来吃。由于很多糕点都含有鲜奶等易变质的原料,老人隔天再食用可能会引发肠道腹泻等症状。
“放置在店门口,我们便于管理,可以确保食品安全。”该店长说,虽然西点的价格比较亲民,但对于部分家庭困难的人来说,还是会舍不得买。“他们会在孩子生日时买个大蛋糕,却不会花钱给自己买个小面包。”
记者了解到,自从这个冰箱设立以来,里面的食物几乎每天都会被领取一空。
每天上午8时和下午2时,店里都会往“爱心冰箱”里面补货,供有需要的人免费拿取。该店长介绍,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每天晚上11时后,她们会把冰箱里剩余的食物回收。同时,在“爱心冰箱”上也贴有“请在保质期内食用”的温馨提醒。
“虽然是卖剩下的食物,但都是当天现做的,品质是有保证的。”店长说,“爱心冰箱”里的食物都有原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领取的人可以放心食用。
虽然运营“爱心冰箱”是一项额外工作,但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该店长告诉记者,她只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有困难的人能感受到温暖,“既然开始了,我们就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