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从下单到上桌,需要多久?你以为的食材处理、下锅炒制、装盘上桌等繁琐又耗时的工序,而实际上可能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因为在你到达餐厅前,这道菜就已经完成了预加工程序,只需厨师的简单加热或烹调就能出锅,这就是“预制菜”。
预制菜包括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和即配食品。有人说,预制菜失去了菜肴的灵魂,就像在餐厅咀嚼没有灵魂的“工业品”;还有人认为,预制菜方便又实惠,厨房小白也能轻松上手。今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中国消费者协会原秘书长助理、消费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前虎就来为你揭开预制菜的真面目。
预制菜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你以为你到餐厅吃的菜都是现炒的菜?佛跳墙、梅菜扣肉、手抓羊排、松鼠鳜鱼、羊蝎子火锅等“大餐”,都可以预制,轻而易举地出现在餐桌上。我们以为的外卖:现炒现卖。实际上的外卖:料理包加热淋在饭上,搭配几棵小蔬菜,出餐,料理包也从后厨深处走进了公众视野。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方便快捷的预制菜已成餐饮消费“新宠”,吸引品牌餐饮、连锁商超、生鲜电商等加快布局,武汉线上线下各大商超平台,陆续出现了菜式花哨的预制菜。这个“吃”出来的新市场炙手可热,本报4月15日4版《美味又省事的预制菜“占领”市民餐桌》已作过详尽报道。
2020年,有超过九成的连锁餐饮企业,开始出售半成品和预包装食品。一些头部连锁餐厅使用预制菜的比例很高,像某功夫、某野家甚至达到了100%。
搞清预制菜的来龙去脉
预制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一道预制菜大致需要经历粗加工、细加工、加热烹调、包装、冷却、配送等六个环节。
◎粗加工原材料的解冻、清洗等步骤。比如,土豆等根茎类蔬菜,要用机器毛刷摩擦来达到清洁的效果。
◎细加工原材料经过清洗后,要送去切配和调味。以肉类食物为例,有些加工厂会用到真空滚揉机来腌制肉类,使肉类得到软化,腌制后更加入味儿。
◎烹饪这个过程是决定一道菜是否成功的关键。有些菜做起来比较复杂,甚至原材料就有几十种,烹饪则有着明确的配方和工艺,基本上不太会“翻车”。
◎包装严密的包装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目前最新的多层铝塑复合包装材料有7层结构,产品货架期可长达5年。此外,还需要进行快速冷却,来抑制微生物繁殖,目前应用广泛的液氮速冻技术,能在冷却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食物口感和原有风味。
在预制菜制作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工人们换鞋套、穿好无尘服,盘发戴帽、口罩、洗手消毒、经风淋车间洗吹等防护工序。
预制菜可能存在5个缺陷
很多人会将预制菜买回家,加工后食用。虽然它足够方便,但仍然存在几个缺陷。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提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食品安全隐患购买的预制菜可能出现变质腐败、食材不新鲜、菜内有异物、过期等现象。同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提醒,预制菜存储不当,也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标识信息不详部分预制菜标识信息不详细,包括未标注菜品名称及主要食材、未标注菜品分量、未标注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等。
◎运输配送困难由于消费者主要通过线上渠道订购预制菜品,线下提货与物流配送是一个重要环节。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消费者表示在提货过程中遇到问题。
王前虎说,食物有“赏味期限”,有的时候可能没变质,但味道已经不好了,配送速度和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食物的味道。但目前没有统一的运输配送规范,商家也出于成本考虑,冷链运输无法全面实现。
不得不吃时注意6个细节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给出了平时要吃够的食物和对应的量。其中,普通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蔬菜类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奶制品300克。如果一定要吃预制菜的话,以下几个建议你可能用得到。
◎点菜时荤素搭配不管哪种菜肴,单独与主食搭配都存在营养缺陷。选择时要注意荤素搭配,肉类和蔬菜都要有,不选肉可以用蛋类代替。如果一荤一素两个菜吃不完,推荐点一个半荤半素的菜,比如青椒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
◎额外搭配果蔬自备些适合生吃的新鲜果蔬、全谷杂粮、奶制品、坚果等食物。比如早上吃燕麦片,晚上多吃些绿叶菜。
◎少点过油的菜干锅、干煸、水煮这几类做法的菜,都是重油重盐的菜品,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用油,对健康不利。
◎主食选择清淡的有些预制菜难免油多盐多糖多,主食尽量选择做法简单,口味清淡的米饭、馒头。主食中加点红薯、玉米、芋头等杂粮更理想。
◎每天最多吃一顿没有选择的时候,每天尽量只吃一餐预制菜,其余两餐自己做,同时注意在家烹调时少放盐,弥补预制菜可能过咸的问题。
◎选择品质有保障的店符合生产规范的预制菜还是相当安全可靠的。合格的企业,会注意供应链的管理和生产环节的把控,从原材料选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各个环节都有严格把关,特别是一些美誉度较高的品牌,会更珍惜自己的羽毛。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选购一些正规的餐馆或大品牌商家的产品,还要注意包装上标明的保存、食用方法,以免食物因操作不当而提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