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前,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那时,药店虽然24小时经营,但顾客很少,值班时还能休息。直到2017年,药店接入了外卖,人们开始从互联网买药。
经历多年发展,互联网买药逐步成熟,大型连锁药店纷纷开通线上渠道。在采访中,多个连锁药店员工表示,夜间增量中,来自线上外卖的订单已经占到夜间订单的90%以上。
在大风降温的冬夜,记者实地探访了多家位于北京的连锁药店,还原寒冬深夜药店背后的故事。
线上订单24小时不断
刘科入行已经十几年。他深刻感知到,随着互联网近两年的发展,药店值夜班的人越来越忙了。
刘科的药店位于天通苑小区内,这里是北京著名的大型居民社区,内有两个地铁站,46个公交站,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天通苑所在的东小口辖区人口为37.9万。
居民社区人口众多,夜里买药的需求也必然存在,美团数据中,高济药房立水桥北路分店每晚订单量近百单,超过大部分同品牌门店。刘科介绍说,药店接到最多的订单,是治疗咳嗽和发烧的药。
而对于刘科的药店而言,附近却没有消失。在天通苑工作两年,刘科通过互联网“认识”了附近很多顾客,有人每天用外卖点减肥茶,有人常年买降压药,有人担心孩子发烧,半夜买了一支体温计。刘科说,社区有孩家庭较多,而孩子最容易发烧,他的店里体温计要比其他店准备多一些。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药店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更为紧密。
延展生意半径的骑手
高济药房天通苑店只有40平米,除了几排货架,能站人的空间并不多。而每到晚上8点后,会陆续有外卖骑手进门休息,人数最多时几乎把店挤满。
刘科表示,有的骑手专跑晚间送药,在接单之前会直接到药店门口等候。高济药房晚班从8点半开始,有的骑手会一直守在门口,专门接夜晚的订单。刘科和骑手熟了,便招呼他们进屋休息,还为他们准备了凳子。
骑手大多闲聊游戏、视频和最近的收入,刘科不忙时也会一起聊天。当外卖订单提示音陆续响起,刘科打包好药品,骑手一个个出发,店里的人气才冷下来。
刘科印象最深的骑手叫徐振龙,他几乎每天都在药店等单。徐振龙的头发剃得很短,相熟的骑手爱逗他,总是“光头光头”地叫。他总比别人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店里,独自刷着手机页面,仿佛新订单会更快弹出来。
“徐振龙不挑单、有单就接”,刘科称,而药店周边是老住宅,小区大多没有电梯,徐振龙每天跑到腿疼,第二天依旧准时出现。
像徐振龙这样的骑手,刘科还认识很多,他们之间十分熟悉。有时刘科忙不过来,骑手也不会催促,就在柜台前默默等候。
在他看来,骑手慢慢成为药店生意的一部分。他们的一次次运送,将药店原来的服务范围从1公里拓展至3-5公里,连接更多顾客。
等待安全感的顾客
距离天通苑20公里,朝阳医院西门外,一个外卖骑手拎着黄纸袋从百康药房走出,骑车匆匆离去。
这家药店是典型院边店,与朝阳医院一巷之隔,与天通苑药店相比,药房客流更加稳定,药品也更加全面。
今年夏天,石海明在凌晨三点接到一个特殊订单,一位顾客在美团外卖上下单买一把轮椅。石海明回忆说,当时轮椅刚到货没多久,因为店里没有打气筒,没来得及给轮胎打气。
上线了外卖服务以后,刘科的药店还建起了顾客群。群里有一二百个人,时常有人向刘科留言咨询,咨询完才在美团上下单。“其实美团买药上也能咨询药师,不过和顾客熟了,他们还是更信任我一些。”刘科语气中略带得意,嘴角止不住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