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1日消息(记者张国亮侯剑韬)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马云一直提倡的“新零售”似乎已经浮出水面。昨天,阿里巴巴在杭州举行的“淘宝造物节”,传闻已久的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正式亮相。在无人零售店“淘咖啡”购物体验如何?央广记者到现场进行了体验。
无人超市人很多:随意选货、自动刷款
潘晓凌介绍说:“它是用了计算机视觉、生物识别以及传感器,来进行一个混合的识别,不同维度的对人和商品识别,来降低误识率。比如很多人在同一个货架拿东西,那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识别。我们做了测试,结果是可以识别出来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无人超市意在形成“物联网+支付”新模式
记者发现,或许是因为商品种类偏少而且偏贵,进入淘咖啡的体验者多数没有购买商品,而是选择了“淘咖啡”的餐饮功能:购买咖啡或糕点,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来进行下单,并完成支付。记者选择了两份马卡龙,56元,工作人员帮忙说出了支付语音,不过没有反应,多次尝试后工作人员建议还是打开手机支付宝手动支付。
丁道师说:“要有法律保障来进行零售规范。法律一定是要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能保障信用问题,才能大规模推广。”
照进现实的无人便利店未来还有几道坎?
事实上,无人超市的出现并不是最近的事儿。早在2016年初,瑞典就出现了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门,并且手机绑定信用卡支付的无人便利店。2016年下半年,日本开始在便利店中引入无人收银台与“电子标签”系统;随后,美国亚马逊也推出了自家的无人便利店,被认为在技术上更为先进。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感知人与货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货架上商品的移动,来计算是谁拿走了哪一件商品。
在国内,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刚刚完成1亿元的融资,马云的“淘咖啡”也开始试水。无疑,眼下来看无人便利店已经从概念逐步走进了现实,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但真正谈到用户体验,还是无人便利店未来最需要努力的方向。无人超市必须借助技术解决两大问题来优化客户体验:一是目前使用的货品电子标签存在不能识别的情况;二是在人流量密集时,也容易出现识别不到的问题。目前亚马逊的无人便利店仅能应付人数小于20人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无人便利店是不是真的可以低成本复制推广运营还有待推敲。且不说提高用户体验的技术投入、管理投入,就连将无人便利店投放在哪里都是需要对人群、客流、以及货品进行明确定位的。因此,无人超市可能已经成为潮流,但成熟运营尚需时日。
在杭州的试验中,有18%的应收款项没有收到,而在北京,有3名女性没有付钱就拿走了昂贵的货物。前不久,绍兴文理学院2013级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朱红娜回到母校,拿出800元,履行自己两年前许下的承诺,在毕业两年后向母校捐献爱心款。
当前,我们更急需要做的是完善各种制度的外在约束,使人养成文明的习惯,而不是反向操作。不只是今天,古人早就梦想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如果不能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君子国”的理想也只是黄粱一梦。
6月6日是网络上的“信用日”,位于北京建国门附近万豪中心的一间全时便利店,当天化身“无人超市”,没有收银员,来往顾客只凭自觉和诚信自助结账。不过,这场诚信测试最终喜忧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