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天津一位喜欢古玩的收藏爱好者程明(化名)在某网络直播间购买了几十枚古钱币,花费近5000元。收到货后,程明将这些古钱币先后送到两家古币评级公司进行鉴定,结果均为赝品。
据了解,尽管直播间售假的情况屡见不鲜,但由于消费者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往往只能自认倒霉,而售卖假货的主播则不受任何影响,继续卖货。
11月7日,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称,其在某直播间花355元购买了沉香线香,收货后发现该产品属于“三无产品”,遂要求退货,但商家拒不接受,目前该投诉正在受理中。据了解,这位主播号称是国际IGI钻石、宝石学家和珍珠分析师,不少消费者举报在其直播间买到过假珠宝,均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
此外,还有不少消费者投诉称,有的直播间中销售产品的店铺存在营业执照造假的情况。
10月7日,广东珠海的林熙(化名)花130多元在某主播的直播间里购买了一款科颜氏白泥,比她之前在海南免税店买的便宜了50元左右。但林熙收到货后发现,这款产品虽然看起来和之前在免税店买的没什么差别,可打开后气味比较刺鼻,质地也不顺滑,做工比较粗糙。带着疑问,林熙去某美妆鉴别软件上进行了鉴定,后来鉴定结果证实了她的猜测:该产品是假货。随后,林熙联系商家、主播以及直播平台客服,开始了长达半个月的维权之路。
经实地走访调查,市场监管部门发现商家营业执照上面的地址是虚假的,将其列入异常名录。最终,林熙得到了应有的赔偿。
“消费者买到假货后想要维权,存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证明是假货。类似这种网络消费纠纷的案件,很多都会出现举证难的问题。据我所知,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关于网络消费纠纷的司法解释。”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
朱巍说,主播在直播间售卖假货,根据其所售产品类别的不同,可能会涉嫌违反不同的法律。例如,售卖假冒的食品可能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售卖冒充别人商标的产品可能涉嫌违反商标法;售卖有毒有害的产品,还可能会触犯刑法。
在直播间出售假货,主播、平台以及商家三方分别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赵占领说,平台若存在以下情形通常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平台没有审核商家的身份资质;平台对于消费者单独的承诺没有履行;对于消费者的投诉没有及时受理,以及明知或应知商家的侵权或者其他违法行为却未及时处理。
“根据电子商务法的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朱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