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进口非洲羊肉中国市场迎来更多非洲农产品(环球热点)毛绒文创成文旅市场消费新宠,买个玩具还附送沉浸式无实物表演——花钱买“开心”,有点香!,
首次进口非洲羊肉中国市场迎来更多非洲农产品(环球热点)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来自贝宁的菠萝在第六届进博会上首次亮相。
本报记者张武军摄
9月8日,一批产自马达加斯加的冷冻羊肉运抵湖南红星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这是去年马达加斯加羊肉获得输华准入后的首批进口产品,也是中国首次从非洲进口羊肉产品。分析认为,这标志着中国与非洲在肉类产品贸易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也展现出双方合作的深化与拓展。
近年来,农产品进口成为中非双边贸易的新亮点。独具魅力的“非洲味道”漂洋过海进入中国,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也让非洲国家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
非洲优质农产品与中国市场“双向奔赴”
据报道,中国从马达加斯加进口的首批羊肉共900余公斤,从马达加斯加空运至广州白云机场后,由汽车运输至湖南红星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全程约36小时。进口商介绍,这批羊肉将通过湖南省内外多家餐饮、商超等平台销售,给国内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肉类选择。
近年来,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等众多平台,越来越多非洲优质农产品加速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消费者“舌尖上的美味”。以2023年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为例,当时常设展馆现场销售产品超200万元,累计签订紫茶、海鲜、羊肉等订单项目37个,意向合作金额439亿元。
目前,中国已经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并成为非洲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地,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金额连续7年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253.5亿元,增长7.2%,高于中国农产品进口整体增速,芝麻、烤烟、夏威夷果等非洲特色农产品进口量分别增加38.8%、32.7%、106.2%,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量比重均超四成。
多举措推动非洲优质农产品输华
“近年来,进入中国市场的非洲农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这背后的推动力来自多个方面:一是中国向非洲国家产品开放市场,为非洲农产品输华设立‘绿色通道’,降低贸易成本;二是中国在交通运输、物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促进非洲农产品出口;三是中非在资金、人才、装备、技术、管理等领域加强合作,助力提升非洲农业现代化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重视推动非洲优质特色农产品输华。2021年,在塞内加尔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期间,中国宣布为非洲农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检验检疫,扩大关税豁免。南非鲜梨、坦桑尼亚芝麻、科特迪瓦腰果、卢旺达辣椒、埃塞俄比亚咖啡……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已与1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22项农产品输华准入议定书。
2021年1月1日,作为中国和非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毛里求斯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该协定专门为毛里求斯的蔗糖作出“关税配额”安排:从2021年的1.5万吨配额开始,每年增加5000吨,直到2028年达到5万吨。在此配额内,毛里求斯蔗糖关税由此前的50%降至15%。
此外,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非洲好物网购节等平台进一步拓宽了非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
据报道,过去10年里,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农产品主要以油料种子、坚果、大豆和柑橘类水果为主,食品类产品在中非贸易中的占比不高。不过,近年来,中国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进口非洲农产品。2016年,中国电商企业推出世界电子贸易平台,使埃塞俄比亚和卢旺达的小微企业能够直接向中国消费者销售其特色产品。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也为非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多销售渠道。2020年5月,卢旺达驻华大使基莫尼奥首次通过直播为家乡特产代言,3000斤卢旺达咖啡在直播间瞬间售罄。如今,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大量非洲优质特色农产品走进中国千家万户。
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方提出愿主动单方面扩大市场开放,决定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推动中国大市场成为非洲大机遇。
李国祥分析称,零关税待遇会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降低非洲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增强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与非洲多国签署农产品输华合作文件,将推动中国企业和非洲合作,促进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品牌化,助力非洲农业产业链发展和产品附加值提升,从而推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
助力非洲国家农业生产向高产转变
李国祥指出,中非农产品贸易往来不断深化,一方面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菜篮子”“果盘子”,满足了多元需求,另一方面帮助非洲农产品开拓市场,有助于提升非洲国家居民生活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非洲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是真正的互利共赢。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微表示,中非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反映出双方在这一领域的高度互补性。未来,中国有望继续为非洲农产品输华提供便利化措施。此外,中国预计也将派遣更多中国农业专家前往非洲,帮助非洲种植更多优质农产品,并加大对非洲农产品加工的投资力度,助力当地农业现代化,这些举措不仅将帮助非洲扩大农产品出口,也将助力非洲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总干事布拉姆·戈瓦尔茨表示,通过与中国在研究、技术、创新和培训方面建立伙伴关系,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将实现从自给自足到高产的转变。
专家指出,中非农业合作从农产品进口逐步扩展到助力非洲农业产业链发展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将进一步帮助非洲实现收入收成双丰收。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9月18日第08版)毛绒文创成文旅市场消费新宠,买个玩具还附送沉浸式无实物表演——花钱买“开心”,有点香!
市民陈嘉嘉购买的苏博文创大闸蟹正在上秤。□记者惠玉兰摄
□苏报记者惠玉兰
“是阳澄湖的大闸蟹吗?我要一只公的。”
“是的,非常正宗!来,给你甩干水分,再倒出来。”
“麻烦给我挑一只肥美的哦。”
“没问题,你看这只体型非常完美,你想回去吃掉还是养起来呀?”
“我想养起来,当宠物养。”
“那你回去要经常带它晒晒太阳、唠唠嗑哦。”
你以为这是在挑选鲜活的阳澄湖大闸蟹吗?不,这是市民陈嘉嘉在苏州博物馆挑选文创大闸蟹毛绒玩具。“这个玩具很可爱,看了销售表演我很开心,我给它取名叫小橙子。”陈嘉嘉花78元买了一公一母两只“螃蟹宠物”。
最近的金秋出游热让多地文创毛绒玩宠消费持续升温,不少自带演出的毛绒玩具迎来业绩新高。除了苏州本土市场销量攀升,苏州人到外地购买特色文创回来“圈养”的热情也高涨。有消费者愿意排队1至2小时,只为带一只文创“爱宠”回家。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发布。《措施》提出,要利用新技术拓展购物消费体验,鼓励建设和升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促进沉浸式体验消费,培育购物消费新场景。东吴智库副院长、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屠立峰认为,这种新型消费场景或将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重要趋势。
排队2小时,仪式感满满全款拿下“爱宠”
10月7日,游客刘璐特意驱车100公里来到苏州博物馆选购“螃蟹”。“来之前,我对自己说,不要买很幼稚的文创。来之后一看,妈呀太可爱了,我全都要。”刘璐告诉记者,当天,她排队2小时买了螃蟹、定胜糕、铸剑、元宝、锦鲤还有葫芦,几乎把文创小铺里觉得可爱的都拿下了。说到为啥会这么“上头”,刘璐直言,前三种购买时都有表演,小姐姐的互动都非常幽默,情绪价值给得足足的。
陈嘉嘉是选了个阴雨天去的苏州博物馆文创小铺。现场人不多,但她也花了半个多小时排队,才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蟹黄黄”。“小姐姐告诉我,每天要给大闸蟹整理仪容,还要带它们逛街,整个过程超有仪式感,就跟真的一样。”陈嘉嘉说,这两天,她经常给“螃蟹”洗澡、穿衣打扮,有时出门游玩也会带上它们打卡拍照。还有几天她就要返回美国,这两只“螃蟹”也将会跟着她远渡重洋。
记者注意到,陈嘉嘉和刘璐都把自己购买文创大闸蟹的经历发在了社交平台上,各自收获了一大波点赞和转发,还有不少人询问代购事宜的。而外国友人“大不列颠王德华”也钟情于苏州博物馆的“大螃蟹”:“买到了只有苏州才有的螃蟹!中国朋友们,螃蟹和粽子都限购,大家一定提前搜索好信息,避免失望回家。最后谢谢帮我‘煮’螃蟹的小姐姐。”
据悉,苏州博物馆文创小铺对“蟹黄黄”实行的是限量发售,每天分上午、下午、晚间3个时段共发售200只,每人限购2只,市场行情相当不错。
旅游升温,各地特色文创“毛绒”成消费新宠
近年,各大城市旅游热潮持续升温,带动了下沉市场消费需求的显著增长。
10月18日至20日,第十三届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举行。此次展会中,由苏州博物馆牵头,首次引入用超市概念打造的、富有趣味和创意的“文博毛绒超市”引人注意。山东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11家国内外知名机构的爆款毛绒文创亮相“超市”,很多消费者一车一车地购买“爱宠”。
“我要买大闸蟹,但是今天已经卖完了。”文博毛绒超市开店第二天,不少消费者一早闻讯而来,现场排了三条“长龙”,上午10点“大闸蟹”就卖完了,不少消费者失落不已。市民陈女士起了个大早赶到毛绒超市,排队1小时、花500多元抢购了一车的毛绒“爱宠”,“我超级喜欢这些玩具,这里太好逛了,比景区还好逛。”陈女士现场给记者演示了其中一只绿色“大闸蟹”,巴掌大的“螃蟹”,拉开它的拉链,里面还有“蟹黄”和“蟹膏”,非常可爱。
“这个鲍鱼可以给我改个花刀吗?”“可以啊!”客户提出要求后,店员小哥哥拿出一把玩具菜刀,“唰唰唰唰”给毛绒“鲍鱼”来了“四刀”,随后又按照客户要求沉浸式地打包了一份“佛跳墙”。在福建三坊七巷的国潮生活馆,毛绒“佛跳墙”套餐更为火爆,不少苏州消费者找人代购这款“爱宠”。90后钱嘉怡不仅托朋友代购了一份,国庆长假期间还和朋友一起到福建旅游,顺便亲自选购了一份“佛跳墙”。“价格很良心、服务很真诚,一份七八个‘菜色’也才288元。”钱嘉怡说,最近她还要去趟上海,选购一款品牌毛绒玩宠,“听说店员会在咖啡杯造型的毛绒玩具上打‘奶油’,虽然明眼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我们互相都会很认真地当好表演者和观众,这就很有趣。”
毛绒玩具风靡最早源自海外。而最近的这股沉浸式毛绒“玩宠”同样源自一国外玩具品牌上海快闪店。该店登陆上海后就引发消费热潮,仅入场资格就炒到大几百元。短短几个月,这股消费热潮一路刮到全国各地,广东有“钟山乳鸽”,福建有“佛跳墙”,陕西有“肉夹馍”,山西有“刀削面”,而苏州博物馆则推出了“大闸蟹”,引来各地“爱宠”人士边旅游边追捧。就在最近,苏州市古城凤凰街的一家咖啡馆也推出了“苏式汤面”系列文创毛绒玩偶,不仅向游客科普苏州美食文化,还极度适配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需求。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位于上海静安区的国外毛绒玩具品牌咖啡快闪店最近销量情况。店员反馈称,爆款系列每天都有很多人来问,但是整个上海地区都没有货,“竞争”很激烈。
“共情消费”或成未来消费市场重要趋势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现,大学生及“996”的90后上班族是沉浸式购买毛绒“玩宠”的主要群体。与其他消费形式不同,消费者们普遍觉得购买这些“宠物”的整个打包过程,宛如观看一场充满游戏趣味或戏剧感的表演。店员投入其中的模样十分可爱,他们愿意为这份“信念感”和“仪式感”慷慨解囊。有消费者直言,这样的体验充满了疗愈效果,让人重拾童真。
在毛绒玩宠领域,类似的无实物表演仍在持续。例如,店员精心挑选出“比哆啦A梦的头还圆”的小茶壶,或者“脸蛋比刘亦菲还美”的小熊玩偶等,这类视频笔记在小红书上常常收获上万点赞。
“情绪价值”本为营销学概念,指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情绪价值”能够具象化产品服务带给消费者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非物质性的附加价值。“情绪价值”的流行,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巧妙传递当地历史文化和传承本土特色文化很好的途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朱琳认为,如何避免同质化以及表达不当等情况的出现,也是决定文创产品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