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年,体力精力明显下降,有些老年人喜欢补一补。根据身体状况适度进补有利于健康,但是过度和盲目就会走入进补的误区。专家提醒,老年人进补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辩证进行,千万别自己随便进补。
“大爷,您在家吃什么补品了吗?”“我没吃什么啊,我吃饭都不香,我还能吃什么啊。”韦云觉得不对,她换了提问方式,“大爷,您除了吃饭之外,还吃点什么、喝点什么、补点什么了吗?”老人想了想说,“我平时吃的都是粗茶淡饭,儿子觉得我吃得太素了,就让我吃点保健品。”老人说,自己平时也没喝什么补药,“我就是每天都用枸杞子泡点水喝,儿子给我买的保健品每天吃上两次,老伴看我最近身体不太好,每天给我炖一根海参,这算补品吗?”
韦云一听就知道为什么老人吃了七天清热的中药还清不了“热”的根本原因了。原来老人觉得自己头晕、浑身没劲,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是因为自己身体太虚了,一直在持续地进补。这些“进补”在老人看来就属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补过头了。
“几乎每个老年人都觉得自己虚,但从中医专科医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只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属于绝对虚的老人,适合进补。”韦云说,老年人大约有三分之一属于“虚证”,需要进补;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属于虚实夹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疏泻进补;还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属于实证,也就是体内已经有热或者有湿,不再适合进补。
韦云说,老年人为了增强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想吃点滋补中药调理一下,未尝不可。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平衡,进补也是为了让身体机能更加平衡。进入老年阶段后,人体出现自然衰老的趋势,体力不如以前,身体的灵敏度下降,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老年人身体消耗量与年轻时相比,也明显减少。这时候,就不能按照年轻人的标准来进补。
韦云说,中医进补讲究因人而异,要根据个体的情况来补。有些老年人进补喜欢跟风,别人吃什么,自己就跟着吃。其实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补益的方法肯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年中,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中医理论认为,从四季来讲,自然界的生物钟则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应到四季轮回,人体养生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比如春天的饮食适合用一些生发性质的,像香菜、茴香、香椿等,可以促进人体宣发,使脏腑逐渐复苏;夏天人体生长旺盛,适合吃一些营养代谢快的食物;秋天适合吃一些收敛的食物,以养阴润肺;到了冬天,适合吃一些补充人体能量的精微物质,比如适合补脾肺、补肝肾、补阳气等食物。结合四季的特点,比如冬季寒气较重,就应该“寒者热之”,给自身增加一些温热的东西;“但是现在已经入夏了,如果天天泡一杯枸杞,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就不适合。”
进补也要结合自己体质。人体大致有9种体质,其中4种是虚的、4种是实的,另外还有一种是平和的。虚的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实的包括气郁、痰湿、痰热、瘀血。针对这9种体质,要根据个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养生方式。
可以进补的老年人也要注意,在体质比较好,没有明显虚弱症状表现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滋补药;在风寒、风热或风寒挟湿等表证未痊愈,或有发热等实证情况下,则不宜服用滋补药。进补的老年人常常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比如有的老年人在风寒感冒期间,自行服用黄芪等补益药,导致汗孔闭塞,风寒之邪不得发散,病情恶变。还有的患者因滥用人参补益,导致血压升高、眼睛充血、口唇肿胀,出现人参滥用综合征。“我最怕老年人拿着保健品问我怎么吃。”韦云说,我国对药品的管理非常严格,但保健品属于食品,种类繁多,配方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功能也比较多样,“说实话,患者来问我到底吃不吃这种保健品,应该怎么吃,真能把我问懵了,我确实没办法回答。”韦云解释说,目前尚没有能治百病的良药,当然也没有所有人都适合的进补食品。特别是老年人进补,更要请医生辨清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衰弱程度,权衡利弊,在不同的时期选择相对合适的进补方案。
有些老年人喜欢自己盲目进补,但有些老年人感觉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在需要进补甚至需要治疗的时候,依然固执坚持自己的原则。
养生、保健和预防是不同层次、针对不同人群的。韦云特别提醒,养生是健康人为了让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好;保健则是指有一些疾病的人来纠正其机体的不平衡;预防则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预防常见病、多发病,或季节性易发病。考虑到老年人多数有一些基础疾病,韦云特别给出了常见慢性病的进补原则,她建议肺系疾病患者可以通过益气养阴来补肺,平时多用些西洋参、麦冬、银耳、梨等食物;心脑血管患者多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三七、红花、木耳等;脾胃虚寒的人注意多吃一些辛(带有辣味,包括葱姜蒜)温(包括豆蔻、各种肉类)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