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1、当前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都面临着日益严厉的外部挑战。而且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国有外贸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的体制性的内在缺陷。如何正确分析判断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外部挑战及内在缺陷,以及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对此加以解决,以促进国有外贸企业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便成为本文探讨的主题。一、当前外贸运行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1.外贸出口对当前偏弱的gdp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看,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产品形态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由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需求
2、、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需求构成。由此可见,外贸出口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8年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8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增幅回落3.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1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实际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69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其中,出口401亿美元,增长2.6,贸易顺差105.3亿美元。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投资、消费增长幅度有所放慢,净出口仍维持较高水平
3、,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测算,1998年1季度净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28.9,贡献度为2.08。2.贸易方式格局没有明显变化,加工贸易继续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方式。3.企业构成出现新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4.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向工业制成品转变,初级产品下降明显。5.市场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对欧美市场出口的强劲增长抵消了对亚洲市场的下降。二、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固有缺陷1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实力不强。与国际上巨型跨国公司和综合商社相比,我国国有外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出口贸易名列全国第5位的福建为例,年出口超过8000万美元的外贸企业只占十几家
4、。按我国标准年出口超8000万美元的外贸企业可算大企业,但按国际标准却只能算是中小企业。虽然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不完全取决于规模,但规模也是构成竞争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规模偏小使得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力明显不足,难以做到船大抗风浪。2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人浮于事、冗员偏多情况更为严重。人浮于事、冗员偏多是我国国有企业在传统计划体制下的通病。而这一通病由于国有外贸企业自身的特点而更加严重。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由于享有垄断经营权而获益甚高,外贸公司员工收入相对于其他行业普遍较为丰厚,而且还有出国出境机会。因此,许多有后台有背景有关系的人纷纷往国有外贸公司里挤,造成国有
6、的充分发挥。这一情况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那么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将更难以在经济全球化下生存和发展。4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既缺乏高素质人才,又缺乏留住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这一体制下有不少是按行政途径调入的,并不十分了解外贸业务,许多经营管理人员甚至不懂英语,更不用说用英语与国外同行交流、谈判。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既懂外语、又懂业务、还懂技术的“三合一”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经营成本无形中增大,因为外贸业务人员不能独当一面、独闯天下,只能几人同行。这就削弱了其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国有外贸企业内部经营
7、管理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加上离退休人员多、原有的负担过于沉重,致使一些贡献较大的业务人员的正当报酬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就出现了一些拿到大批国外订单的业务人员离开原有国有外贸企业、带走订单、自行创办外贸公司的现象,造成了国有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的巨大损失,损害了国有外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5国有外贸企业风险意识不强、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国际贸易是风险极高的行业,如果经营管理不当,损失将极为惨重。由于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出口收费风险与有关人员及个人经济利益及其发展前途无法紧密结合起来,因而货物出口后外汇收不回来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的纯粹是为
8、外方所诈骗。据不完全统计,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由于出口收费风险而遭受的损失就已达100亿美元以上。由于一笔出口收费遭遇风险而导致一家国有外贸企业濒临破产边缘的情况在全国发生过多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一严重问题的高度重视。6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缺乏自有的名牌商品。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买断制”和“收购制”经营模式决定了其不可能拥有自己名牌的商品。在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原有的经营模式发生动摇、新型的外贸代理关系尚未确立起来的情况下,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很难真正实施以名牌商品拓展国际市场的以质取胜战略。这样,面对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这一固有的弱点更是使得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
9、、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外部挑战1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权的逐步取消。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拥有外贸经营权的国有外贸企业享受独有的配额和许可证优惠,这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所不能享有的。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依然享有这一优惠。然而,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市场经济一个最根本的特征是平等竞争,任何经济主体都不能享有垄断特权。这样,国有外贸企业配额和许可证垄断的逐步取消便势在必行。而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权的取消是其中重要条件之一。因为世贸组织要求其成员不应由于所有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否则就构成了歧视。这样,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所享
10、有的配额和许可证优惠的逐步取消便在所难免,因而将面临着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2我国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使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对手。当前我国外贸经营体制正在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进出口企业正在经历着从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允许有能力经营外贸业务的其他所有制企业开展这项业务。不仅如此,我国已允许国外企业在我国开展进出口业务。这样,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其中还有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可以想见,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在新世纪将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对手和更大的竞争压力,其生存环境是越来越困难了。3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
12、又都千方百计地进行争夺。这一争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而更加激烈。世界范围内的货币金融动荡尚未彻底消除,许多国家的币值仍然低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我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势必给国有外贸企业拓展出口市场造成更大的压力。我认为,这种局面迄今为止并未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尽管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已出现了反弹,但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因而,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外部挑战是巨大的。四、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贸易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近两年来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又进一步调动了外贸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
13、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探讨。1外贸体制改革后,要强化宏观调控措施。年,国家对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统一政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平等竞争的新机制。实践证明,新机制的推行,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企业放开经营,到市场经济海洋中去求生存、求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外贸方面微观搞活的欲望很强烈,而宏观调控措施还不够有力,有待加强,特别是要在宏观指导下发展规模企业。现在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难度不小,一是规模小,无固定货源基地;二是各自为政,抬价抢购,削价竞销;三是对外经营秩序有待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宏观指导下发展规模经营,即按照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或大小相当的企业组成外贸
14、企业集团。联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以省专业公司为“龙头”和市、县公司组成“专业外贸集团公司”;或跨行业组成贸工、贸农、贸技、贸贸集团公司。集团成员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可以相互协作,增强实力、一致对外,共同发展,并为今后发展跨国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更好条件。2外贸企业要改变过去的经营模式。外贸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后的外贸体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外贸企业则要改变过去体制沿袭下来的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求得发展。当前省内外贸企业可分为三个层次或者三种类型:即省级专业外贸公司、市级专业外贸公司和县外贸公司。外贸体制改革后,省级专业外贸公司仍处在龙头地位,不同的是
15、由原来的定向组织货源变成按价值规律组织货源。市级专业公司在经营中原来处于上下衔接的位置,外贸体制改革后,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目前,县外贸公司经营最为艰难,原来只为省、市级专业外贸公司提供货源,外贸体制改革后,要单独开展对外贸易,难以寻找客户。从以上问题看,外贸企业在新旧体制的过渡期,经营方式也应作相应的转变。一是将原来计划经济的经营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经营方式上来,即按价值规律办事,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二是将原来外贸公司一级依靠一级的经营路子,转变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方面上来,变被动为主动,变“坐商”为“行商”、积极主动地到市场上寻找信息、寻
16、求客户、敢于和强手竞争。三是由过去一个市场转移到两个市场上来,即过去开展对外贸易,只在国内市场组织货源,现在既要利用国内市场又要到国际市场上去,通过考察,并参与举办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寻找外商。既要在国内市场组织货源,还要到国际市场上组织货源,开展对外贸易。3随着汇率、利率、税率改制,外贸企业要增强相适应的能力。外汇汇率,国家原来实行的双轨制;外贸出口贷款,享受的是优惠贷款利率;税率,实行的是退税制,即国家拿钱退给出口企业。汇率、利率、税率“三率”对外贸企业的优惠和实施,都是为了鼓励外贸企业多出口、多创汇,属政府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这“三率”也必然要市场化。年,国家推出的金融、财税、
17、计划、投资、外贸等各项改革,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对外贸企业来说,一定要顺应这一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改革后的汇率,财税政策和规定指导外贸工作。要预测汇率变动,抓住有利贸易机会。改革后的汇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的汇率,银行按当日汇价实行结汇,售汇制。实行这一新汇率制以来,外汇汇率基本是稳定的。当然,基本稳定,并不是没有变动。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很多诸如供求关系,各国币值的变化等。五、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应采取的对策措施1必须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市场上生存和发展下去,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首先必须在同一个地区内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把相同类型的国有
18、外贸企业组建成规模更大的集团公司,这样既可消除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之间竞争过于激烈、出口价格下降后肥水流入境外国外贸易竞争对手手中的不利局面,同时也可以集团公司更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更为合理的高效的内部资源配置来增强国有外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当然,国有外贸企业资产重组应建立在条件具备、可行性论证充分的基础上,切不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拉郎配”,以避免产生消极的后果。我国有条件的国有外贸企业还必须争取上市,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以增加自身实力、扩大规模。看来,今后我国纯国有的外贸企业将越来越少,更多的将以国有控股的企业形式出现。而国有控股的外贸企业将有利于实行财务公开、有利于原有的不适应进一
19、步发展的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对原来纯国有的外贸企业在新世纪的继续生存和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2必须实行减员增效。无论国有外贸企业是保留纯国有形式还是改制成为国有控股的企业形式,都要卸下原来冗员过多的包袱,轻装前进。对于不能为外贸企业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要促使其离开,另觅新职。因为国有外贸企业作为经营性机构,必须讲究经济效益,绝不可继续在企业内养毫无用处的闲人。当然,国有外贸企业减员增效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是社会保障体制要完备。如果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备而贸然实行减员增效,不仅国有外贸企业不能减员增效,而且还可能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消极后果。因此,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步伐是我国国有
20、外贸企业顺利实行减员增效的重要外部条件,我国应加快这项工作的步伐。3必须改变传统的不利于发展的体制,为国有外贸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及时做出反应创造条件。为此,我国行政主管机关首先要把国有外贸企业视为经济组织,而不是政治机构,对国有外贸企业有关人员出国洽谈业务不应做过多的政治方面的限制,只要有利于国有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其人员出境出国都应立即无条件地予以批准。这是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4必须建立起吸引、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且使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机制。从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当前情况来看,最迫切需要的是既懂外语、又懂外贸业务、还懂技术的“三合一”复
21、合型人才。在有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前提下,国有外贸企业必须建立起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为此,必须把个人收入与经营实绩密切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贡献较大的员工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合理报酬没有得到应有体现的状况。为此,首先必须破除我国传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大胆地在国有企业内部拉开收入差距。当然,收入差距的拉开首先要有正确合理的评价标准。如果没有合理的标准,那么不仅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反而会激化企业内部矛盾,使企业的发展陷于困境。其次是以股份为纽带把国有外贸企业员工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收益与企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这是国有外贸企业在新形势下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5必须建立起有效的
22、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这是针对外贸行业特点而提出的具体建议。为此,国有外贸企业要大力推行风险意识教育,要使每个业务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外贸业务具有极大的风险,从而努力规避风险,这是在外贸业务中防止上当受骗的必要前提;其次是要做好对贸易伙伴的资信调查。如果没有周密详尽的资信调查,不可盲目开展业务。这对大宗业务而言尤为如此;最后,根据我国外贸业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国有外贸企业不可轻易为其他公司做担保,否则就有可能由于承担担保责任而在经济上惨遭损失。6经营模式必须从纯贸易型向贸易与实业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实现这一转变过程的国有外贸企业已经完成了企业型态方面的蜕变。这一蜕变意味着传统的国有外贸企业已经进入了生产领域,从而为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打得开的名牌商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创造名牌殊为不易,有些名牌商品甚至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才能打造出来。在当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