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00股封死跌停,还不算-9.5%这种类型的,题材什么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可分析的。在今天的走势中,政府军尾盘稍微有护盘迹象。现在务必注意的是大周期股票钢铁,煤炭,港口,海运,大宗资源,电子股票要彻底远离。现在不去推测到底能不能形成经济危机,就看主板指数的走势。以缺补缺后如果能形成双底,也是一个好的情况。我个人觉得连续两年出现的上升趋势线,这里就是葛挖坑,大盘的中期还是向上的!
股票方面,大家也别太担心,一些主力以及介入的很深,这批主力不会彻底放弃不做了。这批强主力控盘个股的调仓和换股是后面一个出路。有人说这里直接到2800甚至2500的观点彻底出来我觉得概率不大。毕竟今天很多跌停股票的跌停位都是没有筹码的。
不要慌,相信党相信政府,国家队进场了。
不过在这种极端市场,今日A股仍有35只标的涨停!
涨停标的除了避险的黄金股,主要以军工、农业等预期中国未来或将采取“报复”的领域。
昨日,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上,记者来了一记互动平台式的“回答式提问”:如果美方对华强征关税,中方是否将在大豆和飞机这两个领域采取报复措施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中美经贸关系,原因与影响
2005年美国财政部汇率报告认为,人民币挂钩政策“造成了全球市场的严重扭曲”。2006年报告提出,中国货币政策是美中关系的“核心问题”。2008年,美总统奥巴马曾阐述了如下观点:“若要实现双边经济关系的均衡发展,中心问题是中国必须改变其汇率政策。”[①]2010年9月20日奥巴马继续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称中国在人民币问题上未尽全力。由此可见原因与影响,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焦点。
一、中美双方的人民币汇率之争
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始于2002年免费论文下载。美方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低估是导致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冲击美方制造业市场,造成众多工人失业。有鉴于此,美方要求中国升高人民币汇率,改变钉住美元的汇率机制。经过双方不断的摩擦、对话,中国于2005年7月21日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同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美方积极评价中方这一举措,但又认为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够大,要求中方继续提升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进入201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论更是愈演愈烈。2月,奥巴马施压人民币,表示全年都将“劝说”人民币升值;3月,美国考虑征收人民币汇率反补贴税,奥巴马请人民币采行“市场导向”汇率政策,美国130名议员上书奥巴马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听证人民币汇率原因与影响,表示5月前投票;6月11日,美将审议针对中国汇率议案,议员再次强压人民币升值;6月19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三周之后,美国财政部公布了堪称史上拖延最久的关于主要贸易伙伴国汇率半年度报告,未将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但9月15日,美国会就人民币汇率展开两天的听证会,督促人民币升值。历时近十年,人民币汇率之争始终处于风头浪尖。
二、美方为何抓住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放?
首先,政治需求:
当前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民众不满情绪增加,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率直线下降原因与影响,奥巴马急需转移国内焦点,将制造业压力大的原因归结到廉价的国外商品上。而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在即,美国政府迫切需要为国内近10%的失业率找到借口免费论文下载。而议员们更希望操纵议题,为自己选举拉票,进而掩盖其自身未能有效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的事实。因此,在选举的压力下,立法者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
第二,美国公众认知偏差:
美国公众认为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汇率政策。典型观点是中国汇率机制导致美国贸易赤字不断上升。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顺应市场供给的需要,则人民币自然升值,中国出口商品价格自然上升,美国对华贸易赤字自然下降。[②]因此,尽管从理论上讲原因与影响,中美经贸关系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美国公众认为普通民众是中美贸易的受害者,“美国人中的大多数认为贸易收益没有在我们两个国家之间公平分配。”[③]在美国,持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影响美国制造企业及工人就业”的言论也越来越高。不少美国人认为促使人民币升值是舒缓这一问题的“良方”。因为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第三,转移债务、转嫁风险
中国拥有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又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美国财政部3月15日公布,1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8890亿美元,日本为7654亿美元),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美元贬值,也意味着相应减轻了美国对中国的负债。这才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真实意图。同时美国对中国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也万分忧虑,一方面,美国人担心中国突然减持美国债会对美经济造成重大打击;另一方面原因与影响,又担心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加会使美对中国金融依赖加深免费论文下载。因此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转移债务、转嫁风险。
第四,中国崛起触动美国危机感
美国表面上宣称,美中关系并不是零和博弈,中国繁荣对美国也有利。但在实际外交策略中,美国总显露出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迹象。首先,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让不少美国人顿感压力。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崛起之势更加明显;人民币正朝着实现自由兑换并成为重要国际货币迈进。如此一来中国对美元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受到威胁。美国允许中国发展,但是绝不允许发展成为它强劲的对手原因与影响,更不允许中国崛起到美国之上。中国的发展和增长必须纳入美元本位体制,要受美国掌控,紧咬人民币汇率,逼迫人民币升值,打压人民币,维护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是美国的必然选择,也是美国的真实政治意图。
三、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美贸易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分析
2005年7月中国汇率改革以来,分析五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情况(见表1),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币值对美元已经大幅升值23.5%。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汇率改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11:1;
2005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07:1;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0关口为7.9982:1;
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6.5%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30:1;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0关口为6.9920:1;
2009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上在6.81-6.85元区间;
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宣布重启汇改后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8275。9月21日原因与影响,人民币对美元一度升值至6.6997元,破6.7元免费论文下载。
表1历年人民币汇率统计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1-7
汇率变化
8.07
7.9
7.3
6.99
受此影响,标普500指数收跌68.24点或2.52%,创2月8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报2643.69点,创2月9日以来收盘新低。道指收跌724.42点或2.93%,报23957.89点,创2月8日以来收盘新低。纳指收跌178.61点或2.43%,也创2月8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报7166.68点。
1、黄金:中美贸易战开打美股大跌,市场避险情绪骤升,期金创逾两周收盘新高
2、农业种植:中国加收美猪肉等产品关税,行业继续淘汰产能,猪价有望企稳反弹
3、食品:中国将对葡萄酒等加征15%的关税,行业进口五年翻-番渗透率已超白酒A股葡萄酒标的张裕、莫高股份。
强催化的涨价两则:
4、有色·钴:料上涨再度大幅推升国际钴价,下游新能源车高景气稳固涨价基础持续涨价,业绩确定性强。基本面龙头华友钴业、次新属性寒锐钴业。
关键词:边际保护;加权福利;贸易摩擦
中图分类号:F752.0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国内方面,基本将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归咎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石磊、寇宗来认为,中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不对称,从而贸易摩擦不断[6];陈泰锋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产业结构不协调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7];胡静寅指出经济民族主义是中美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8]。政治方面,李丽认为,美国贸易政策的特点和贸易政策制定的游戏规则引起了贸易摩擦[9];查贵勇、高凡也研究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性原因[10]。
二、中美贸易及摩擦现状
我们首先来看看中美之间的贸易状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中美之间统计数据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一致的趋势是中美之间贸易量在快速增长,且中国贸易顺差越来越大,这也是中美之间贸易摩擦频繁不断的一个原因。
再看看美中之间主要的贸易商品,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以服装、鞋帽、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在美国这样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国家是处于即将被淘汰的夕阳产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快地淘汰这些产业是有利于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但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夕阳产品对美国出口,受到了越来越强的贸易摩擦阻碍,从贸易理论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来说,保护是不应该发生的,然而事实却是中美贸易摩擦匪夷所思的喋喋不休。
表2是近年来美国向WTO提出的贸易争端申诉情况,表3是我国入世以来美国对我国发起特保措施的案例情况。另据WTO网站的贸易争端统计资料显示,从WTO成立以来至2007年4月底,美国作为申诉国共提出了88项争端案件,而作为应诉国共被提出97项案件;其中,中国向WTO提出的美国贸易争端案件1项(DS252),美国则提出关于中国的贸易争端案5件。这些中美贸易争端案件中,美国基本都是针对我国对其出口较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出的,这无不显示了其贸易保护的动机。
表52007年1―4月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情况
以上的一些具体数据,给我们展示了中美之间贸易及摩擦的具体情形,与此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南北国家典型的不同产业层次间互补性贸易问什么还会遇到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如果说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措施,那是因为他们要实现本国产业结构提升或者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但发达国家完全是没有必要来保护本国的夕阳产业的。为了解释该现象,以下将提出笔者的猜想和证明。
三、边际保护、加权福利与摩擦的形成
实际上,现有对于中美贸易摩擦原因的文献似乎都没有很好地解释美国保护落后夕阳产业的原因。笔者认为,美国之所以对我国出口挑起贸易摩擦和争端,其原因肯定是该项措施能够增加美国的福利,至少是能够增加美国政府的福利,从这个程度上来说,政治性原因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而考虑到夕阳产业在美国应该是一个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很难让人想象他们会具有如此大的政治游说力量。既然如此,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美国政府制定保护落后产业的政策措施,笔者以为这是加权福利和不同群体收入边际效用差异化力量在起作用。
加权福利的概念也是起源于福利经济分析,它的起初构想应归功于Harberger,是指在经济政策中,特别是在成本收益分析中,明确地将分配问题考虑在内,应用分配加权,从而使一元钱对富人的价值少于对穷人的价值[11]。加权福利的思想后来又被运用到国际贸易政策分析中,成为加权的社会福利贸易政策。该观点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对政策的成本收益进行计量,但由于每一元的得益或损失对不同的社会集团不一样,所以在计量中不同集团的权数就不同,有的较大有的较小。结果,对自由贸易的干预就导致收入再分配向政府偏爱的集团倾斜。在现实世界中,不同国家政府政策的偏向是不一样的,有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富裕的发达国家,政策往往偏向低工资工人;有的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资源丰富的国家,政策常常有利于城市工人而不利于农村[12]。
至此,笔者的思路就已经非常的清晰,由于夕阳产业工人处于低收入层次,对于他们的保护能够增加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所以政府的边际保护想法促使他们在进行政策成本收益分析时,给予夕阳产业利益更大的权数,这样加权福利结果得到的政策就是挑起贸易摩擦和争端,抑制他国的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笔者用图1来描述该贸易摩擦形成的过程。
四、模型分析
笔者的模型借鉴Brander和Spencer[13]以及Bagwell和Staiger[14]的方法,不同的是,由于分析的需要,笔者将舍弃三国模型,而建立两个国家,一种商品的局部均衡模型,同时假设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并在模型中引入边际保护参数。笔者假设两个国家为本国H和外国F,两国各有一个代表性厂商h和f,它们生产一种同质产品,两个代表性厂商是一种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其中厂商h在生产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且它向F国出口,两个厂商在F国市场上竞争。由于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结构环境,两个代表厂商均不能控制该同质产品的世界价格。笔者以上所作的假设基本是根据我国向美国出口贸易的情形来确定的,这样推导的结果将具有很高的可信性。
一般地,笔者设定厂商h的供给和利润函数为Q(Ph)和∏(Ph),这里Ph表示H国出口到F国的产品价格,同时也表示该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同理,设定厂商f的供给和利润函数为Q(Pf)和∏(Pf),这里Pf表示F国国内该商品的价格。笔者再假设F国对于该产品的需求函数是D(Pf),这里的Pf是F国国内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函数的基本定律,有D′(Pf)0和Q′(Ph)>0。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构下,应该有Ph=Pf,但笔者假设,F国出于保护本国边际产业,会采取一定的贸易措施,制定贸易壁垒τ,假定这是一个大国模型,则该贸易壁垒使H国出口价格下降,而使F国国内价格上升,也就是Pf=Ph+τ,这里τ≥0,如果τ=0,则表明F国没有设立贸易壁垒,也就是没有贸易摩擦。这样,在局部均衡框架下,令厂商h的产品全部是用来出口的,所以有以下的市场出清条件:
为了使分析更加易于理解和方便,笔者遵照Bagwell和Staiger模型的方法,引入一个具体化的函数例子,这样可以使笔者以下的均衡分析有一个具体的解析形式。该具体化的函数是从一般均衡结果推导出来的,假设厂商的生产函数是Q=(L)1/2,这里L是劳动,再假设劳动供给具有无限弹性且劳动工资为单位量1,这样厂商的最大化行为由以下规划确定:
再假设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C-C2/2)+N,这里C和N分别表示贸易商品的消费量和基准商品基准商品是指价格定为1,并作为一个基准的商品,其它商品价格以其为标准来确定的商品。这里的基准商品是指一国内非贸易商品,并将其价格设为1。(NumeraireGood)的消费量,这样,代表性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形式为:
上式(5)中,笔者没有把两个企业f和h的比较优势状况区分开来,这样的假设下似乎两个企业是对称的,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笔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F国国内贸易政策制定,而不用将分析集中于两个企业的收益多少,故而为了分析方便,假设了对称的企业,这不会影响分析结论。再由市场出清条件(1),可以进一步计算出:
要让贸易能够开展,必须满足P*f>P*h>0,所以0≤τ<2/3。笔者再来分析政府对于福利的计算方法,假设F国政府在计算本国福利时,认为本国边际产业工人收入的边际效用高于其它产业,所以出于边际保护的目的,他们会采用加权福利计算法。受到Baldwin[15]以及Grossman和Helpman[16]以及Bagwell和Staiger政治经济变量引入法的启示,笔者引入加权福利变量β,这样两个国家政府的福利函数分别为:
以上笔者已经计算出了均衡状态下F国将选择的贸易壁垒强度,由上式,很显然,当β=-2时,F国将选择自由贸易,不再设立贸易壁垒,这个结果似乎有悖常理,其可能的解释是政府比较厌恶该类产业的存在,或者说该产业是一种污染环境等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业,抑或这种产业已经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时候政府会给予其-2的权数,政策选择就是引入完全竞争,让其走向破产。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当β=1时,也就是政府没有边际保护的动机时,τ*=6/21,说明政府天然就具有保护国内产业的激励,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笔者的模型设计不够准确。但无论如何,显然根据(9)式有以下的结果:
这意味着,τ*随着β的增加而增加,随着β的降低而降低,即如果政府的边际保护动机越强,则实际的贸易壁垒强度越大,也就是贸易摩擦越剧烈。至此也就说明了,边际保护的动机引致加权的福利计算方法,又导致了贸易摩擦,或者是引致了贸易摩擦的加剧。(10)式中,笔者得出β
β>220>0>0或
1
实际上,笔者可以把(9)式中的结果变换为τ*=4822-β-2,这样可以很容易地画出β和τ*之间的函数图形,通过图形能够更清楚地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同时,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可以得出结论一。
结论一:一国政府具有天然保护本国产业的动机,只要该产业不是具有负外部效应或对于长期经济增长不利,政府就会采取保护措施;同时,边际保护和加权福利增强了政府的保护动机,边际保护程度越高,则实际制定的贸易壁垒越高,贸易摩擦也就愈剧烈;这就证明了,由于边际保护的目的,即使是对于一国的夕阳产业,保护和贸易摩擦也会发生。
第二,我们再分析效率均衡的结果。
效率均衡就是从整个世界福利最大化角度来看的最优均衡状态。显然,世界的总福利应该是F国的福利和H国的福利之和,这里的福利计算是没有权数的。所以,效率均衡是由以下规划确定的:
上的结果说明,在全世界福利最大化均衡状态下,应该让τ*=0,也即F国没有设定贸易壁垒,是一种自由贸易的状态。这也再次证明了自由贸易是有利于全世界总福利的提高的,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全世界的共同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由于贸易给不同国家带来不对称的收益,再加上边际保护等原因,真正的自由贸易是不大可能实现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是现实世界的常态。由这一部分的分析,笔者能够得到结论二。
结论二:在实现全世界福利最大化的效率均衡状态下,可以推出τ*=0,即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均衡,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必然损失世界的总效用;但贸易政策是一国单边的决策过程,单边福利最大化的结果决定了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以上模型分析的结果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边际保护和福利的加权计算法引起贸易摩擦以及加剧贸易摩擦程度的过程。至此,我们不难理解,虽然中美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且中国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美国属于即将被淘汰的夕阳和边际产业,但美国政府为了保护该产业从业人员(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和收入,从而产生了边际保护的想法,制定较高的贸易壁垒,从而产生贸易摩擦滋生和激化。
五、总结及启示
综上分析,笔者给出了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原因的一个解释,那就是边际保护动机导致了美国政府的加权福利计算,又引起了对于边际产业的过度保护,从而产生贸易摩擦滋生和激化。正是这样的原因,美国政府会令人费解地保护对于本国经济长期增长并不利的夕阳产业,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起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当然,笔者并不排除由于贸易过度失衡导致美国政府不满,但同时按照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无论两国之间的贸易如何失衡,只要市场是充分发挥作用的,贸易对于两国经济都是有益的,这再次说明,也许边际保护才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笔者提出的边际保护思想和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分析有着交叉的一致思路,那就是贸易摩擦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了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产生了偏向。不同的是,政治经济分析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游说活动影响了政府,笔者的边际保护思想则具有更好的微观基础,那就是从收入边际效用差异出发,认为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边际效用高的原因影响了政府的决策,给出边际产业更大的福利计算权数,而最终制订更高的保护贸易政策,贸易摩擦也就接踵而至。
找到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对于我们制定应对策略就会有很好的启示。
第一,贸易摩擦是美国政府的边际保护行为,该行为不可能因为简单的外在影响而消逝,所以我们应该能够预测到,中美贸易摩擦会长期的持续下去,只要我国对美出口保持较高的价值,摩擦不可避免,所以我国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必须做好长期贸易战。
第二,解决贸易摩擦必须进一步加强和美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只有当美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我国,也就是相互依赖程度基本对称时,美国自然就会考虑到贸易摩擦的后果而毫不吝惜地舍弃边际保护的目的。
第三,我国经济贸易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提高质量和提升结构是下一步的主要任务,从此意义上来说,贸易摩擦也许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和推动作用,让我们不得不腾出一定的空间和精力来发展较高层次的产品生产,这也才是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所在。
第四,任何贸易摩擦不可能仅是一个原因和因素所引起和导致的,所以笔者的分析仅是给出一个方面的合理而有力的解释,不可能囊括所有,也不可能解释一切中美贸易摩擦,所以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Sturm,DanielM.ProductStandards,TradeDisputes,andProtection[J].CanadianEconomicsAssociation,2006,39(2):564-581.
[2]Yoshimatsu,Hidetaka.SocialDemand,StateCapabilityandGlobalization:Japan-ChinaTradeFrictionOverSafeguards[J].ThePacificReview,2002,15(3):381-408.
[3]Bown,ChadP.TradeDisputeandtheImplementationofProtectionUndertheGATT:AnEmpiricalAssessment[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4,(62):263-294.
[4]Irwin,DouglasA.andPavcnik,Nina.AirbusversusBoeingRevisited:InternationalCompetitionintheAircraftMarket[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4,(64):223-245.
[5]Baron,DavidP.IntegratedStrategyandInternationalTradeDispute:TheKodark-FujifilmCase[J].JournalofEconomics&ManagementStrategy,1997,6(2):291-346.
[6]石磊,寇宗来.美国的贸易逆差及中美贸易摩擦成因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3-27.
[7]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根源的反思[J].国际经济合作,2005,(9):40-43.
[8]胡静寅.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经济民族主义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4):12-16.
[9]李丽.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37-41.
[10]查贵勇,高凡.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兼析中美贸易摩擦政治性原因[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7):12-18.
[11]Harberger,A.C.OntheUseofDistributionalWeightsinSocialCost-BenefitAnalysi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8,(86):87-120.
[12]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3]Brander,J.andSpencer,B.ExportSubsidiesandMarketShareRivalry[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5,(18):83-100.
[14]Bagwell,KyleandStaiger,RobertW.StrategicTrade,CompetitiveIndustriesandAgriculturalTradeDisputes[J].EconomicsandPolitics,2001,13(2):113-128.
[15]Baldwin,R.PoliticallyRealisticObjectiveFunctionsandTradePolicy[J].EconomicLetters,1987,(24):287-290.
[16]Grossman,G.M.andHelpman,E.ProtectionforSal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4,(84):833-850.
[17]王丽娜.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变化、原因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3-66.
[18]Lun,ThomasandNanto,DickK.ChinasTradewiththeUnitesStatesandtheWorld[J].CRSReportforCongress,OrderCoderRL31403,2007/1/4.
近期,来自外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升高,但我们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将导致中国面临重重风险,在这个问题上很起劲的美国也将“得不偿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应该在市场供求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并逐步扩大波动幅度,增强汇率弹性。
当前人民币升值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四重风险
第一,快速、大幅升值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在成功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调结构”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还应当清楚的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一定的水分,部分顺差是披着各种合法外衣流入中国的“热钱”。因此,中国的出口优势并没有数据显示的那样强大,对出口行业的承受能力应有清醒的认识。
因此,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流入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旦形成“升值资本流入再升值资本进一步流入”的恶性循环,经济过热将难以避免。
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经济过热往往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流动性相对比较容易控制,外部资本的流入则防不胜防,给宏观调控增大压力与难度。经验表明,我国经济过热在很大程度上与“热钱”的推波助澜有关。2007年净新增外汇占款(剔除对冲掉的部分)2.6万亿,占当年新增M2的比重近45%,当时正是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物价涨幅扩大、经济有明显过热迹象的时期。
当前,外部流动性在危机后又明显增加,对其未来加大流入的可能性不能掉以轻心。海外资本的源源不断的流入,必将进一步推高境内资产价格,孕育新的资产泡沫,从而给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更大压力。
第三,被迫升值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未来升值压力。其实,在美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储蓄率有所上升,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较为明确、进口需求强劲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的真实贸易顺差将趋于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自然会随之缓解。
但如前所述,中美贸易顺差应有部分是热钱在借道进入中国。如果人民币在压力下被迫升值,在升值反而加速资本流入的情况下,数据显示的贸易顺差很可能因为热钱“水分”的增多而没有呈现下降趋势,还可能进一步上升,从而给部分美国政客以强迫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理由。
在升值趋势明朗的情况下,伴随着资本金融账户顺差的扩大,甚至有可能形成升值-国际收支顺差上升-再升值-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上升的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升值压力得不到缓解,还会因为资本流入过多带来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的局面,货币政策会面临新的尴尬的两难困境。
第四,以升值来抑制通胀并不可取。今年2月份CPI和PPI分别同比增长2.7%和5.4%,涨幅分别较上月扩大1.2和1.1个百分点。物价超预期上涨,进一步加大了通胀预期。
以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胀的观点似有重现,但我们坚持认为,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以人民币加速升值来治理通胀都是不可取的。从政策功能属性来说,作为一种相对价格变量,汇率水平变化可以对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进行调节,以达到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治理通胀从来就不是汇率政策的主要功能。汇率并不是影响价格的唯一变量,行业组织、市场结构、差异产品等因素均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变量。尤其是对于石油、铁矿石等价格波动较大的资源类产品来说,升值的抑制作用不大。更由于传递不完全性的存在,最终消费品价格也难以发生明显变化。
我们以1995年3月至2007年3月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对抑制国内通胀的效果甚微。具体来说,人民币升值10%,进口价格指数大约下降不到0.3%,而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仅为0.1%,这表明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很不明显。同样,人民币升值对于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对消费价格指数的抑制作用,这说明货币升值在通过进口价格指数向消费价格指数传递的过程中,其传递性是递减的,正是这种衰减性影响了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
事实上,在2006-2008年人民币升值期间,我国CPI每年都出现了一轮上涨,且2008年是上涨幅度最大的,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实证研究同时还表明,如果希望通过升值来有效影响国内物价水平,那么短期内人民币需要有相当大的升值幅度。但这毫无疑问是以出口、产出大幅下降甚至是以就业形势严重恶化为代价。
美国强迫人民币升值将“得不偿失”
目前美国失业率较高,美国想通过多出口,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扩大就业。但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并不能有效改善中美贸易失衡,指望靠人民币升值来挽救美国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想法不仅不可能有明显收效,反而不利于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
第二,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有效改善美国贸易收支状况。以货币贬值来改善贸易收支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但这些条件在中美两国很可能都不具备。从2005年人民币汇改到2008年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20%,但同期中美两国的贸易失衡却未见明显好转。显然,经常项目顺差并非仅仅是汇率问题那么简单。
而且,近年来国际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认为,汇率变动能否影响到产品的最终价格、进而影响消费,还要视具体的定价方式。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以低端消费品为主,竞争较为激烈,中国企业定价能力不强,因而多以当地定价法为主,即在美国本土以美元表示的出口品价格不易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变动改变的仅是中国出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当地的美元价格变化不大,因而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所受影响较小。根据有关估计,人民币升值1%,仅能够带动美国从中国进口品价格上升0.3%,对减少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不会有太大作用。
此外,美国对中国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设置了多重贸易壁垒,限制美国高技术产品向中国的出口,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两国贸易失衡的局面。
可见,中美之间存在的小于实际数据的失衡主要是由中美的经济结构以及美国单方面限制高新技术出口所致,以人民币升值来减少美国贸易逆差、扩大就业机会的观点显而易见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即使人民币升值,美国已经失去的那些制造业的就业机会也不可能再回到美国。事实上,远在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前,美国已经开始大量失去制造业的就业机会,这实际上是由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成本和比较优势决定的。即便因为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产品退出美国市场,越南和印度等低成本国家的产品也会很快取代中国的出口地位,美国的公司不可能与这些低成本国家竞争。因此,中国的退出不会给美国带来新的工作机会和就业的显著增加。
第四,美国从人民币升值中的所“得”将十分有限,所“失”却不小。毋庸置疑,得益于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美国民众是中美贸易的受益者,中美贸易有利于美国国民福利的提高。不可忽略的是,低价位的中国商品降低了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上的支出,美国民众因此可以消费更多的高档商品和服务,从而有助于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
通过人民币升值或强行进行贸易制裁来限制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受损害的不仅是中国,更是享受中国廉价商品的美国消费者,从而对美国居民消费的恢复和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人民币若一次性大幅升值,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成本必将提高,盈利受到侵蚀,同样对美国经济不利。
很显然,人民币若大幅升值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火车头”均不利--中国经济减速,美国经济“熄火”,从而严重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美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也为其他经济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增长机会。
综上所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是以保持基本稳定为好,年内升值幅度控制在3%为宜,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可以逐步小幅升值。
作为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我国正面临着国际经济与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虽然在后WTO时代,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但是,贸易摩擦是我国和平崛起道路上的伴生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沉着应对,以科学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贸权益,弱化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并更多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简析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状况
(一)从全球贸易摩擦角度分析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各国都致力于保护本国经济的情况下,中国遭受贸易摩擦的情况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根据世贸组织秘书处最新的统计,2009年截至11月30日,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10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有116.8亿美元,涉案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贸易救济调查有17起。这是中国从2002年以来,首次遭受贸易救济调查超过100起,而且在8月涉案金额就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从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都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已连续3年(2007-2009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对中国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数量也是出现增长的状态。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将成为全球国际贸易摩擦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国家。
因为中国一直是遭到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国家,同时反倾销调查也是我国遭受贸易摩擦最主要的方式,所以就以反倾销为例来分析我国贸易摩擦的历史发展状况。
2008年,国外对我国启动了73起反倾销调查,2009年1月到9月,反倾销调查已多达64起,见图1。
总体发展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对我国反倾销的立案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加世界贸易分工,将面临更多的贸易冲突和矛盾,可以说,中国进人了一个“国际经济贸易摩擦的时代”。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将过多的笔墨放在强调中国贸易摩擦的严峻形势上,而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去理解和运用这种历史的必然性;如何看到贸易摩擦所带来的积极的一面;如何推动中国外贸的加速改革,同时融入中国的特色来制定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笔者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理解贸易摩擦的周期性上,以解释中国贸易摩擦现状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二、中国贸易摩擦现状的理论依据与例证分析
(一)理论依据
1.比较优势理论
2.国家生命周期论
3.霸权周期论
这一理论有助于充分理解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原因所在。任何霸权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向霸权的衰退和瓦解,但是古往今来,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主动放弃它在霸权体系中所占据的优势和特权。卡赞斯坦(Katzenstein)的研究表明,在国际政治经济霸权的周期变化中,往往会带来频繁的经济摩擦。之所以中美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美国作为霸权国家期间构筑起自由贸易体制并竭力维持,导致贸易争端不断。但要说明的是,运用该理论并不是说中国追寻世界的霸权,而是中国的发展不断冲击着美国霸权的地位,频繁的中美贸易摩擦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产物。
4.从国家福利看
众多学者从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得出了一个普遍认同的基本观点:较发达国家与较落后国家进行贸易,较落后国家的实力增强将有助于本国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其增强集中到某一方面,或到达一定水平后,其继续的发展会减少较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较发达国家为了保持本国的福利水平会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由此贸易摩擦将会增加。随着中国不断地改革开放,不断地学习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等种种因素综合起来,不难看出,中国与他国频繁的贸易是肯定会有摩擦的。
5.国际摩擦“倒U”曲线
中国人民大学周立教授提出了国际摩擦“倒U"曲线的概念困。即崛起之前,国际交往较少,利益冲突不多。崛起时期,由于要打破以往的国家政治经济格局,国际摩擦大幅度上升。待崛起成为既成事实,被世界广泛认可后,摩擦就会减少,见图2。
由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崛起的时期,国际摩擦包括经济摩擦和政治摩擦以及文化上的冲击都应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或波峰阶段。
综上所述,说明面临严峻的贸易摩擦,并不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独有的特点,而是每个国家由落后到先进、由发展向发达国家转换过程中都会经历的困难阶段。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冷静、客观、积极地去接受这一历史发展的结果,借鉴他国发展经验,为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议和对策。
(二)借鉴美国、日本、欧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历程诊释理论的现实意义
1.各国经济发展特点及比较
(1>中国与美国。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发展的速度是由慢逐步加快,在图3中形成一个波谷到波峰的形状,由2003年开始增速呈上升趋势。美国的数据不完整,在图3中没有完全表现其趋势,不过可以确定一点是美国的GDP增长速度至今是比较平稳地维持在2%~4%之间。
(2)日本。由图3中看出,日本的经济增长非常缓慢,甚至长期出现负增长。显而易见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出现了衰退现象。
究其原因有多重因素:(1)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带领着发达国家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向自由主义体制方向转变。这一轮改革促进了欧美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投资环境优化等;(2)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内容的所谓“新经济”的成型,使得美国这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重新获得了国际市场当中的竞争力,而同时日本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所获得的竞争优势被逐渐抵消;(3)欧美制造业向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转移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进行的以“新自由主义”为方向的体制改革,则从降低政府规制等方面提升了包括传统制造业部门在内.的各种企业的活力,在传统制造业内部逐步抵消了日本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曾经具有的竞争优势;
2.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与贸易摩擦状况的关系研究
为了研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状况,此处采用了贸易争端(Disputes)作为贸易摩擦的代表,原因是数据容易从WTO官方网站上获得,并且统计标准统一准确。数据采用的是从1995---2009年9月截止的发生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数量,其中分为原告国(Compliant)和被告国(Re-spondent)。
研究目的:
首先,以美国作为原告国,与其他三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争端发展趋势见图4。
第二,以欧盟作为原告国,与其他三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发展趋势见图5。
如同美国作为原告国的分析一样,当欧盟作为原告国时,将这一时期也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从1995--1999年为第一阶段,存在着日本与欧盟的贸易争端;从1999—2005年,只有美国与欧盟之间的争端;从2005--2009年,中国与欧盟国家也开始出现了贸易争端。其阶段划分也与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具体如同美国作为原告国,在这就不赘述。
但要提出一个特别之点,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争端摩擦的频繁性应该作为一个背景来考虑,而不是作为一个分析要素纳人研究的因素中。从图5看,在这一阶段,虽然有日本和中国与欧盟的贸易争端的出现,但是美国与欧盟的贸易争端肯定是具有颠覆性和决定性的,也是最为频繁的。所以着重从图5中得出贸易摩擦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各国经济发展是具有一致性的结果。
第三,以日本和中国作为原告国,与其他三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争端发展趋势见图6和图7。
三、政策建议
本文从现状到理论再用数据说明现状,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的兴起必然伴随着摩擦的增加,特别是经济贸易层面的摩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摩擦是不可能消除的,由于摩擦曲线组的存在可能性,即使中美贸易摩擦的减少或是消失,必定将会有新的贸易摩擦国的出现,进人下一个摩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