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争议品效合一,不如研究一下品效统筹。
近年消费者减少购买传统大品牌,转向电商崛起的新品牌。因此,有人认为品牌失灵了。
在我看来,不是品牌失灵,而是传统的大品牌存在营销和组织惯性,对品牌营销的环境变化反应迟钝了。
因为品牌方法论,从传统的“企业品牌”转变为企业—消费者“共创品牌”。
2018年宝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7%,这两个品牌逐渐成为宝洁业绩增长的新动力。
反观国内的新品牌,之所以在短短几年风生水起,原因就是在传统的“企业品牌”阵地上,他们无法撼动宝洁这样巨无霸,只好被动地尝试大品牌还没来得及触碰的新战场,电商和新媒体。
本质上,这是新品牌实现的颠覆性创新。
一、品牌效应是消费者学习的结果
品牌的诞生,反映的是人类认知和感知外界事物的天性。你可以不用“品牌”这个概念,但是你必须用到基于认知和感知的营销方法。
当消费者的认知和感知,朝着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名词上集中时,品牌就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了。
品牌内化为企业的品牌资产(品牌联想、忠诚度、知名度和感知质量),外化为品牌标志和口号,以及带有这些标志和口号的包装、海报、文案、视频和故事。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营销人员都是教案设计师(教师+设计师),只不过手里拿的不是教科书和设计稿,而是品牌资产工具。
品牌营销的任务就是开发品牌资产工具,帮助消费者理解你的品牌是什么,有什么用,代表什么。
这种教案设计师的作用从消费者首次接触商品就开始了。
品牌对我们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认识:你的品牌是什么,如何识别;认知:你的品牌有什么用,和竞品相比有什么不同;认同:你的品牌代表了什么情感、精神和观念。所以营销人员要分别提供三类品牌信息:
符号信息:品牌的名称、标志和标语;利益信息:品牌代表的功能效用和特色;意义信息:品牌象征的情感、精神和观念。之所以成功的品牌仅仅依靠品牌信息,就可以唤起消费动机,是因为消费者已经完成了“认识-认知-认同”品牌的链路——这就是品牌效应。
当消费者面对了解不够的品牌时,单纯的品牌信息无法唤起消费动机,这时品牌需要借助推广信息。品牌可以借助消费者熟悉的、喜欢的、向往的事物,让消费者把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感觉,过渡到你的品牌上。
这就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也是人类学习行为的基础。
当然,传递推广信息的方法,不只有明星代言人,况且运用推广信息的策略远比执行方法重要。
按照推广目的不同,推广信息可以分为两种:
消费动机来自品牌对消费者的负向压力:限时优惠压力、群体压力、健康安全压力、身份形象压力、自我成就压力。
限时优惠压力:
自我成就压力:
消费动机来自品牌对消费者的正向激励:真诚、温情、勇敢、强悍、坚韧、高贵、智慧。
强悍+坚韧:
勇敢+强悍:
再举个例子说明两者的应用特点,比如如何推广“品效合一”的概念?
品牌和效果并非完全独立:
而还有一些事情是难以量化的,结果是不确定的,需要长期坚持,这样的事情恰恰是区分高手和一般人的界线。
一个市场之所以成为市场,是因为这个市场内的消费行为互相影响,形成连锁效应。
而且品牌效应基于影响大众认知,而不仅仅是最终用户的认知。
如果只有富翁才知道法拉利是豪车,那么法拉利就卖不出天价了,因为富翁买它无法彰显社会地位。
而营销讲究的是连锁效应,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
合格的营销人员必须懂得用连锁效应的杠杆撬动巨大的市场,优秀的销售人员也必须注重开发连锁效应的工具来扩大销售。
三、品效统筹是增长焦虑的治病良方
你可以说品效合一始终都有,因为任何营销行为都具有打造品牌和促成销售的作用,只是侧重和效力不同。
你也可以说品效合一是伪概念,因为打造品牌和促成销售的时效性不同步。
很多人提出的品效合一的方法,不过是把原有的方法,拼凑嫁接到“品效合一”的名下,新瓶装旧酒。
为什么“新瓶装旧酒”的品效合一容易刷屏呢?
一是唤起了品牌商共同的增长焦虑,二是很多人本来就不了解“旧酒”,所以看到“新瓶”就误以为是“新酒”。
这哪里是缺少方法,分明是缺乏学习和思考。
1.根据消费者“认识-认知-认同”品牌的链路调整品效比例
互联网行业讲究用户思维,但大多数人谈及的用户思维都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考虑用户与产品或品牌的关系进行到了哪一阶段,认识、认知还是认同。
谈效果不一定比谈品牌更理智,谈品牌不一定比谈效果更高明。你需要的是调查用户和品牌的关系阶段,再制定下一步营销计划。
通俗地说,缺啥补啥。
在不同的区域市场,消费者的认识、认知、认同的阶段不同,而且三者也不是界限分明的。
比如:
1)100%品牌型推广信息:
奢侈品或高端品惯用“零售拒绝”手段,不提供具体的产品和品牌信息,塑造高贵、冷艳、静谧的感觉。
2)80%品牌型推广信息+20%销售型推广信息:
主要表达年轻的生活理念,隐晦地附加产品卖点。
3)80%销售型推广信息+20%品牌型推广信息:
施加不趁早保养皮肤就会变成黄脸婆的压力,附加人物形象,给你一点浪漫幻想。
4)100%销售型推广信息:
这时,压力诱导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2015年神州专车凭借自有专职司机的安全优势,针对Uber的黑车司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攻势,诱发用户对黑车的恐惧,制造心理压力。
这种方法虽然略显低俗,惹人非议,但直戳人心,见效最快,危机时刻不妨压倒性投入。
3.以始为终地打造品牌资产工具
营销人员要打造一套完整的品牌资产工具,向消费者传递符号信息、利益信息和意义信息,从而帮助消费者完成“认识—认知—认同”品牌的链路。
品牌资产工具的三个系统:
品牌的效果虽然是抽象的,难以量化评估的,但是品牌的工作都是具体的,可控的。
从品牌诞生之日起,品牌负责人就要有意识地品牌化,等到销量爆发后再做品牌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在企业从0到1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发掘的品牌资料,需要品牌负责人有意识地总结、创造,转化为品牌资产工具。
小米初期创造了和用户一起测试产品的“橙色星期五”,为用户录制了微电影《100个梦想的赞助商》。
4.利用品牌资产工具展开饱和攻击
为了让品牌资产工具的效力最大、最快化,品牌需要进行一致性的饱和攻击。
在营销中有意识地随时随地探索品牌资产工具,一步一步形成整套的系统,从企业内部到消费者市场呈现出尽可能多的品牌触点。就像小米的品牌文化,标志系统、活动系统、资源系统全面渗透。
这种饱和攻击的本质也是利用了人类学习行为的特点,反复提取和叠压记忆。这和记忆神经科学有关。
当你记忆知识的时候,一天学习1小时,不如五天里每天学习10分钟,教室学习一小时,不如教室、图书馆各学习30分钟。
正如“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提出的ME型CEO(MarketingEverywhere):世界皆营销,万物皆品牌。
四、本期总结
如何理解共创品牌时代的品效统筹呢?
品牌价值是消费者认同的,品牌才能具有销售力。如果消费者不认同,那就只有产品、但无品牌。品牌价值是消费者主动参与的,品牌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如果消费者不愿主动参与,品牌就无法产生溢价。品牌价值是消费者可预期的,品牌才能持续获利。如果品牌打破了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稳定预期,品牌的长期获利能力将中断。品牌营销进入了共创品牌时代,品效统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