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成药制造企业,据史料记载,它始见于晋代,唐宋有所发展,明清渐盛。
最老的产品,要算是“金汁水”。
此外,在鸦片战争前开业的有:黄中璜(1662)、万春堂(1718)、梁财信(1759)、敬修堂(1790)、保滋堂(1797)、集兰堂(18世纪末)、马百良(1736—1795年)、存仁堂(1824)、王老吉(1828)、瑞草堂(1828)、刘诒斋(1830)、橘花仙馆(1838)等厂(店)。
辛亥革命以后,中成药制造企业,开设更多,从民国成立(1911)至解放后中成药全行业公私合营前一年的1955年,在这40多年里,新开业而又经营至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就有70多家,还未计中途歇业的数字。
在私营时期最后一年的1955年底,广州共有大大小小的中成药制造企业115家,另为中成药几家大户制造蜡壳的专业户4家,合共119家。
这些企业,全部在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形成了新中国初期广州12家公私合营中药企业。
临街的中国药铺。——版画摘自的德斯凯拉克·德·劳图的《中国回忆录》。
115家老字号企业
我们按照“企业名称”、“开业年份”、“地址”、“负责人姓名”、“1955年底职工人数”和“主要产品”顺序,列表如下:
人之初祖传万福路323号沈景恩8共和茶
万灵堂中药厂1938第十甫31号张自励18红膏药
万春园药行1904十八甫96号方奕蔚7中药丸散
万春堂药厂1718万福路125号刘慕田5百草茶
广兰芳故衣街28号何世棉12药油
广芝馆1873桨栏路50号余致力25中药丸散
广恒芳药厂1922天成路114号吕宝珊10药油
马百行1910十八甫新街马春生7化痔丸、扫毒丸
马百良(仲记)药厂芳村花地涌尾坊5号陈汝荣34中药丸散
太和洞1918第十甫靳妹5咳丸、贤亏丸
公生药厂1949文昌北路黄中五6白药
公功堂药社中山五路196号潘润琼4膏药
邓可安佐寿堂药厂1880解放南路6号李功烈14红毛坠金膏等
邓俊廷药社天成路16号膏药
邓碧峰药社清平路邓锡爵2膏药
天成堂药社1954多宝路13号陈燕琴4膏药
天和堂1950和平西路联桂坊黄凝练3如意油
王老吉1828海珠中路71-73号王宝钿41凉茶
卢畅修堂药厂1860桨栏路124号卢炳垣10中药丸散
卢薛昌1890十三行路96号卢伯衡6午时茶
叶永生药社十三行路28号叶日生4眼丸
叶联合药厂1946十八甫路爱育西叶贵全17眼丸
冯了性药酒老1573-1620解放南路20号冯子成25药酒
冯了性寿和堂1936梯云路迪隆里谢恩荣13药酒
冯致昌祖传永汉路冯应澧9妇科养坤丸
迁善堂药厂1878桨栏路30号林少鹤13盐蛇散等
许耀庆成药社1947光复北路伍创明6药膏
刘万益荔湾东约16号刘荷2化痰止咳丸
刘诒斋药厂1830光复南路42号刘侣7中药丸散
伟氏中药厂1948中山六路粤华西街8号邹伟棠8自然止咳片
邬福至药社1916上九路邬品华6半边消膏药
江伯超中药厂1930杉木栏路77号郑捷声36护肺药片
光和药社十八甫路82号马仁舟7熊胆油
百元堂1951一德西路黄立德6猴枣散
百昌堂药厂1905一德西路49号曾炘猴枣散
安全堂中药厂1940杉木栏路161号张安邦12药油
存仁堂药店1824东华西路5神曲茶
何天福1912仁济路潮音横10号何宁6神曲茶
何弘仁珠光路旗杆巷17号莫友贤5乌金眼药散
何世昌中药厂1916大新路244号何信泉30中药丸散
何贞庵药社珠玑路79号5膏药
何家园药社1946十三行路3号叶炳南14中药丸散
何明性堂成药社1651一德路五仙门梁卓霞11泻丸等
何熙明1944桨栏路91号何保其3中药丸散
苏杏芝药社龙津路1膏药
敬神。
陈文和药社下九路西来正街53号陈萌棠3蟾蜍膏药
陈李济药厂1600-1650永汉北路18号李汝昭93中药丸散
陈燃氏1880带河路193号陈福6外感平安茶
两仪轩药行1899长寿路长寿直街1号俞瑞芳15蛇胆制剂等
吴一堂1908杉木栏路110号吴薇6中药丸散
吴国强药社1946十八甫84号吴国强14猪胃药
商铺前的中国药师。
杏芳园1935大新路423号李文柯8中药丸散
杏林堂1925桨栏路59号黄佩兰2中药丸散
杏春园中药厂1950十三行同文路98号潘华8中药丸散
岐生堂中药厂1875大新路241号黄君蔚24中药丸散
岐芝堂药社罗直成1膏药
岐寿堂1891天成路贤乐新街苏炽堂22中药丸散
杨觉庵中药厂1947龙津东路51号关佐猷7中药丸散
杨桐竹林药厂1909杉木栏路150号杨竹平6跌打丸
李众胜堂药厂1896多宝路昌华大街23号孔复光33保济丸
李英泉药社恩宁路光天巷16号李少泉2膏药
奇和堂成药社1913十八甫路102号陈维则4气痛散
张安昌中药厂1914桨栏路76号张学潮5金丹膏、暖脐膏
张农林药社1940太平南路吉生里12号张农林67肥猪菜
宝山药厂1946文昌北路214号易月华1中药丸散
林来安药社海珠路卖麻街34号韩丽善3中药丸散
罗广济1900杨巷路光雅里黄树全8八卦丹
罗泽礼药社十三行路罗兆玲3膏药
保滋堂潘务庵药厂1797桨栏路64号潘家璋44中药丸散
保心安1947杉木栏路91号梁泽祥5保心安油
济生堂光复北路金园巷叶均信5葛仙精神油
济春堂药社1868杉木栏路88号李炳彝5太乙膏、珠珀膏
海辐成药社河南同福路高荣铨5金汁水
润生氏药社1929丰宁路丰宁下街9号郭少源4
唐人中药厂1921杉木栏路126号陈缓棣7泻丸、黄金补丸
致安堂药社一德路徐玉贞3膏药
黄中璜1662桨栏路43号黄冠庭14中药丸散
黄贞庵药局1860十八甫路66号黄泽霖8疮科膏药
广东中医药学校校门。
黄体超中药厂1928光复中路57号苏惠平15泻痢丹
黄祥华清咸丰年间十八甫路48号黄少沐6如意油
康寿堂1870十三行11号冯炼11神曲茶
常炯堂1940解放南路133号常伯铭17快应茶
崇佛氏制药厂1919长堤406号梁叔照19中药丸散
梁广济1900桨栏路梁扬聪6风湿膏药
梁天民药社1929天成路梁杰甫6风湿膏、天民膏
梁汉光药社河南南华西路梁汉光2冰射灭毒药膏
梁永馨中药厂1931桨栏路71号梁芝华3药油
梁财信1759桨栏路55号梁国泰5跌打丸
梁和昌药社1843一德路白米巷32号梁锡舟8中药丸散
梁济时药厂1930桨栏路103号梁汉卿12海狗丸
蛇王福药厂1936和平东路27号何焕文14蛇胆制剂
善德堂药厂1878桨栏路29号何秉烓18中药丸散
彭榕棋药社下九路华林寺前19号彭济中2膏药
普生园中药社大同路蔡忠7万花油
普庆中药厂1950第十甫7号罗广缓30猪积散
敬修堂钱澍田中药厂1790太平北路223号谢庚潜20中药丸、散、膏药
集兰堂桨栏路33号潘耀泰15中药丸散
瑞草堂中药厂1828桨栏路73号潘庆祖11中药丸散
新生解放路2生活油
谭佐寿堂药社十八甫西1膏药
嘉宝栈河南同福东路3范至神曲茶
潘人和药酒厂杨巷路34号潘百达16药酒
潘高寿中药厂1929杉木栏路129号区煜光17川贝枇杷露
潘敬庵中药厂长寿东路安阜里李登3
褟百成1926大新西路426号褟百成9十灵油
橘花仙馆1838杉木栏路128号周兆宪19紫雪丹等
橘香斋中药厂1895永汉北路124号简诚谦20甘露茶
燮和堂1936永汉南木排头4号郭海3红灵丹
金汁水
建立于东晋年间(317—420)
115家中成药制造企业中,最老的产品,要算是“金汁水”,
金汁水是广州河南海辐禅院建立以后所创制。
据说该院建立于东晋年间(317—420)。
金汁水处方独特,工艺复杂,收集大量童子尿,混和女贞子等中药材7—8种,用瓦埕盛载,埋藏地下十多年,待其净化去臭,然后挖出,用该寺附近的乌龙井水95%,混合该药液5%,澄清后分装出售。
该药对麻疹、热症有疗效,附近船民尤喜使用。
广州解放后,该禅院仍由寺僧主持,改以“海辐成药社”名义,生产金汁水,以作维持禅院经费,公私合营后,继续生产,部分还出口远销海外。
后因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产量受到限制,且附近井水污染很大,经常沾染大肠杆菌,难符合药品规定要求,乃于1964年停产。
停产后,仍有海外华侨来信查询。
冯了性药酒老号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开业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开业,原址在佛山槟榔街(即现佛山市汾宁里)。
1800年迁至广州小市街(即现解放南路)继续经营。
所产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疗效显著,深受用户喜爱。
销区很广,除了国内各地,还出口香港、澳门、东南亚以及南、北美等地,很受华侨欢迎。
1938年,广州沦陷,曾一度停产。
抗战胜利后,在广州原址恢复生产,但由于资金不足,加以后裔之间纠纷,使生产受到限制。
广州解放以后,得到党和政府的扶植,生产逐渐好转,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
陈李济药厂
该厂始创人是陈体全和李昇佐两人,陈、李同是广东南海县人,陈经商,李行医,并在广州双门底(现北京路)开设一间生草药铺。
彼此偶然同船相识,后成好友,此后陈投资于李开设的中草药铺,合伙经营。
把该店在原来问病配方,兼售卖中草药的基础上,搜集验方,增加生产,研制中成药丸散等剂型。并把店名改为“陈李济”,取其陈李两家,和衷共济与存心济世之意,世代相传,人口繁衍。
后来,陈氏以陈谦枚堂名义,代表其家族名称,李氏则用李敬慎堂名义,为代表其家族的堂名。
陈、李两家族,到近期已逾千人。
陈李济的中成药制剂,在群众中享有一定声誉,产品销区以粤、桂、滇等地为主,部分远销海外,受到华侨好评。
在私营时期,产品达60多种,畅销的有:追风苏合丸、附桂理中丸、天王补心丹、活络丸等。
据说该厂的百年旧陈皮,曾一度被清廷指定为广东贡品之一。
陈李济。
相传清廷曾敕赐“杏和堂”名字。
该厂招牌从此冠以“杏和堂”。
民国后,以“杏和堂”三字组成盾形,作为注册商标。
陈李济药厂,族大人众,内部纠纷,时起时伏,又经历过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火摧残,1857年冬,英法联军侵入广州,陈李济毁于炮火。
因避战乱,曾迁至佛山镇豆豉巷(现佛山市昇平路)经营,及后乱平,广州老铺复业,乃将佛山镇的店铺,改为分店,外间讹传,陈李济始自佛山,实乃此次避乱迁徙之误。
它除佛山分店外,还陆续开设过一些分支机构。计有:
清咸丰六年(1856),在广州十三行开设批发所,以利对外贸易经营,至1954年撤销。由总厂直接经营批发业务。
由于外销业务,1922年在香港开设支店,1935年又在上海开设支店,抗日战争开始,上海支店转移到新加坡开业。在国外的分支机构,经济独立,各自核算。
1938年6月,日机轰炸广州,永汉北路老铺(总店)的部分厂房设备遭炸毁,生产停顿,至抗日战争结束,广州老铺才重修厂房,恢复生产,但业务萎缩,虽经努力,仍达不到战前生产水平。
陈李济药厂,在私营时一直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生产效率不高,工人劳动强度大。
1955年全年总产值仅有59.4万元,中成药大丸产量约400万个,全厂职工90多人。
1956年公私合营后,生产发展,面貌改变,经国家几次投资,扩建厂房,增添设备,加强经营管理,增加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使老企业焕发青春。
何明性堂
创造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前后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始创人是广东省南海县烟桥乡的何宗玉、何君泰叔侄两人,店址在广州五仙门外直街——即现海珠广场西边的谊园附近。
初经营生草药,后增加熟药饮片。顾客以附近水上船民为主。
开业不久,遭火灾烧毁,后由何宗玉(叔)出资购买土地,在原址重建,仍是叔侄合伙经营,但改为售卖熟药饮片为主,兼制售一些丸、散、膏、茶等中成药制剂。
该店邻近珠江河畔,来往客商较多,河畔又泊有花舫妓艇,地点较旺,歌姬、妓女患病,多就近到该店问病购药,生意日渐兴旺。
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后来改为专业制造中成药制剂,产品有大蜜丸、小丸、散剂、凉茶剂等。其中以双料神效撞红丸(小丸)、济世茶等较畅销。
双料撞红丸,有清泻肠胃内脏热毒作用,对轻症性病也有一定的辅助医疗作用。
该药在解放前以李铁拐葫芦为商标,在中、英政府注册,行销中外。
当时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多以此丸作为清凉药剂使用。
1942年,在香港开设分店,名为“省港何明性堂”。
日军侵占广州时,迁至太平南路108号经营,名称为“粤东何明性堂”。
抗战结束后,迁回五仙门原址复业。
生产工艺,从原料投产到成品包装,全是手工操作。
1953年开始,将制丸工序,改用电动铜缸辘丸,1955年全年总产值为5.6万元,职工10人,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
上述三家都是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此外,在鸦片战争前开业的有:黄中璜(1662)、万春堂(1718)、梁财信(1759)、敬修堂(1790)、保滋堂(1797)、集兰堂(18世纪末)、马百良(1736—1795年)、存仁堂(1824)、王老吉(1828)、瑞草堂(1828)、刘诒斋(1830)、橘花仙馆(1838)等厂(店)。
梁财信老号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是一家专业生产医治刀伤跌打用药而闻名的老字号。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店址在桨栏街。
产品全是医治跌打刀伤药物,主要有红花跌打丸、梁财信跌打丸、跌打膏药和跌打酒等。
该店创始人梁财信,是广东南海县澜石乡人,对医治跌打刀伤有独到技能,闻名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梁财信去世后,人们对其轶事,常有谈及。
清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续修的《南海县志》卷二十,也有记载其医治跌打之能。
过去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人们,对梁财信的跌打药品,颇为赞誉,曾风靡一时。
有人还常年贮备,以作不时之需。
后来,梁财信子孙,人口繁衍,各自开设分店、支店,在香港、上海、顺德、佛山等地都设有分(支)店,各自经营,互相竞争,影响了各自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广州老店于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
敬修堂钱澍田中药厂
1790年开业
1790年在广州城外太平桥脚开业。
创始人钱澍田,原籍浙江慈溪人,以贩运丝绸营生,懂医术,知药性,常自制丸散药物,以备在贩运货物途中,防治疾病。
客途中遇有病者,亦乐于赠药医治,日久,在途中往返,常有人伫候讨药。
某年,广州有一富商的幼儿患病,屡医罔效,有人代请钱到富商家医治,钱因非职业医生,不能贸然答允,只赠予自制的“回春丹”试服。
数日后,病儿转危为安,富商感其救子之恩,乃赠款资助钱在广州开设敬修堂商号。
除经营原来丝绸贩运业务之外,还制造一些“回春丹”、“如意膏”等中成药制剂。
经过30多年的锐意经营,业务逐步发展,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改建店房,扩展业务,以经营商业买卖和制造一些膏、丹、丸、散等中药制剂出售,成为当时广州城西一带,颇有声誉的一间前店后场(工场)的商店。
自制产品以儿科药回春丹和医治风湿跌打的如意膏为主,并辅以妇科药乌鸡白凤丸,以及其他中成药丸散等。
由于经营有术,生意兴隆,产品畅销,特别是儿科成药,深入农村,受到欢迎。
国内销区,以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等地为主,还销往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地。
到1955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3万元,职工27人,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
1932年广州卫生局派送杀菌药水
保滋堂药厂
清嘉庆二年(1797)
原名保滋堂潘务庵。
清嘉庆二年(1797),中医潘务庵在佛山镇豆豉巷(现佛山市昇平路)。
始创一间名为“保滋堂”药材铺,边坐堂行医,边经营熟药,又兼制丸、散等中成药制剂。
在经营过程中,注意收集民间验方,得治疗小儿惊跳、痰鸣、夜啼、发热等症状有效的药方,自行配制,取名“保婴丹”。
面世以后,治疗效果良好,销路日广,同时也添增其他药物的销售,获利不少。
后来,在民国初年,还以“树德”两字,作为产品商标。
保滋堂在佛山发展缓慢,为了扩大经营,乃于道光26年(1846),在广州太平门外桨栏街开设总店,铺面经营熟药饮片,兼售自产的中成药制剂,原来佛山旧店,改为分店。
广州总店锐意经营,发展较快,成为当时广州西关一带较有名声的药材店和中成药制造企业之一。
它原是潘姓独资经营,传至第四代时,其中一房子孙,把自己份额股金,转让给南海九江关姓亲戚,从此,保滋堂遂为潘关两姓合伙。
以后,又先后在广州双门底、香港、梧州、潮州等地开设分店。
梧州、潮州两分店不久歇业,广州双门底(现北京路北段)分店,在日军侵占广州停业,1946年恢复经营,后归并总店。
香港分店,在广州解放以后,各自分立。
保滋堂是属百年以上的老字号之一。职工人数,最高时达100人。最少时也有40多人。
产品除畅销国内各地外,还销往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
1955年全年工业总产值约30万元,职工42人,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
马百良药厂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创始人中医马百良,行医并开设药材店,又制造中成药丸散等制剂,店名贵宁堂马百良。
初在佛山镇豆豉巷大街开业,后于1803—1821年,在广州双门底下街开设分店。
产品以制售中成药的丸散制剂为主,后来,着重生产七厘散、惊风丸等儿科用中成药。
马百良医术颇精,结交权贵,先后受到清朝官绅赠送的匾额十多块。
马在世时,业务兴旺,但传至三四代子孙,经营大不如前,且常起纠纷。
佛山祖铺,也难维持,只得将店铺招牌名字,租给别人经营(俗称卖台),广州分店亦受影响。
后人在广州杉木栏,开设马百良(仲记)药厂,继续经营,以后,又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开设分店。
1936年在广州芳村花地涌尾坊增设工场,扩大生产经营。
产品销粤、桂、滇、闽等省。
1955年全年工业总产值约25万元,职工34人,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
颐养院。
王老吉药
约在1828年前后
始创人王泽邦,乳名阿吉,广东鹤山县人。
祖辈以中草药医治奇难杂症为职业,已历几代。
王泽邦继承家传,常偕儿子上山采药,医治奇难杂症,他对华南草药很熟悉,平时又重视收集民间验方,临床经验也多,约在1828年前后,他以岗梅根等十多味生草药,配成凉茶问世.
同时,在广州靖远街开设“王老吉凉茶店”,门口设档出售水碗凉茶—王老吉凉茶。
该药对四时感冒,消暑散热,对华南地区的潮湿、暑热天气易生的一些疾病,有较好疗效。
且该店邻近西堤,四乡轮渡,大多停泊西堤一带,交通货运,络绎不绝。
王老吉凉茶店,地点适中,药效又好,适合群众需要,该药很快就成为来往人们和劳工大众消暑解渴的清凉饮料。
由于顾客多,有些顾客还远道前来,所以生意兴隆。
但水碗凉茶,只能到饮。为了扩展经营,乃于1848年开始生产纸包凉茶,与铺面茶档的水碗凉茶同时供应,深受用者欢迎,销路很好。
先后派遣其三个儿子,在广州市区分别开设:王老吉成记、王老吉祥记、王老吉远恒济等凉茶店,并出售“王老吉凉茶”茶包。
1971年的赤脚医生。
产品畅销华南各地,甚至北京、上海等处,国外以东南亚各地销量较大。
王老吉凉茶店传至第三代子孙,分别在香港、澳门设立分店。
广州沦陷时,广州的铺面和货栈,全被烧毁,于是全家避乱澳门,暂在澳门分店生产纸包凉茶,1944年返回广州,筹备复业。
1946年在广州海珠中路71—73号恢复生产王老吉凉茶。
解放后,得到党和政府的扶持,生产进一步发展。1955年全年工业总产值为24万元,职工37人,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
在鸦片战争后至清王朝覆没的几十年间,新开业的中成制药厂(店)不少,能经营到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就有:黄贞庵、卢畅修堂、济春堂、康寿堂、广芝馆、岐生堂、善德堂、迁善堂、佐寿堂、陈燃氏、卢薛昌、岐寿堂、橘香斋、李众胜堂、潘人和、两仪轩、吴一堂、罗广济、杨桐竹林、马百行等二十多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州市第二医护学校药剂专业的学生在实验室。
岐生堂中药厂
1875年
岐生堂中药厂,1875年由黄润长和周球两人合资在广州天平街(现天成路)开业,就地采购原料制造各种丸散等中成药出售。
数十年后,逐渐扩大生产,购置厂房,于1952年迁至大新路继续经营。
产品销售以本省西北江和江西、广西等部分地区为主。
城西方便医院及省港澳各乡埠协助会同人一览表
迁善堂药厂
1878年
1878年创立于佛山镇,1888年在广州桨栏街设分店。
产品有盐蛇散等中成药制剂。1916年在香港开设支店。
1938年日寇占领广州时,佛山总店结束,改为工场,广州分店改为总店。
1946年总店与香港支店划分经济,各自核算。
1954年佛山工场结束,迁至广州总店继续生产。
向灶王爷献祭品
橘香斋中药厂
1895年
由旅居南洋华侨黄甫田、简寅初两人合伙,向原店主姓李外省人承顶的。
他们把总营业部及工场设在广州双门底(永汉北),及后,又设支店于广州十三行故衣街。
1938年广州沦陷时,总营业部前座毁于火,将总营业部迁至支店。
有一个时期曾在南洋各地设代理店,后来停办。
1955年,十三行故衣街支店撤销,总营业部改在永汉北路工场一起办公。
橘香斋是专业制造药茶的,产品为纸包药茶,以甘露茶为主,占全部营业额80%—90%,行销广东各地,部分销往香港、澳门等地。
1912年11月9日晚,广州河北新豆栏存德堂药店失火,迅速蔓延至长堤西边以至河南洪德大街、大基头等600余家铺屋。为广州数十年未遇之大火灾。图为长堤一带大火情形。
李众胜堂药厂
1896年
李众胜堂药厂—创始人李兆基,于1896年独资在佛山镇祖庙大街开业,店名曾称为李众胜堂药行。
自制产品有保济丸、保和茶、保胜油、金蝉散等十多种,以保济丸为支柱产品,占营业额80%以上,雇工最多时有50多人。
1940年在广州桨栏街设立分行。
1916年又在香港开设分行。
1940年在上海设立分销处。
1953年佛山老铺和上海分销处停业,全部集中广州总店生产和经营。
香港分行也从1952年开始与广州总店划分开经济关系,各自核算。
保济丸是由几十种中药材配制而成,有祛湿理气、和中健脾、消食化滞、解表散热等功能。
民国时期李众胜堂总厂及制药工场图
对水土不服、舟车晕浪、四时感冒等所导致的湿滞内阻、肠胃不适者,有显著疗效。
且价格较低,过去缺医少药的乡村,人们把保济丸作为家庭常备药,所以销路很好。
特别是抗战时期,物价动荡,不少经售药品的商店,把一些畅销药品趸存,作为资本保值手段,或炒买炒卖,希图厚利,保济丸是其中之一。
它的产品销售以粤、桂、湘、鄂、川、鲁等省为主,还销到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地。
潘人和药酒厂
建立:1889
潘人和药酒厂—创立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原在广州桨栏街开业。
由潘氏兄弟四人合伙,店名“潘人和号”,取其“人和百事兴”之意。
初时是经营福建条丝烟的,后见经营药材的“余仁生办庄”出口川厚扑等中药材有利可图,便与当时“余仁生堂”金山办庄的股东拉上关系,兼营金星川厚扑片出口。
以后潘人和商号改营药酒。
因潘仁兴(创办潘人和之一)原是保滋堂药铺的职工,熟悉药性,对收集药方很有兴趣,曾得到祛风去瘀的药方,依方抓药浸酒,赠送亲友。
由于疗效较好,需求者渐多,乃于1897年开始投产药酒,作为商品经营,并在处方中加上毛鸡和几味祛风药物,取名为“毛鸡酒”。
当时是独家首创,销路颇畅,利润也好。
1924年,广州商团之乱,桨栏街铺位被毁于火,幸好在西荣巷的仓库未被波及,便停止烟丝经营,集中在西荣巷工场,专业生产药酒,生意兴隆,乃于1929年迁至杨巷路34号,扩大经营。
除毛鸡酒外,还陆续增加龙虱酒、周公百岁酒、半枫荷药酒等十多个产品。
此外,也生产过一些中成药制剂,如毛鸡丸等。
产品销售以本省城乡为主,有部分销省外。但除毛鸡酒外,其他产品很少出口外销。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各行各业,损失惨重,中成药行业,自不例外。当时在永汉路一带的陈李济、橘香斋、保滋堂分店等企业的厂房、货栈、铺面,有的被敌机炸塌,有的被大火焚烧,有的遭抢劫被毁停业。
西堤附近靖远路的王老吉凉茶店和货栈,卢薛昌店号的十三行铺面及十八甫仓库,均被焚烧殆尽。
1932年“近日霍乱时症救急治法”传单
还有些被劫一空,有的被日伪强占。
在这期间,中成药企业,不少迁徙外地或停业,如王老吉避乱澳门,岐寿堂西迁新兴,冯了性药酒停业等等。
日本商人则凭藉日军势力,强占厂房,开设制药企业。
由于中成药制造,有其传统工艺,日商一时未能插手,而其所经营、制造药品,以西药或西成药居多,中成药企业才幸得苟延残喘,勉强经营。也有少数产品,由于适应时势,幸获厚利,但毕竟是极为少数。
那时新开的企业有神农药厂、常炯堂、安全堂、农林药局等。但规模都不大,全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
生意较好的是张农林开设的“中国农林药局”,它是1940年2月在香港设立,1942年初迁回广州太平路吉生里开业的,产品是“肥猪菜”等禽畜用药,当时是独家生意,销路较好。
但大多数企业挣扎图存,有的濒临绝境。
抗战胜利后,广州制药行业,稍呈起色,但不久又因金融动荡,物价飞涨,重陷于困境之中。
新中国建立,广州解放,中成药制造企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摆脱困境,稳步前进,不断发展。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经成药业合营委员会规划,上级批准,把中成药各企业合并改组为12家联合制药厂:
一、陈李济联合制药厂
地址
永汉北路18号
主要产品
蜡丸(大丸)
负责人
孔苏
企业人数
197
参与企业
陈李济93、神农59、传氏13、冯致昌8、万春园7;大生3、合记4、燮和堂3、甘泉2、何弘仁5;
二、岐生堂联合制药厂
大新路
蜡丸、丹、散
李大贵
140
岐生堂24、杏芳园8吴一堂6、何家园18、梁和昌8、何世昌30、岐寿堂22、何熙明3;杨华昌2、成记4、润生氏4、叶永生4、李科明3、林来安堂4;
三、保滋堂联合制药厂
桨栏路64号
中药蜡、丸、儿科药
关林
159
保滋堂44、崇佛氏21、杨觉庵7、卢畅修16、杏春园8、梁财信25、黄中璜14、刘诒斋7,泰记4、宝山3、杏和祥记3、杏和子记5、杏林堂2。
四、农林联合兽药厂
太平路130号
禽畜药
张书田
114
张农林68、吴国强16、普庆30;
五、橘香斋联合制药厂
永汉北路124号
药茶
简华俭
35
橘香斋20、人之初7、荣草堂3、万春堂5;
六、敬修堂联合制药厂
太平北路
回春丹、蜡丸、膏药
钟陆
145
敬修堂22、张安昌8、邬福至8、佐寿堂18、济春堂6、黄贞庵10、梁天民6、万灵堂22、何贞庵7;彭榕棋3、陈文和3、梁汉光2、天成堂4、谭佐寿6、岐芝堂2、罗泽礼3、邓俊廷3、致安堂1、邓碧峰2、李英泉2、公功堂6、苏杏芝1;
七、李众胜联合制药厂
多宝路昌华新街
小丸
王宗显
130
李众胜堂31、广祯祥20、必得胜13、胜利16、邹家园16、何明性12、唐人8、马百行7;太和洞7;
八、潘人和联合制药厂
杨巷路
药酒
石明仁
120
潘人和15、寿和堂13、许耀庆7、杨东山11,欧家全22、冯了性13、黄福21、海辐药社5、新生2、梁广济6、何亦民5;
九、马百良联合制药厂
杉木栏路
中药丸、散、儿科药
郭明
168
马伯良33、江伯超35、奇和堂7、杨桐竹5、黄体超19、叶联合22、两仪轩15;公生2;
十、迁善堂联合制药厂
桨栏路30号
蜡丸
谷文娟
116
梁济时13、蛇王福17;迁善堂12、橘花仙馆9、百昌堂15、瑞草堂11、广芝馆25、善德堂18、集兰堂15;百元堂7、潘敬庵3、高伯芗1;
十一、潘高寿联合制药厂
杉木栏路129号
咳水
杨细
50
潘高寿18、大同21、中华11;
十二、王老吉联合制药厂
十三行11号
黄辉
95
王老吉41、常炯堂17、康寿堂11、存仁堂5、卢薛昌6;嘉宝栈3、陈燃氏6、何天福6。
合资过程与调整
另外,在并改中,原中成药行业划入新成药厂并改的13家企业是:广兰芳、广恒芳、天和堂、刘万益、光和、安全堂、罗广济、保心安、普生园、禤百成、黄祥华、梁永馨、济生堂。
在并改表中,原新成药行业划入中成药厂并改的12家企业是:必得胜、杨华昌、李科明、广祯祥、邹家园、杨东山、欧家全、黄福、何亦民、大同、中华。
各企业在合营过程中的经济改组合并,按照上表进行后,个别略为调整。
1940年,桨栏路中药一条街。
合并改组工作分两阶段,先由74家企业,劳资双方1315人,合并为12家公私合营生产厂,余下的43家个体小企业,劳资双方154人(后来加入顺济堂1户,2人)则以大厂带小厂的形式,由这12家公私合营厂作为主厂,按产品相近原则,分别归口,主厂负责带领。
这些小企业,在未并入主厂之前,仍然各自经营,但受负责带领的主厂领导,待各主厂并改告一段落以后,才并入主厂。
在1956年底,各被带的小企业,均分别并入各自的主厂。至此,广州中成药行业结束了漫长的私营岁月,走向新的发展道路,为人民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