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GDP增长实现8.1%的增速,较好地完成年初政府所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高后低”走势,经济增速虽逐季下台阶,但整体上仍然在复苏的轨道上稳健运行。生产端和需求端渐次得到改善,制造业和服务业展现了足够的韧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保持旺盛的投资,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成长壮大;城镇新增就业持续扩大,城镇调查失业率较为稳定,始终低于年初的预期目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处于合理区间,总体保持稳定。特别是,全球市场受疫情影响出现了严重供需错配,中国出口受益于此实现强劲增长,既满足了全球需求,也极大地支撑和拉动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复苏。
4%凸显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2021全年8.1%的增长速度基本符合预期,但经济逐季快速走低,特别是四季度4%的中低速增长蕴含的经济下行压力之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其前瞻意义和指向性、重要性要高于全年的8.1%。在总量放缓、增量收缩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分化依然继续演进,非均衡复苏态势明显,例如,多个经济指标呈明显分化走势,生产和需求、大中小企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内部结构、工业中各细分行业利润、价格的上游与下游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化。
内需不足是当前稳增长的最大拦路虎
从供给面看,工业增加值全年增长9.6%,两年平均6.1%,其中12月增长4.3%,比11月和10月的同比增速有明显提高,但环比增速为0.42%,连续第三个月出现改善;此外,PMI重回扩张区间,产能利用率也有所上升。其中的结构性亮点分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
从需求端看,需求疲弱未有根本改观。消费全年增长12.5%,两年平均3.9%,其中12月同比增长再创新低为1.7%,环比首次出现负增长0.18%,消费需求不足十分明显,是四季度经济滑出合理增长区间以及未来稳增长的最大拖累。投资全年增长4.9%,两年平均3.9%,其中12月环比微弱增长0.22%,同比继续负增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4%,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房地产投资增长4.4%,民间投资增长4.0%,均较前11个月数据有所下滑。其中的结构性亮点分别是: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7.9%。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5.8%、21.1%;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0.3%、16.0%。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4.5%、11.7%。
稳增长政策应着眼于快、准、狠
2022年中国经济整体表现并不十分悲观,在政策重心转向稳增长、政策基调倾向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背景下,有望在年中实现疫情冲击后的二次探底并企稳回升,大概率是“前低后高”的一种走势,全年GDP有潜力继续保持5%以上的稳定健康增长格局,目前消费和投资比较疲软的情况在2022年将会有所改善,预计消费增速大致在5-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在4-6%左右,其中基建投资增速或反弹至5-6%左右,出口增速维持在5-10%左右。
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制定,应当兼顾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以及具有稳定预期、鼓舞信心的多重考量,建议确定为“力争5%以上”,即将5.0%作为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底线,也是潜在经济增速的下限,需确保守住,这样的增长目标有助于更好地衔接和完成“十四五”及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
面对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需系统性谋划,尽快制定一揽子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振兴经济计划,将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避免经济继续失速甚至出现硬着陆。
财政货币政策在积极和稳健基调下应保持必要的扩张力度和边际宽松以支持实体经济。2022年的财政政策理应更加积极、支出强度更大、支出进度更快、减税降费更精准有效和可持续,以结构性的适度宽松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优化,确保中国经济能够运行在合理区间。鉴于目前政府杠杆率相对较低,因此中央政府应适当加杠杆,以替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攀升。为此,至关重要的是应当显著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并将预算内财政赤字率保持在3.2%甚至略高一些,新增地方专项债额度可小幅增长至3.8-4万亿元左右,新增一般债规模0.8-1万亿元左右,均需略高于2021年。同时,财政政策的重心应聚焦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以及实现绿色发展、促进就业和保障民生等方面,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共支出带动民间资本投资。
2022年的货币政策应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更多地发挥结构性作用。应采取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过推进信贷结构性调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实现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的“精准滴灌”。在2021年降准和LPR降息的基础上,鉴于经济运行大概率在2022年一季度继续低于潜在增速下沿,后续应继续择机降低MLF利率和OMO逆回购利率,以价格手段推动信用适度扩张,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化解潜在风险,提振市场信心,恢复投资增速,扩张总需求和社会融资规模。【作者:王军,中宏观察家、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