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狂欢的热潮下,也浮现出一系列问题,如虚假优惠,让消费者的满心期待化为泡影;“先用后付”的新玩法把消费者玩得团团转。
消费者才是购物嘉年华的中心
□张亮
“双11”落幕了。
这个史上最长,可能也是“消费警示”最多的购物嘉年华,在各大电商平台热火朝天的营销与豪华GMV的背后,却似乎也有着一种不同以往的“清凉”。
“清凉”当然绝不等同于“炎凉”或“惨淡”。它首先来自于消费者的理性和清醒。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领域最基本也是最奥秘的概念。需求端连接着人们的客观需要,但也连接着人类内心深处捉摸不定的本能欲望。遥想当年,“双11”过后,满大街都是“剁手党”,消费者信奉“我购物我快乐”,宁愿“剁手”也要“清空购物车”,然而快递到货后才发现,原来买了那么多并不需要的东西。现在,“剁手党”少了,人们逐渐找回了消费理性:购物是为了满足生活,而不是炫耀给外人看。满屏的秒杀、满减、折扣、预售、红包等,只有当它们与生活所需挂钩时才有意义。
“双11”作为一个经历了16年成长和市场培育的购物嘉年华,我们希望它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而不是一蹶不振甚至偃旗息鼓。因为平淡的生活需要氛围的烘托,情感的表达需要特定的出口,沉淀的消费需求也得时不时地被唤醒。这就是节日的意义。所以,不惟我国,外国也有各种各样的线上、线下购物节。这些节日,对于提振消费、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均衡、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社会各界尤其是网络平台还须明白:这是消费者的嘉年华,是让消费者得利的嘉年华,而不是逐利者对老百姓围猎的嘉年华,也不是平台自娱自乐、随时俯身割韭菜的嘉年华!购物节的一切安排必须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中心。
当我们奉劝消费者保持理性、冷静的同时,也应同样奉劝网络平台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功夫多花在平时,靠噱头人为制造消费需求、刺激消费欲望的路子不能长久,网络平台应时刻对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标准来自我鞭策。
遏制电商促销乱象需要一张“价格曲线图”
新华社发王鹏作
□李英锋
记者调查采访发现,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品在“双11”前价格波动异常,在“双11”活动期间购物时,部分商品的价格较平时不降反升,甚至一些商家在没有明显提示消费者的情况下,价格出现临时上涨。本应“优惠看得见”的购物节,却让一些消费者觉得自己有了被愚弄的感觉,购物体验感很差。(11月9日《法治日报》)
如何有效遏制电商促销价乱象、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呢?不妨参照一下股市中公布“股价走势图”这一监管思路。
电商平台可利用大数据系统,结合消费者投诉举报对商家标记的价格信息进行核实、管理、监督,发现商家漏标、错标、虚假标记商品或服务价格信息,及时干预纠正,并在平台信用系统中记录,给予商家对应的信誉减分或降级,直至拉入黑名单。如商家行为涉嫌违法,电商平台还应报告监管部门。
市场监管部门则可以依托“电商价格曲线图”,加强价格监管,尤其是加强对商家价格促销行为的监管,重点治理虚构原价、先涨后降、虚假优惠、虚假宣传“低价”“最低价”等行为,帮消费者排除价格欺诈、价格误导的“雷”,营造更加诚信、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
有了“电商价格曲线图”,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监督权就有了更有力的保障,商家的低价忽悠游戏、低价促销套路就玩不转了。
“先用后付”须明确使用规则和条件
□丁慎毅
“先用后付”实际上是一种利于促销的消费金融模式,但是,不管什么模式,都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现在的问题是,有平台把这种工具隐蔽化了,使得“先用后付”变成开通便捷而关闭繁琐。有人只是想货比三家,就先加个购物车,结果一不小心就点成了下单并默认开通“先用后付”,甚至后续还产生了违约金和逾期费用;有人称开通该功能后的实付款比直接下单还贵;有人称家人以为不花钱,结果买了好多用不上的东西;有人表示使用该功能购买了超出自己偿还能力的东西并在线求助。
但在一些平台上,“先用后付”开通后,想关闭却非常困难。一些平台的关闭入口很隐蔽,找也找不到;有的消费者找到了关闭的路径,却因为有未完成的“先用后付”订单而关不掉。
如此看来,这一模式非但没有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反而增添了其不必要的麻烦乃至损失。
在数字化消费盛行的当下,电商平台更应秉持诚信经营原则,为消费者营造公平、透明、安全的购物环境。
“先用后付”能否真正催化消费、驱动增长,关键因素在于货品的丰富度和性价比,而不是什么时候给消费者生成账单。电商平台只有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放在首位,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才能让促销保持活力和增长。
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重点细化了经营者在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义务,这对经营者合法依规地提供“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功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或许,监管方面应制定明确的规则,规范“先用后付”功能的使用范围和条件,确保平台在推广和使用该功能时遵守规则。当然,对这种行为的管理不能止于消保委的提醒,监管方也要加大对平台的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