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于鞋服这种巨量SKU的行业来说,体验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毕竟许多人挑选起来需要反复比对和试穿,线下门店还是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是一场疫情又令线下渠道的劣势一览无余,人工费用、场地租金,造成线下的刚性成本高,起盘门槛高,抗风险能力差。
避坑2:看定倍率还是周转率?
一般来讲,在商业蓬勃发展的时候,行业的定倍率通常是会相应抬升的。但线上化这件事情有一点特殊,淘宝最初出现并打破原有业态的时候,定倍率先是往下降的,这是因为因为商家希望用较低的价格获取大量消费者。
在2010年左右,鞋服的定倍率是5-10倍,而近些年大幅的价格战使得鞋服产品的定倍率为大幅下降,有些甚至低至2.8倍。
不过这几年,当市场慢慢回归理性,定倍率又有回升的趋势。
事实上,定倍率的提升与整个渠道结构有关,若渠道多元(例如线上、线下、代理、加盟均具备),则定倍率比较平稳;若渠道单一(例如只有淘品牌),定倍率就有可能比较低。
大家时常会认为,利润率和定倍率相辅相成,决定了一个品牌是否赚钱。但张颜荣表示,周转率更加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企业手上是否能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做下一步的规划,甚至扩大生意。
曾天鑫对此深表赞同,“大家拼的就是周转效率,货其实还是同一盘货,但当越来越多强势的渠道出现,并且有资本驱动时,对整个生态的挤压还是非常厉害的。”
当商品极大丰富之后,同质化必然会不断加剧,与此同时,涌入各个赛道的商家也在逐年增加。不同于以前有货就能卖的批发市场,现在的商家需要考虑的是精细化运营。
而当不再以货为核心时,我们发现,有一种路线是特别具有强劲的发展力,那就是小众型。
但前提是,要先弄清楚你的产品是做给谁的,这些人有什么样的标签,什么样的画像,乃至他们的文化价值体系是什么。对核心人群了解得越透彻,你的品牌未来就有越大的机会。
除了圈定人群之外,现在做品牌与过去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基础能力。以前的品牌只要有好的研发、设计、渠道就足够了,但现在远远不够,在这一系列的基础上,还需要有品牌故事,同时让消费者参与并表达意见。
“让你的产品自己张嘴说话。”张颜荣解释道,这属于产品的文化属性范畴。当一个品牌可以传达文化理念、态度,再结合抖音、小红书这样国民度高的宣传渠道,本身的文化属性就能得到放大。
避坑4:到底该追逐GMV还是利润?
我们都知道,商业的第一要义是逐利,但逐利究竟是怎么个逐法,新品牌和老品牌似乎有不同的理解。据我们的观察,新品牌喜欢追求GMV和规模,老品牌则执着于利润。
那么,到底应该看重GMV还是利润?张颜荣给出的答案是,企业转型新零售需要分阶段来看目标。
新零售第一阶段是跑通种子测试,也就是在10-20个A类店铺里实现门店和导购数字化,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就能看到种子门店的客户开始在线上主动下单;
第二阶段是跑GMV规模,跑量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基建的部分是否合理,以及如何优化。
第三阶段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库存通、商品通、价格通等前提下,优化各个换机投入产出开始追求持续的利润。
新零售改造对于企业的主要价值点有三:
1.管理带来的效率提升,因为非常多的老板并不巡店,光是加强这块就能产生20%的增长。
2.线下存量用户的精细化运营可以带来30%左右的增长。
3.通过“异业合作”在线上开拓单客经济,也就是在自己的门店私域内交叉销售其他品牌的产品,这块能带来30%-40%的增量!
避坑5:该如何激励导购?
抛开其固有的缺陷不说,线下店其实是一个传统且有效的DTC场景。而完成DTC实际操作的,自然是门店导购了。
为了激励导购员更加积极地去获客,品牌应当制定一些目标,包括会员占比数、会员新增量、销售占比数,以及会员的价值同比增量等。
但这其中大有门道,在曾天鑫的秘笈里,用于私企和国企的激励方式可完全不同。私企可以按照业绩激励导购员个人,但国企的员工由于工作比较稳定,不太会是特别有斗志有激情的人,且年龄偏大,所以要把激励措施放在整个管理层,比如片管、大区经理等,同时要把激励做得更细,最好的方式是给到他们额定的奖金。
避坑6:门店社群的未来竟然是异业合作
关于服饰品牌门店私域,曾天鑫给出了一个实操案例。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社群的卖货逻辑可不是只卖自己品牌的产品,而是做全品类的特卖,自营品牌和异业品牌的销量比可能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