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流亭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因交通发达、集市兴盛,包容性强,吸纳八方。一代代东流亭人,以其勤劳和智慧,因地制宜,农商并重,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即墨南乡”民俗和风情。
民间习俗
旧时村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立其家,各成其业。新中国成立后,耕均其田,居均其屋,东流亭村民逐渐走上统一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提高。1980年后,随着经济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渐消失。2008年旧村改造后,祥和、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和风俗习惯的进步向优。
住房
1949年前,东流亭村80%以上的住房是夯土墙、起脊、木棂窗和草披顶。正房一般是3间或5间,4间的极少,有“四六不成房”之说,以3间正房居多。正间,也称明间,为厅堂,兼做厨房,东西间为卧室。东间多由长辈居住,西间和处于尽头的里间多由晚辈居住。厢房一般是2~3间,多用做仓库、磨坊或牲畜栏。贫困家庭多为无院门、院墙的3间或2间正房,极少数人无房屋居住。富裕家庭房屋多为“四明八垛”的砖、瓦、石结构。1950年,全村221户938人,住房796间,户均3.6间。一般三四人、多则五六人住一间房子。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的住房状况逐步改善。1960年后,东流亭村对旧房逐年进行翻新,后由大队统一规划,个人提出申请,定期审批新宅基地建房。宅基地面积为12.5米×11.5米,可建正房4间。房屋的建筑质量渐年提高,多为砖、瓦、石结构,渐有玻璃门窗。
清代住房(摄于2006年)民国时期住房(摄于2006年)1960年前后住房(摄于2006年)
1980年后,村民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所建新房或翻新的房子,一般是正房4间。南屋多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平顶房4间,一般在最东侧一间设过道大门;配有东、西厢房2~3间,多为砖、瓦、石、木、水泥结构平房,玻璃门窗。房屋建筑日趋适用、规范、舒适、宽敞,改变了以前矮、窄、暗,吃饭睡觉和接待客人都在炕上的状况。
1985年前后住房(摄于2006年)
2010年后住宅楼(摄于2019年)
2008年旧村改造后所建住宅,均为小高层楼房,在10~12层之间,设有电梯、燃气地暖、双层玻璃推拉式合金窗框,户型有一室一厅、两室一厅、三室一厅。除充分考虑每户采光外,所有各户的厨房、卫生间均能通风透气,部分楼座与地下车库联通,其建筑设计标准之高,在区域内的旧村改造项目中少有。
饮食
旧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战乱频仍,1938—1948年间,村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口粮全靠自种自食。粮食主要有小麦、高粱、玉米和地瓜,以地瓜和地瓜干为主粮。由于产量低,多数家庭每年收入的粮食不能自足,小麦面是逢年过节、喜事丧亡等大事所用。玉米、高粱面为重体力劳动男人食用,家庭妇女只能食用地瓜、地瓜干掺杂糠菜度日。非重大节日,一般吃不到肉、鱼等副食品,春节时全家才能吃顿白面水饺。农闲时,有的家庭一天只用两餐。若遇灾荒年,多数家庭只能吃糠咽菜。春天青黄不接季节,常有逃荒要饭者。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东流亭村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饮食水平有所提高。1979年,全村人均口粮185千克,人均年收入163元。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以种蔬菜为主,并出现了大批个体经营者,经济收入有较大提高。村民日常饮食变化较大,结束了祖祖辈辈以地瓜、地瓜干为主粮的历史,小麦成为主粮,肉、鱼、蔬菜和其他副食品渐成为日常食品。1992年,粮食供应政策放开,村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种蔬菜、糖果、烟、酒、茶、肉、鱼、禽蛋等成为家庭日常消费品。2000年后,村民的主食以大米、白面为主;中餐、晚餐有炒菜,主要有肉类、蛋类、鱼虾等;早餐一般有稀饭、牛奶、油条、糕点、鸡蛋;午餐和晚餐有包子、水饺、面条、馒头、大米等。红、白大事多进酒店餐馆消费,村民的饮食观念开始向合理营养搭配转化。之后,村民对于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面粉要求不加增白剂,大米选用免淘洗净米,海鲜水产品要鲜活,生肉禽蛋要通过检疫,蔬菜水果无农药残留。超市提供的精装蔬菜瓜果,成为居民食用的平常之物。
地瓜及衍生品地瓜可蒸煮、烧烤或生食。将地瓜切片晾晒,称地瓜干。将煮熟的地瓜切片晾晒,称干地瓜或称地瓜枣,艮且味甜,有充作点心者。地瓜干可煮熟食用,也可生食。将地瓜干磨成粉,称地瓜面,可擀地瓜面面条、烙地瓜面饼子。地瓜或瓜干烧制成酒,称地瓜酒,为旧时域内主要酒品。地瓜淀粉含量高,可制作粉条;制作粉条的下脚料“黑粉”,煮熟阴凉成形后切片,加蒜凉拌,是上佳佐餐。粉渣、粉浆可作饲料和肥料,旧时也有食用者。1980年后,地瓜退出主食之列,在农家宴饭店有地瓜面加麦面、豆面包子,集市有烤地瓜摊就地烧烤热卖。
玉米饼子将纯玉米面或掺少量黄豆面加温水拌和后,用双手拍成饼状,贴于热锅壁上,蒸熟。也有高粱面、地瓜面加豆面糊饼子,与咸鱼搭配食用,味香增食欲。
艮瓜齑入冬前,将芥菜头根皮或萝卜切片,加盐腌渍1~2天,晾晒,干后清洗,拌入盐、五香面或辣椒面等调料,艮中带脆,为佐餐佳品。
饮茶域内通常称喝茶为“喝水”。邻里或友朋相遇,常以“有空上我家喝水”寒暄,实指喝茶。饮茶或备茶肴,一般为瓜子、花生、小点心、虾皮、干海米、扇贝柱等。
饮酒除节庆外,村中平时亦有聚友饮酒者。朋友二三人,地瓜酒一两壶,小菜四五碟,天南海北,饮酒闲聊和乐怡性。1980年后,村民多饮啤酒,白酒、老酒次之。2010年后,饮红酒者大增。
菜肴旧时生活水平低,多数人家对菜肴无多讲究,一般招待客人2~6道菜足矣。1965年后,结婚宴席一般8~12道菜;1990年后,婚宴多在酒店举行,12~16道菜不等。2007年后,日常招待客人亦多在酒店,菜肴视客人多少而定,讲究味美可口。婚宴菜肴数量增加,菜品花色也有翻新,精烹细炒,更趋考究,多有海参、鲍鱼、燕窝等个吃菜肴。2017年后,提倡节约,倡导“光盘”行动,居民在酒店就餐时适量点菜,够用即可,剩余打包带走,改变了过去爱面子、摆阔气的风习。但在喜庆宴会等场合,由于顾忌随份人的高金额,喜主往往仍难改变菜品过分丰盛的积习。
餐饮习俗域内饮食习俗,随生活水平而改变。旧时为节省粮食,农闲时有一日二餐者,一般一日三餐。有为防夜盗者,晚餐多喝地瓜饭(用地瓜、黄豆熬粥或玉米面粥),使夜间多便,警示偷盗。饮宴菜品,一般最后一道菜必是鱼类,有“无鱼不成席”之俗,也称“散席鱼”。后来的婚宴或重要宴席多为两道或三道鱼,以示礼敬。
服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青年男子蓄分发,穿中山服、青年服,戴解放帽、八角帽、工人帽,穿布鞋、胶鞋、皮鞋,职工妇女剪短发或梳双辫,穿列宁服、连衣裙,农村妇女则穿大襟褂袄、便裤、布鞋,旧式头饰基本绝迹。1960年后,政府实行计划经济政策,棉布、絮棉等凭票供应,一种做包装用的劣质棉线布(俗称“花包布”)被用作衣料。1965年后,衣料从棉布到棉纱与化纤混纺布、毛纱与化纤混纺布,军便服风行一时。特别是青年男女,尤喜着草绿色军装,衣服样式与色调无明显变化。1980年后,服饰款式花色丰富多彩,男女皆追求流行时装。男装以西服、运动服、牛仔裤、夹克服、鸭绒服等为主,着运动鞋、皮鞋,并按各自爱好留小胡子,剃分头、平头,留披肩发以及西式发型;女青年穿西服裙、连衣裙、健美裤、牛仔裤、翻皮大衣、羽绒服等,着高跟鞋,多留长、短发,削娃娃头、烫头,少数浓妆艳抹,画眉涂唇,戴耳环、戒指;中年妇女多穿大小翻领上衣和西装裤,穿便鞋或半高跟鞋;农村老人着装一般为便裤、便褂,儿童服饰则是样式繁多。2008年后,着装在色彩上已无老少之分,老妪披红穿绿,少年却穿灰披素成为寻常。个性化穿戴凸显,崭新的衣裤剪洞打磨成“乞丐”装,成为时尚。
生活用品用具
1949年后,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家庭生活用品也逐渐齐备。随着家庭析灶,家庭成员减少,做饭用的铁锅也逐渐缩小,一般用6~8印锅。盘碗餐具等逐渐由陶制改用瓷制。服装虽然质地较差,但基本上能保证冬有棉、夏有单。冬季取暖生火炉,初时将火炉在屋外点燃生好后,搬到屋内取暖,后改进成“炕炉子”,将火炉放在炕旮旯,烟经过炕洞顺烟道排出,便于充分利用热量。
1953年前,村民家庭生活用品用具主要是铁锅、粗陶瓷盘、碗、葫芦瓢、泥瓦盆、罐等。正房屋门口内两侧各垒土坯锅灶1个,安放1口8~12印的铁锅,旁边置风箱,用餐一般在炕上就座。所用的家具箱、柜、橱等并非家家都有,有的是接代相传的家产。夏季,村民白天在过道或树荫下,晚上在街巷、场院乘凉,扇风用草扇。冬天取暖用火盆,即在泥瓦盆中放上草或木灰,点燃豆秸、木柴,富裕家庭用木炭燃烧取暖。外出一般是步行,有的骑毛驴代步,后渐有用自行车代步。
1970年后,葫芦瓢、泥瓦盆逐渐被铝合金和塑料制品所代替。家具也开始更新,有大衣橱、梳妆台、写字台、书橱、角橱、方桌等。衣服也有新旧之分,款式先后流行学生服、军便服和中山服,颜色以蓝黑为主,着装讲求整齐统一。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布料由棉布到尼龙、化纤、混纺、毛绒,色泽也鲜艳多样,穿着质量进一步提高。人们外出基本上以骑自行车为主,“三转一蹬”(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是这一时期的时尚。
1980年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用品由成套到多套配备,器具注重精美适用,开始出现壁橱、组合橱等大型家具。衣着兴西服,冬季有棉大衣或呢子大衣,乃至皮衣。内衣有毛衣、毛裤。出行改骑摩托车,自行车代步逐渐减少。曾盛行一时的青岛红星电器厂生产的“红声”牌收音机,被逐步淘汰更新为双卡收录机。
东流亭大队第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出现于1976年,后逐渐有彩电、大型电器、电冰箱(柜)、电热器等。1988年,小型汽车进入百姓家。至2019年,全社区有轿车1300余辆,有的家庭有2~3辆。
2010年后,搬进新住宅的居民普遍进行装修,选用装修材料讲究无害环保,家具讲究成套搭配,电视墙、鞋柜、隔断等皆在设计之内。住宅富余户将闲置房屋配置电视、空调、家具等物件整体出租,获利颇丰。至2019年,手机的使用日增,人手1~2部手机。手机功能繁多,生活中可用于交纳水电费、转账、打车、购物、网购等等,足不出户,生活用品及饮食可通过手机联系送货上门。经商办企业的居民,通过手机洽谈、签约、汇款、成交等,均可通过手机上网办理。
出行
清末至民国时期,村内寻常百姓出行多为步行,富家则以驴、骡、马等代步,婚嫁乘轿。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逐渐增多,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进入80年代中后期,少数富裕家庭购买嘉陵等轻型摩托车代步;90年代后,摩托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基本淘汰自行车成为最主要的出行工具。进入21世纪后,面包车、小轿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日益增多,逐渐取代摩托车。2010年后,域内多数家庭拥有私家小汽车,有的家庭拥有二三部小汽车,大大便利了人们出行。与之相应的是,随着汽车的增多,许多家庭为方便就近出行又购置了电动车作为代步工具。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们运送货物多为肩挑手提,或用独轮车。20世纪50年代集体化阶段,则多以牛、马、驴、骡等大型役畜拉地排车运送;进入60年代后,大队或生产队购买拖拉机作为运输工具;70年代后期,域内出现汽车运输;80年代后,出现数家汽车运输专业户。进入21世纪后,大宗运输货物交由专业运输公司办理。2016年,兴起网上约出租车、运货车、快递等业务,均可通过手机网上完成。
美食名品
仙胎鱼
秋临焖肉
秋临焖肉是流亭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起始于清代后期。2001年,由秋临大酒店将猪蹄、猪尾、猪肝、猪心、猪肚等研制开发为10余个品种,根据各品种特点形成28种佐料调味品构成的多套配方,经过腌制、酱制、蒸焖而成。其中的猪蹄,又分为凉、热2种。冷猪蹄带冻,光洁透亮,酱紫色,调味品与原肉味融合,不沾不粘,入口有柔脆感,香味馥郁。热猪蹄与冷猪蹄前期的制作工序相同,经过焖制,后期工序改冷却为热蒸,使得肉质原味更加浓郁,颇具养生美颜之功,尤其适宜于老年人食用。
流亭大馒头
流亭大馒头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面食,是年节或喜庆大事必备之物。旧时因小麦面粉紧缺,磨面时第一遍过箩为头遍面(俗称“头子面”),色雪白,此后反复磨出的面粉呈灰黄色,称二面。做馒头时,为了节约头面,将揉好的头子面团擀成薄饼片,将二面揉成团,再将头子面饼片包裹二面面团,仔细糅合。技艺精湛者,可将头面外表揉成厚度仅1毫米或薄如纸的面片。节庆用大馒头每个重量有0.5~2.5千克不等,1980年后,小麦面粉成为家常之物,传统头面包裹二面的馒头已无制作者。
大馒头制品(摄于2017年)面塑制品(摄于2020年)
美联升花饽饽
美联升花饽饽产生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流亭陈氏花色馒头店,字号“美联升”。为适应人们生日、节庆所需,陈氏花色馒头以食用色素或带有各种颜色的食料点缀于馒头表面,增加喜庆气氛,称为花式馒头,又称“花饽饽”。2007年,陈氏后人恢复“美联升”字号,成立青岛美联升食品有限公司,主营花饽饽。采用压榨蔬菜水果汁液调制面粉,形成红、黄、绿、紫等颜色的面团,手工制作为各色面食,创制有节庆礼盒、五福献寿、铁锅馒头等系列。美联升花饽饽经过对祖传技艺的精研和提高,塑造成形神兼备的造型和寓意,味道香甜,口感柔软而不失劲道,大受民众喜爱。清末到民国时期,陈氏在流亭集市南北街开设美联升花饽饽作坊。于2007年成立的美联升食品有限公司2012年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拥有美联升、志正新美2个品牌,有加工车间2500平方米、职工80人,制品通过线下门店,线上淘宝、天猫、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至全国各地。
胡氏卤水豆腐
豆腐是流亭当地传统豆制品。胡氏卤水豆腐具有独特的用料规则和加工制作程序,其中加卤水工序尤为关键,俗称“卤水蘸豆腐”。旧时售卖食物时多用等盘秤,而胡氏豆腐秤重量时不用托盘,直接用秤钩钩住豆腐秤重,人称胡氏卤水豆腐为“秤钩豆腐。
豆腐成型(摄于2017年)整理胡氏卤水豆腐制作技艺资料(摄于2017年)
黄家炉包
风俗
风俗习惯,为历代相沿而成。因其源起时代不同,又各有特点,异彩纷呈。进入城镇化序列的东流亭人,既葆有传统风俗的特质,又随时而化,旧的陋习渐自扬弃,新的风尚和健康优良习惯渐自养成。一些风俗瞬息灭失,有的渐成习惯,择善者使其留传,弃陋习如弃敝屣,皆循自然而兴亡。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有的世代沿袭,有的渐自消失。
元宵节旧时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四日一直到正月十六日,以正月十五日为高潮。村中组织锣鼓、高跷、秧歌等到区、镇或邻村进行表演。家家用豆面做成鸡、狗、花形小油灯,倒进花生油点燃,放置院落中。傍晚到祖茔燃放礼花鞭炮,烧香烧纸,点燃油灯或小蜡烛,称“送灯”。返家后再放鞭炮,儿童放“滴滴锦”。燃香祭祖,吃水饺或元宵。1949年后,一般只在正月十五日过节。1994年城阳划区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由城阳区举办大型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并于正月十五日或十六日晚,由区、镇(街道)燃放烟火礼花。正月十五是胡峄阳祠堂祭拜者最多的日子,自上午至午夜,人们川流不息。2003年统计,一昼夜达2.6万人次。
二月二旧俗中,农历二月二是农事开始的日子,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是日,雇工开始上工,只修整农具,不干农活,东家设宴招待。当日清晨,家家用草木灰在院落、街巷及场院撒画成囤形图案,内撒粮种,以兆粮满年丰之意,称“打囤”。这一天,户户炒豆吃,有面豆、糖豆、地瓜豆等。1970年后,打囤祭神逐步减少直至消失,节日仍吃煎饼、油条、糖豆、小豆腐等。
寒食、清明节清明的前1天为寒食节,俗称寒食。据称,晋文公为纪念春秋时期抱木焚死的介子推,下令此日禁火、百姓食冷食而得名。清明节的前几天,各家到祖茔扫墓添土、摆供品祭奠亡灵。清明节扫墓早半月或晚半月皆可。旧时,清明节有打秋千、儿童头上插松柏枝的习俗。清明前后3天内,也是大闺女、新媳妇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几天家长不限制她们外出玩耍,儿童亦可在清明这天得到煮熟的鸡蛋1个。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是学生、团员、党员祭扫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节日。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自2008年始,将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放假1天。2019年始,流亭小学在峄阳文化园举办“敬贤复礼”峄阳文化节,老人、孩子身着古装,演示传统礼节礼仪。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称端午(端阳)节。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节日。早晨,家家在屋檐或窗外插艾蒿,意为辟邪、化煞、灭虫。妇女、儿童腕上缠5种颜色的“五索线”。端午节的主要食品是粽子。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从2008年始,端午节为法定假日,放假1天。2007年始,流亭小学与峄阳文化园举办“敬老育幼端午祈福”传统礼仪活动,现场制作、蒸煮粽子,为社区老年人上门送粽子。
半年东流亭及周边区域均在农历六月初一过“半年”。中午或晚上吃水饺,以示庆贺。
七月七农历七月初七日是神话中一年一度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故有“七夕情人节”之称。当日,家家户户吃“饽花”。饽花是用面粉调以糖、蛋等做成元宝、花、鸟、动物、鱼等形状的食品,上锅烤烙后食之。旧时玩具少,许多儿童用红线串起饽花挂在颈项把玩。
财神会农历七月二十二日过财神会,也称财神节。旧时,只有工商业者祭财神宴饮庆贺,由财东老板宴请伙计、店员,以期大家忠心、义气,共同发财。1980年后,由于经商办企业者增多,财神会成为东流亭村较隆重的节庆活动,以至家家放礼花、鞭炮,设酒宴,以图生意兴隆、发家致富。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民间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前夕,亲友互相馈赠礼品和节日食品,其中月饼必不可少。远在他乡者也尽力赶回家与家人团聚。是日晚,举家团聚,宴饮赏月,吃月饼。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自2008年开始,将中秋节定为法定假日,放假1天。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1988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规定此日为老人节。每逢老人节,政府部门的领导会到地方看望慰问老人,东流亭社区则向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或慰问品。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日,是旧时村民祭祖上坟的日子。村民摆供品于坟前,焚香、烧纸寄托哀思,早10天晚10天皆可。另外,因此时节农活相对减少,雇工便结束了一年的劳作,由东家设便宴款待,大多以包子为主食。就餐中,结清当年劳动报酬,确定翌年是否继续雇佣,雇工们戏称这顿饭为“滚蛋包子”。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是“冬至”。这天夜最长、昼最短。前一天为“鬼冬”,第二天为“人冬”;第一天吃水饺,第二天吃包子。
腊八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为腊八节。早晨用8种粮米熬粥称为腊八粥。旧时这一天学塾放假,塾师解聘,家家开始大扫除,称“扫灰”,准备过年。如今所做的粥不限于8样粮米,也采用栗子、莲子、红枣、花生米等。
辞灶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灶,也称“过小年”。传说这天每家的灶王爷上天,向玉帝汇报一年来的善、恶、孝、逆等所作所为,留下了“灶王爷上天,有哪句说哪句”的民谚。辞灶当日傍晚,贴“灶马”(灶王爷画像,一男两女)于东锅台上方,供奉糖瓜(麦芽糖),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使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后焚香烧纸,放鞭炮吃水饺。
嫁娶习俗
旧俗的婚姻嫁娶,遵循封建礼教,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程序大致分为提亲、定亲、送日子、抬嫁妆、迎亲、拜堂成亲、梳头、望四日等过程。提亲是由媒人往返于男女双方之间,根据双方的生日时辰、品貌门第、彩礼等情况,从中美言撮合,再由双方父母决定,择吉日“撒媒柬”。这其中也存在媒人因惧势或贪贿而产生弄虚作假等弊端。“媒柬”写明男女双方的生日时辰,双方家长及媒人的姓名,中间有骑封字,双方各执一份,作为联姻的凭证。“媒柬”“回柬”分别有固定格式。
生育习俗
结婚后怀孕的妇女称“有喜”,已婚妇女生了孩子叫“添喜”,生男孩为“大喜”。旧俗,生了小孩以后,喜主立即在自己大门口显眼处悬挂一个用柳条系红布制作的弓箭,以警示过往门前的人们噤声,以免惊扰婴孩。本族、邻居、亲友们要送鸡蛋、点心等“汤米”,表示祝贺。生育的第3天或第5天要给孩子“过三日”或“过五日”,也可以“过九日”或“过十一日”。亲友们前来祝贺,喜主设宴款待。孩子出生100天,称“过百岁”,亲友给孩子送金、银锁、镯和衣帽、衣料、小被子等,喜主设宴致谢。此俗一直沿袭,馈赠礼品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丰厚。婴孩一般出生99天过百岁。
生日祝寿习俗
在旧俗中,一般人家过生日只吃面条,称“长寿面”。60岁以上的老人生日叫寿辰,亲友们送礼祝寿,设宴庆贺。1994年后,不论大人小孩,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生日,都要吃生日蛋糕、点生日蜡烛、唱《生日歌》,全家设宴庆祝,祝孩子们健康成长,祝老人健康长寿。80岁以上的老人生日尤为隆重,亲友们为老人赠送礼品,儿女设家宴或到酒店盛宴庆贺。馈送的礼品一般有寿糕、营养品、衣物、首饰等。
丧葬习俗
在旧俗中,老人去世称“老了”,停尸正间。其子女要赤足披发,头扎白布,身穿孝衣,一日三次到土地庙前“泼浆水”“报庙”。第二天下午,将死者的遗体盛入棺材“成殓”。晚上到土地庙前焚烧纸轿、纸马、纸杠(如死者系女性则扎纸牛)等,送死者的灵魂归西南,称“送盘缠”。至第三日或第五日、七日举行葬礼。
举行葬礼的天数,根据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及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家庭为三日殡。殡葬时,一般有棺罩、旌楼、饼楼,由青壮年抬棺,孝子、孙及来吊唁的男宾走在棺前,女、媳及女宾随在棺后,未成婚的女、孙女不得随棺到茔地。在鼓乐的吹奏声中,亲属哭送棺木到坟前,葬于砖砌石盖的墓穴中。陪葬品一般有书写死者姓名、年龄的“铭旌”“五谷囤”“长明灯”等冥器。社会地位较高或家庭较富裕者,亡后出“回灵殡”。回灵殡又有大回灵、小回灵之分,殡葬礼仪相当烦琐,须有一固定人任“白人”主持葬礼的全部仪程。棺罩得有8人、甚至16人抬,茶尖、路祭等供品摆设一路,花费甚大。葬后的第二天,亲属备祭品至坟前哭祭、绕坟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撒芝麻、谷子、高粱于坟上,称“圆坟”,至此殡葬礼成。从死者亡故之日起,第14天称“二七”、第21天称“三七”、第35天称“五七”、第49天称“七七”,皆为祭日。
“五七”的奠仪为最隆重,亲友均往坟前致祭,摆供品,焚化纸扎的宅库、摇钱树、聚宝盆等。随时代演进,出现了纸扎电视机、轿车、别墅等等。亡后的第100天为“百日”,亲属们到坟前致祭。第二年死者忌日,亲属们到坟前祭奠,称过“周年”,直到三周年,三周年的奠仪为最隆重。旧时,死者亡故“五七”(35天)之内,孝子不可理发,其子、女、媳一年内衣着不可穿红,三年内春节不贴对联、不放鞭炮,供案蜡烛须用白色。
1949年后,东流亭村葬仪逐渐简化,吹鼓手已少见,有以收录机放哀乐者。1966年,废除棺木入坟,实施火化后土葬,火化费及尸体运输费由村集体负担。1997年,统一设置公墓,村集体负担丧葬费300元,其他仪式大致沿用。于2001年制定的《东流亭村村规民约》重新规范了丧葬规定,改革旧的丧葬习俗,提倡文明从简办丧事。禁止穿白大褂孝衣,禁止使用棺罩、楼子、鼓手喇叭及一切迷信用品。对符合村规民约规定的丧主,奖励现金1000元。2006年12月,东流亭村投资51.18万元,废除墓地,墓地内所有骨灰安置于流亭街道统一规划建设的怀念堂。2019年,在怀念堂禁止燃烧纸人、纸马、纸轿等“纸草”和冥币,禁放烟花爆竹,提倡敬献鲜花,丧葬习俗日渐简化。
干亲习俗
在不同家族或不同姓氏之间结成的无血缘关系的亲戚关系,称为干亲。
指腹为婚二男子之间无血缘关系但感情深厚,而双方妻子又在同时期怀有身孕,尚不知生男生女,双方便达成共识,择日设置家宴,邀请亲朋好友为见证:若生一男一女,二人便成亲家,待子女到合适年龄便择日完婚。不管双方日后条件发生什么变化,都不得单方反悔,否则将为礼法所不容。若同生男孩,则结为干兄弟;同生女孩,则结为干姊妹。
拜把子此仪式由来已久,著名的有东汉末期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近代则见于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换帖结拜等。二人或多人本不同宗、无血缘关系而意气相投,立誓同甘苦、共患难,不离不弃,遂结拜为干兄弟,雅称“金兰之交”。古时结拜有规范程序,首先征得双方老人认可,互交生辰帖,然后沐浴焚香盟誓,按年龄生辰自小至大依次跪拜。若条件限制,则因地制宜,撮土为炉,插草为香,以显笃诚。仪式完成后,双方喜相庆、忧相吊,依本家礼仪而行,如亲兄弟般相待。
义子女或因老者念幼子女可怜,观其行状有可造之才,或因幼者感恩拜在老者名下,称为“螟蛉子(女)”。之后,厉行生养死葬之礼,继承养父母遗产。若一方多女无子,而另一方多子,则择一子拜对方为“干父”,意为招子继嗣。
亲友称呼
旧时,曾祖父、曾祖母称老爷爷、老妈妈;祖父、祖母称爷爷、妈妈;父亲、母亲称爹、娘;父亲的兄弟或堂兄弟称大爹、二爹……;父之姐妹称姑;母之姐妹称姨;母之兄弟称舅;母之兄弟媳称妗子;母亲的妯娌称大娘、二娘……;外祖父、外祖母称姥爷、姥娘;对社会上与父同辈但年龄大于父亲者称大爷,对小于父亲的称叔叔。1950年后,逐渐改称爹、娘为爸爸、妈妈;1980年后,逐渐改称妗子为舅母,称祖母为奶奶;父系的亲属称姑表,母系的亲属称姨表。
集市山会
流亭集市起始于明万历七年(1579),是其时即墨县12大乡集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流亭千手佛庙山会起始于清乾隆年间,源自千手佛庙庙会,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期,会期3天。
流亭集市
流亭集市最早有文字记载见于明万历七年(1579)版《即墨志》,其建置篇载:“集市,在乡十二。流亭,在县西南三十里。”据此可知,在明朝,流亭集市已属即墨乡间12个集市之一。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版《即墨县志》记载,时即墨县内有城集4个,乡集24个,流亭集市为其中之一。
清同治十一年(1872)版《即墨县志》载,时即墨县内有城集4个,乡集38个,流亭集市为其中之一。
1910年流亭集市一角(复原图)
流亭集市自明朝万历七年(1579)有记载以来,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至清末和民国时期,已形成繁荣一方、辐射几十里的规模。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对流亭集市记载:“流亭集市以农历逢一、六为集日,利用流亭村外河滩集会,每年共72场集市,周边四村八疃、十里八乡赶集的人皆汇集于此。其买卖之繁盛,可谓规模宏大。”1930年后,流亭集市稳定发展,胶东地区的莱阳、海阳、黄县、掖县、胶县、即墨等地客商纷纷涌入。1937年后,日军侵扰,兵匪出没,战乱不断,货源奇缺,物价飞涨,流亭集市一度萧条。
1949年青岛地区解放后,社会安定,物价低廉,流亭集市恢复发展。1953年11月起,国家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自由交易被限制,流亭集市贸易量有所下降。1958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农村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副业被禁止,流亭集市交易品种明显减少。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自由市场重新恢复,农副产品及家庭加工产品上市,流亭集市又趋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集贸市场被列为批判对象,一度被取缔,商贸活动低迷。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增加,流亭及周边城乡购买力提高,工商部门加强了集市建设和治安管理,流亭集市进入繁盛时期。1989年,流亭集市增加了蔬菜批发市场。
1942年流亭集市赶集人(资料照片)1942年的流亭集市(资料照片)1942年流亭集市鸟市(资料照片)
1994年6月,国家实行搞活流通领域、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政策,集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在工商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东流亭村胡孝华抓住机遇,买断原山东省外贸土产进出口公司征用的4.46公顷仓储场地并租用东流亭村部分土地,共计7.1公顷,投资3000余万元,对集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设。建起一批3层交易楼,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设固定摊位6排,200户;建大棚7个,建筑面积7840平方米,硬化地面,定名“流亭建材批发市场”,设立全日市场,招引服装、餐饮、鞋帽、肉食、蔬菜、海产品等行业入集市经营。2004年,增建板房900平方米,固定摊位22户。2006年,迁到脱谷机厂场地,占地1.3公顷,改建原车间厂房为交易场所,面积5300平方米,固定摊位132户,主要经营建筑装潢材料。
2008年,流亭集市位于城阳区流亭街道南流路(南渠至流亭)北端、白沙河下游流亭段两岸,并沿公路和大道向南北延伸,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长700余米,总占地面积12.3公顷。集市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分为针织服装、鞋帽、旧货市场,蔬菜、海产品、粮食、肉类市场,花鸟、农产品、木材、日用百货、自行车市场。全集共有固定摊位1026个、流动摊位453个。自1980年始,流亭集市平常集日已是万人汇聚。每逢节假日和进入农历腊月,更是集集火爆。据调查统计,流亭集市年交易额平均达到7200余万元,最高年份达到1亿多元。
1990年流亭集市
2012年后,以峄阳路和东、西流亭之间的南北大道为流亭集市的中心卖场,并由这两条路串联至附近街巷,卖场总面积达5.6万平方米。2019年,流亭集市每集日计有摊位1800个、流动摊位800余个,日交易额达160万余元,年交易额达7680万余元。设有鞋帽服装、干鲜水产品、杂粮、干果、副食品、日用杂品、花鸟、年节用品等市场。
流亭集市在明清两代的交易商品有粮食(小麦、大麦、谷子、黍子、大豆、高粱),海产品(鱼、虾),木料,家禽(鸡、鸭、鹅、羊、兔),蛋(鸡蛋、鸭蛋、鹅蛋),青菜(萝卜、芹菜、菠菜、白菜),果品(苹果、梨、杏、桃、柿子),手工制品(木梳、头发卡、扫帚、圆斗、竹篓、葫芦瓢),陶制品(盆、碗、缸、饭罩),铁制品(铁锅、镰、锨、镢、锄),鞋帽(布鞋、帽子、袜子),纸类(草纸、封窗纸、大红纸),笔墨(毛笔、砚台、墨),食品类(饽饽、饼、火烧、花生米、猪头肉、猪蹄、猪下货、炸鱼、炸肉丸)及照明用的豆油、油灯、灯笼等。
清末和民国时期,交易的商品仍保持传统种类,粮食增加了地瓜、地瓜干、大米、小米。手工制品增加了面袋、麻袋、粗帆布包。木材类增加了家具如三抽桌、方桌、方凳。海产品、蔬菜、水果品种增加,煤油、火柴等舶来品入市。另有杂货、柳条筐、笆篓、手提篮、棉花、棉布、棉纱等。
1930年后,流亭集市开始按货类分市,有粮食市、布匹市、杂货市、鱼肉市、猪市、牲畜市、柴草市等。
1950年初,流亭集市设有粮食市、牲畜市、猪市、海产品市、木料市、竹席杂货市、禽蛋市、蔬菜市等,采取自由议价方式进行交易。集日上午繁荣,下午即散。农业合作化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细粮、粗粮、生米、生油、豆油、花生油、棉花、棉纱、棉布等各种物资加强管理,粮油市场和棉纱、棉布市场缩小。1959—1961年,因农副产品歉收,一些日用工业品供不应求,集日物价昂贵。
1980年后,集市贸易日趋繁盛,天天有交易。逢集日上市人数达到万人以上,平均成交额约30万元,逢年过节集日交易额可达到50余万元。1999年,集市迁到新址,设立了固定摊点,并改为全日市场,吸引了服装、食品、肉食、建材等行业参与经营。1950—1977年,粮食市交易以地瓜干、玉米等粗粮为主。1993年,国家放开粮油市场后,东流集市粮食交易品种有30多个,主要是产自东北地区的大米、小米、黑香米、糙米、玉米、大豆、豌豆、红小豆、豇豆、黑豆、大麦、高粱、花生等品种。由于居民副食品需求增加,粮食需求减少,粮食市的交易所占比例稍小。由于周边村民和城镇居民对海产品需求增加,流亭集市周围酒楼饭店云集,海产品消费量激增,活海鲜生意红火。日照的螃蟹,沙子口、中韩的对虾,红岛的蛤蜊,以及威海、王哥庄等地的八带、虾虎等,新鲜刀鱼、鲅鱼、鱿鱼、鲳鱼、海参、鲍鱼等,品种近百余个。干海货有海参、鱼翅、海米、鱿鱼、扇贝、蛤蜊肉、银鱼、乌鱼等。
流亭集市(摄于2012年)流亭集市鸟瞰(摄于2014年)
水果市品种有福建的芒果,海南的香蕉、菠萝,新疆的哈密瓜及橘子、荔枝、柚子等。产自本地的有桃子、樱桃、草莓、苹果、梨、杏、葡萄等等,有时令的,也有反季节的,一般来自城阳、崂山等地村庄;胶南、胶州、莱西、平度、即墨、海阳、栖霞、乳山、荣成等地水果均占一席之地,上市水果品种100多个。蔬菜品种丰富,四季有鲜菜,品种有芹菜、菠菜、蘑菇、青萝卜、白萝卜、山药、茄子、西红柿、茭瓜、大葱、蒜、生姜、蒜薹、黄瓜、土豆、芸豆、竹笋等。
流亭集市年集(摄于2020年)
流亭集市的名吃、小吃十分丰富,有流亭猪蹄、流亭大馒头、黄家炉包、脂渣火烧等等。随着各社区旧村改造的完成,人居环境趋向优美雅致,居民养花、买花成为时尚,花卉市日益繁荣。上市花卉有的产自青岛当地,也有从广东、安徽、云南等南方省市贩运而来,品种有茶花、杜鹃花、海棠、君子兰、瓜叶菊、月季、牡丹、茉莉、梅花、玫瑰、仙客来、一品红、凤仙花、兰花、蝴蝶兰及各类仙人掌等等。装修建材市场瓷瓦、地面砖、厕所坐盆、大芯板、五合板、木门、门把手、洗菜盆、玻璃镜子、水龙头等应有尽有。
鸟市经营品种众多,鸟声啁啾,婉转清脆。金鱼市有乌黑的墨龙,大红的溜金及鹤顶红、红鼓眼、永球等等。
流亭千手佛庙山会
唐代中后期,佛教兴盛。崂山域内原有法海寺、慧炬院等佛寺,而流亭是沿白沙河进入崂山的必经之路。由于僧人在此处活动较多,遂建有佛寺百斋庵,供奉观世音菩萨,俗称千手佛庙。清《即墨县乡土志》《青岛市志·崂山志》《崂山县志》《城阳区志》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流亭千手佛庙借机开办庙会。千手佛庙原名北斋庵,俗称千手佛庙,1935年更名为古观音寺,1948年名昭忠护国寺。
明永乐年间,周氏、胡氏定居流亭,其时千手佛庙庙产荒圮。周氏三世祖周洪聚众重修,四世周文崇、五世周选续修不辍,增建五层石塔,庙堂恢复,庙会壮大。清乾隆年间,逢太平盛世,流亭千手佛庙香火愈盛,千手佛庙主持和尚与流亭周姓、胡姓乡贤达人共议举办千手佛庙庙会,旨在借助于流亭集市,推动经济兴旺。遂以农历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诞辰日为首日,至二月二十一日连续三天为庙会日。
1942年,流亭千手佛庙山会建材市(资料照片)1942年的流亭千手佛庙山会建材市(资料照片)
庙会期间,前来赴会者,除本地周边村庄乡民外,还有即墨、胶州、平度、莱阳、海阳等地的商客。方圆几百里的善男信女、巨贾小商、巫医药师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与会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庙会当日,从凌晨两点到夜间,千手佛庙香烟缭绕,纸火熊熊,直冲云霄。邀班唱戏(主要是即墨柳腔、胶州茂腔),说书卖艺,歌弦沸腾,枪剑飞舞。商棚里,货摊星罗棋布,有闽广江浙的竹器、百货,周村的丝绸,莱州的皮货,莱阳的叉、扒、扫帚、小农具,平度的风匣,本地的各类土产品,应有尽有。饮食摊铺遍布山会,大街小巷尽设商铺,戏班杂耍则演出至深夜,饭铺小吃随而伴之。千手佛庙会举办之初,即产生巨大影响,庙里香火愈加旺盛。主持和尚向乡党提议,冬季农闲时再举办一次庙会,日期为农历十月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因庙会声势浩大,人山人海,为其他庙会所不及,为彰显盛况,将庙会改称“山会”,以壮声势。流亭千手佛庙庙会由此始称山会,赶庙会俗称“赶山”,此处“山”字,喻其盛大。
清末之后,国事不宁,战火频仍,庙务废弛。1914年,日德构衅,碉堡垒于庙院,火药置于佛侧,清净之地时见血光,千手佛庙山会也日渐萧条。1935年,北京华嘉寺主持、曾任吴佩孚秘书的释道禅游云至此,协同流亭周氏、胡氏等乡望贤达修复庙宇,重开山会。
1989年的流亭千手佛庙山会
山会恢复兴盛如初,并有洋货南果售卖。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山会又现萧条。1938年,日军复又驻扎于庙堂,释道禅左右周旋,千手佛像得以保全,但山会又停。
1945年,日本投降,释道禅上书时任青岛市市长李先良,恳请将千手佛庙修复为追念抗战先烈之昭忠护国寺,李以接收事冗推诿。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山会沉寂。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发展,传统的流亭千手佛庙山会于1953年复苏。1958年后,地方特色浓郁的山会被加以限制,延续的山会和流亭集市无多大差别,只有旧货市(俗称破烂市)较为活跃,交易量大为减少。1964年后,拆庙搬神,山会状况不佳,但仍延续商贸活动。
1978年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放宽,市场活跃,山东各地供销部门举办商品交流会,在山会上设长摊销售商品,专业和民间戏班复在山会演出,商贸活动异常活跃,交易量激增,山会基本恢复。2008年,山会所在地东流亭社区、西流亭社区共同会商,实施流亭千手佛庙山会复兴计划。2009年,于三天山会期间聘请专业和业余剧团连演大戏三天,延续至今。2011年,峄阳柳腔剧团编演反映山会盛况的柳腔《流亭赶山》,丰富山会文化内涵。2012年,邀请经贸和民俗方面专家学者,对千手佛庙的文化经贸活动进行研讨,制订长远发展规划。时至2019年,流亭千手佛庙山会已成为周边村庄和城镇居民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集散地,交易活跃、市场繁荣。山会首日,赶会群众达到40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