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经济下行趋势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
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警惕通货紧缩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
应当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我国债务率不高,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的空间。建议扩大长期建设债券的发行规模,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补助等措施,引导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方向,促进结构调整。
近4年来,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一种紧缩的政策,要改变紧缩的货币政策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什么说近些年来实行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1991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我国M2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0.5%,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0.3%,M2增速为GDP增速的2倍。20年的数据表明了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一种客观规律性。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快速成长期,M2增速保持在GDP增速的2倍左右是合理的。长期高于2倍,会出现通货膨胀;长期低于2倍,则会出现通货紧缩。反观我国2011-2014年,M2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3.5%,比此前20年的增速陡降7个百分点。同期经济增速随之降为8%。今年1-4月,M2的增速进一步下降到10.1%,比前4年又下降3.4个百分点。近4年多来,M2增速的大幅度下降对经济减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是调整结构,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是调整总量。出现总需求不足,主要应通过扩大货币供给加以解决。一个时期以来,不少人以货币化率已偏高为由,主张收紧银根。其实,他们忽略了中国证券化率明显偏低这个事实。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足,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因此,我国货币化率略高一些是合理的。为了防止银行贷款过量流入股市,制造资本泡沫,应按照规划确定的方向和重点,实行点贷或窗口指导。这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成功经验,目前依然有效。今年以来,出现银行贷款用不出去的新情况,以致不久之前央行正向金融机构回购流动性上千亿元。这是由连续几年经济下行造成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带来的结果。对此,只能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和强化民间投资鼓励政策解决。总之,稳增长亟待货币政策的支持。
加快对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各项旧体制的改革
当前,应当把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连为一体来推动,核心在于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抵押、担保、转让,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农业现代化将增加对农用工业资料的需求,新农村建设将增加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农民工市民化将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把6亿多农村人口和2.8亿农民工的巨大需求和活力释放出来,足以支持我国经济以7%以上的速度持续发展到2030年。
重庆市5年来实行“地票”市场改革的经验证明,承认农村土地的商品属性,允许农户对耕地承包权和对宅基地的使用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其进入城乡要素市场,可起到“一箭三雕”之作用:一是可以促进耕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土地集约化经营;二是可以增加农民转让耕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三是可以实行农民工退出宅基地与在城市购买保障房挂钩,让4.2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团圆、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