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着力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电影海报所呈现的民族性问题,以及设计师如何受到传统文化影响,进而在电影海报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倾向。而电影海报设计师只有立足文化传统并挣脱其束缚,方能在中西文化之间达到完善自身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电影海报,设计,文化背景,民族性
电影海报设计伴随着世界电影而产生,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逐渐由单纯介绍电影内容的招贴画,变成一种平面设计艺术作品。从海报设计角度研究,世界电影海报大致经历了手绘海报和电脑(设计)海报两个阶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手绘海报首先出现于观众视野,直到五十年代,新中国的电影海报均采用手绘的形式。这种绘画方式强调了平面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大胆的夸张造型以及鲜明的色彩,充分表达了设计者对电影内容的文化解读。此时的设计要求在于着力刻画影片内容,多写实性描绘,如影片的主人公以及重要场景皆成为手绘对象。1939年由维克多·弗莱明导演的《乱世佳人》成为影坛经典,电影海报以剧中亚特兰大的火光冲天为背景,配合火红的暖色调,夸张而鲜明地表达出英雄怀抱美人的浓烈爱意。1941年由奥逊·威尔斯导演的《公民凯恩》成为划时代的一部影片,它的一款海报(西班牙)采用写实性手法描绘出男主角的半身像,在色彩处理上因降低了纯度造成偏灰的效果,与电影所要阐发的深刻内涵相符合。
摘要: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既能传达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能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图形作为一种用形象和色彩来直观地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可以极大地拓展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从而在信息传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影海报图形设计表现设计原则
电影海报是海报设计的一个种类,但是比一般的海报更富有情节性,具有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电影的“名片”。电影海报设计是一种自我形式的推广,更是电影灵魂的直接表达,这种直观的信息传达有时甚至比电影更有说服力。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史弟在巴黎的一问餐厅里,向观众放映《火车到站》,当时还制作了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海报设计。
由于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以及对电影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后来的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参与电影海报设计,他们将绘画和设计的各种风格相互融合,把多种表现形式、手段和技法综合运用,使电影海报设计很长一个时期内呈现出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这些优秀的设计既传达了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同时,也使电影海报成为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论文关键词]电影海报图形设计表现设计原则
[论文摘要]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既能传达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能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图形作为一种用形象和色彩来直观地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可以极大地拓展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从而在信息传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史弟在巴黎的一问餐厅里,向观众放映《火车到站》,当时还制作了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海报设计。由于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以及对电影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后来的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参与电影海报设计,他们将绘画和设计的各种风格相互融合,把多种表现形式、手段和技法综合运用,使电影海报设计很长一个时期内呈现出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这些优秀的设计既传达了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同时,也使电影海报成为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一、图形在电影海报中的功能
【关键词】电影海报;艺术设计;视觉要素
1.前言
电影行业的崛起和发展不仅仅是以技术的进步、发展以及普及作为支撑,同时还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很大关联。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娱乐项目深受人们的欢迎,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附属产品也随着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而获得非常大的发展,现阶段的电影海报设计和时代元素、观念、技术等相结合不断发生变化,而视觉要素的应用则是电影海报成败的关键。
2.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基本视觉要素
关键词:电影海报设计;插画设计;数字化
一、绪论
二、插画概述
海报是电影宣传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视觉传达设计,一种信息传达艺术。在很多年前国外就已经采用了这种方式来宣传。这种张贴在大街上经过设计的彩色纸张具有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视觉效果,用独特的创意吸引人的眼球,从而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海报设计时必须要注重色彩、形式感、构图、形象的融合,使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在画面上则要追求深刻、新颖的艺术设计风格,要将美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巧妙而自然地体现在海报中。
一.美术在电影中的应用
美术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是从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电影的发展从19世纪末开始。电影与美术艺术一直是不可分割的,美术艺术在视觉上给电影增色不少。美术上的成就被借鉴于电影的视觉造型,对电影来说,美术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为电影提供充足的养分。电影的视觉感是由图形的轮廓、色彩的明暗度、幻化的光影、画面的运动感等因素构成的。优秀的电影作品肯定会注重这几方面的结合,在视觉的处理上别具一格,以体现优秀导演创造出的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影像画面。电影的视觉画面极力融合绘画艺术光影、色彩、造型的表现形式,电影大师运用技巧将美术技巧、修养体现在自己的创作里。美术和人类几乎是同步出现的。美术涵盖了绘画、工艺、建筑、雕刻。从世界各地发现的古文物来看,古老的制作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电影较之美术的出现晚了许多年,但是电影的市场是广阔的,发展也相对较快。电影和美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美术对电影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小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美术保证了电影形象的艺术性和典型性普通的电影形象是由演员来塑造的,动画片中的形象就要靠美术工作者来完成。画家要亲手绘制每个人物的形象,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美术修养才能保证电影作品的质量。优秀的动画片里有很多优美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几米创作出很多生动、优美的形象,可谓雅俗共赏。他把社会中很多典型的人物通过自己的设计展示到作品中。正是由于他得天独厚的表现力,他的作品在社会中引起一股股热潮,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影视后期处理技术在影片中得到了应用。这种辅助软件可以给电影加入很多的特技效果,也可以加快或减慢节奏,而美术技法和电影技术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这是电影界的趋势。
二、电影中的视觉表现手法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从局限于单一文字的单模态到结合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模态的方式转变,所以研究文字以外的图像、声音、颜色等其他社会符合的话语分析很有必要。多模态话语的分析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也包括声音、图像等各种社会符号系统,旨在更加全面的引导受众理解语篇和语境的意义(朱永生,2007)。Kress&VanLeeuwen认为图像即社会符号,并提出了“视觉语法”(Kress&VanLeeuwen,2001)。本文试图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出发,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流浪地球》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探究海报中的图像、文字和颜色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构建意义。分析表明,解读多模态话语语篇有助于读者深刻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涵,激发观看者对电影的兴趣,从而达到电影宣传的目的。
2.理论背景
2.1系统功能语法。Halliday总结了语言的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经历的表达。人际功能指的是通过语言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身份、态度和动机并且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指将语言成分组织出连贯的语篇。2.2视觉语法。以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Kress&VanLeeuwen(2006)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三大元功能相对应,分别是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互动意义体现在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方面;构图意义分为信息值、取景和显著度三个方面。
3.《流浪地球》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摘要]站在当代文化消费的层面上分析了在当代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设计艺术的转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当代文化文化消费当代设计艺术
一、文化的美学特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有观念性和教化性之意,在西方,“文化”一词产生于拉丁语,原意是对土地的耕种。中西方的解释虽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把“文化”分作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财富。就精神形态而言,文化可分为文字性文化(文学)和视觉性的文化(艺术)。由此可见,“文化”是在人类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本身就包含着艺术,艺术自然而然孕育着“美”(即艺术的审美性)。
自从人类制造工具、发展生产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形态的创造和完善的追求。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等打制石器来看,其功能与形式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到新石器时代,石器采用磨制工艺,精巧细致,但仍以功能为主(如鬲、鼎、盆、盘、壶等,有的壶还增加了盖、提梁、钮等细节)。这一时期的日常工具的功能设计比较合理,造型也较完整,从中体现了设计艺术注重功能性的理念。所以有些工具一直延续至今。马克思在研究动物的活动和人的有目的的劳动之间的区别时,得出美学的重要结论:“人也是按美的规律来制造”。而到奴隶社会,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使用的工具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增加了许多图腾和装饰纹样,表现了人类对审美的追求。因此,“文化”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就具有美学的特质。作为美的艺术形式,以最初的满足功能到功能与审美并重的设计艺术就与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