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测量、操纵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工业自动化设备作为实现工业自动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融合了机械工程、电气控制、传感器、信息系统及网络系统等技术,能有效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和可靠性,减少生产过程对人工的依赖。
二、发展背景
1、政策环境
2、社会环境
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2023年我国15-64岁劳动人口数量为96228万人,相较于2016年减少4715万人。从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看,2016年我国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为72.5%,2023年已下降至68.3%,我国劳动力下滑明显。未来,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工资的上涨以及劳动力的减少促使制造业企业陆续转型使用自动化设备,我国自动化设备产品需求将不断得到释放。
三、工业自动化设备产业链
四、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发展现状
1、全球工业自动化设备市场规模
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发展迅速,推动着其他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作为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设备的重要产业,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具有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大等特点。随着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物联网、5G通信、新材料等技术手段不断向智能化、无人化、一体化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求将带动自动化设备市场的持续稳定增长。2032年全球工业自动化设备市场规模达到2317.8亿美元,2018-2023年CAGR约为7.4%。
2、我国工业自动化设备市场规模
随着国家在智能装备方面的持续投入,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迅猛,下游应用市场容量大,增长速度较快。中国最近三十年成功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的高速发展,制造业总体产值在全球居前。2023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了2795亿元,2018-2023年CAGR约为8.84%。伴随着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的政策影响,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将保持平稳增长。
3、我国工业自动化设备本土品牌市场份额占比
虽然我国工业自动化设备产业在关键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外资品牌仍有差距,但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了鼓励工业自动化的政策,到2025年,我国70%的核心零基础部件、关键基础材料以及配套的工业自动化软件将实现自主保障,并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得益与此,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国产化进程加速。
五、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全球范围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份额主要由外资品牌占据,其中包括西门子、安川、松下、三菱等。外资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以及功能齐全的产品主导着全球工业自动化产品市场,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自动化设备厂商迅速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以运泰利、博杰股份、赛腾股份、博众精工等为代表的国内厂商以智能制造为契机,通过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逐步缩小与国外厂商的差距。
2、重点企业介绍
博众精工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和创新的技术驱动型企业,自创立以来,深耕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主要从事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柔性生产线、自动化关键零部件以及工装夹(治)具等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2023年博众精工营收48.3亿元,其中自动化设备板块营收41.5亿元。
六、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发展趋势
1、人口结构变化,促使对自动化设备需求提升
据国家卫健委,“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劳动人口开始面临短缺,同时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逐渐减少,国内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也快速提升,劳动力市场成本逐渐攀升,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竞争的模式亟待改变。在此背景下,机器替代人工成为长期的发展趋势,未来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将持续提升。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使企业加快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
自动化成套装备是指以机器人或数控机床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媒介,将所有设备高效连接而形成的大型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它是高端装备的典型代表,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现生产线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工业基础,其最大优势在于解决生产的高效性和一致性问题,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一环。
3、新技术赋能智能制造,带动工业自动化需求增长
2025-2031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行业链分析、重点企业发展分析、企业管理策略建议、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