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买根针都要去群众小百货商店排队
“群众小百货商店?在哪里?没听说过嘛。”联系采访选题的时候,总会听到这样的答复,的确,对于90后甚至一些85后来说,群众小百货可能是个陌生的名词。
在上个世纪70和80年代,常州南大街上的群众小百货商店,比今天的一众网红店的势头大多了。顾客自发排着长队买东西是店门口的常态,这是跟有些雇人排队的网红店最大的不同。
本世纪初,随着南大街的改造,群众小百货商店正式消失在了大众的视线,当年的员工们,也多是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人。
当年,在群众小百货,凡是能拆开卖的,都拆开了
1982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冯越明报考了营业员,很快就被录取了,从此开始了她在群众小百货商店4年的工作生涯。
冯越明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的白猫牌洗洁精第一次进到门店里,3.4元一桶的价格让很多顾客想买又下不了手,毕竟,当时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十桶洗洁精。店里再一次拿出卖洗发水、雪花膏时用过的老招数:把大桶装拆开来,零拷。
当时的群众小百货有三个柜台:小百货、小五金、化妆品,化妆品柜台最贵的面霜,是上海家化的珍珠银耳霜,2.54元一瓶,普通一些的面霜、洗发膏、头油,主要有雅霜、百雀羚、牡丹、海鸥等牌子,都是零拷,全都可以从大桶里挖出来零卖。
膏状质地的化妆品,怎么称量呢?冯越明说,有办法。像雪花膏,是用一片大概两个手指宽的竹片把雪花膏挖出来,然后用天平称量。
当然,在结婚这样的人生重要日子,2.54元一瓶的珍珠银耳霜是标配也是必备,冯越明说,那时候新人置办结婚用品,要买一个镜箱,同时在店里把梳子、镜子、珍珠银耳霜等梳妆用的东西全都配齐,放进镜箱里。“珍珠银耳霜是红色盖子,买一瓶,既讨个喜气,也有了面子。”
当年,在群众小百货,1分钱可以买到两根针
针线、钮扣、鞋带、钉子,所谓小百货,就是平常人家过日子必须会用到的种种小玩意。这些小百货,在大型百货商店里也有卖,但是品种不全,或者有的店根本不屑于卖。
1980年进入群众小百货上班的顾玲说,当时大家的工资都只有三五十元,物价低,钱很值钱,店里最便宜的商品是缝衣针,1分钱可以买到两根针,贵的商品也只有三五元,没有超过10元钱的商品。要结婚的新人来置办婚礼用品中零零碎碎的小件,三四十元就能买全了。
由于一次可以买齐很多小东西,市区、乡下的顾客都涌到这里来,除了七八月份稍微清淡点,其他月份都是旺季,冯越明说,店门前几乎每天都要排队,在店里做营业员很辛苦,但又是自豪的。
据冯越明和顾玲回忆,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群众小百货商店都是没有空调的,只有一台大电扇,由于店门朝西,夏天太阳西照热得不行,冬天不管多冷店门都必须大开着迎客,连个门帘都没有。有一次,冯越明上班时在左手上戴了一只手套,被领导看到了让她立刻摘下来。
店里当时几乎是清一色的女员工,售货、进货、值班全都是娘子军团在干。百货店当时的进货渠道是吊桥路上的一家物资批发站,距离店里虽然不算远,但踩着三轮车搬一车货回来还是有点吃力的。员工们每天晚上还要轮流值班,两人一组睡在店里,每天早上7点半开门营业,值班的人最迟6点半就要起来,打扫卫生、到双桂坊泡开水。
当年的群众小百货,虽然已经消失
繁华了近百年的南大街,依然热闹
1600多种小商品,单价一分钱以下的商品有80种,一分至一角钱的商品有270种,商品花色、规格齐全。“别处没有的,这里都找得到。”就是这样一家专门卖低价日用品的商店,还捧回了省级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秒杀现今一众网红店的南大街群众小百货商店,到底在哪里呢?
冯越明说,当年,群众小百货是百货公司下属企业之一,那时的南大街,一条街上全都是百货公司下属单位,位于南大街上马元巷附近的群众小百货,对面有银丝面馆,商店里的员工们经常到对面去吃午饭。1985年,群众小百货重建过一次,从原来的一层店面扩大到了两层。
从季全保等本地民俗学家们编撰的《毓秀钟楼地名考》中得知,南大街作为常州最早的商业街,大约建成于100年前,这里渐渐成为众多商家开设零售店铺的理想之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聚集了瑞和泰、常州药店、永安百货、光明文化用品、蓝天服饰、义大绸布店、鸿泰布行、和平电影院、少儿书店等多家综合百货店和专门用品店。
本世纪初,经过大规模改造后的南大街,成了市中心著名的商业步行街,东西宽120米、南北长600米的区域内,大型百货商场、专门零售店、本地特色餐饮店、超市、电影院、美容美发店等都集聚于此,再加上后来莱蒙都会商业街的建成投运,更是奠定了南大街、莱蒙一带作为市中心商业繁华区的地位,也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连她88岁的老母亲,都会淘宝了
从1980年进店,到2000年左右离开,顾玲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群众小百货商店。
本世纪初,下岗的顾玲回了家。如今,她的主要任务是在家里照顾即将90岁的父母亲,陪他们说话、给他们洗衣服、料理一日三餐,日子平淡得像已经断航的老运河水一样,连个浪花都不会再飞溅出来。
自从有了“万能的淘宝”,顾玲一家人也被“网”了进去,最先学会的是年轻一代,顾玲的儿子又教会了她,还教了顾玲88岁的老母亲。“我妈妈最喜欢用平板电脑淘宝,看到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就把链接发给我儿子让他帮忙买。”
现在,顾玲自己也淘宝,但都是买一些小东西,她在网上买过一次衣服,但是收到后一看面料,跟照片上的差距太大了,交涉后卖家不肯退也不肯换,只肯便宜点让她收了货。“那时候人家来群众小百货,图的就是质量放心、价格安心。自己上网买东西以后发现,跟我以前做营业员的时候很不一样。”
网购大潮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实体店的生意再也回不到从前的辉煌,排队交款、取货注定已成为几代人心中久远的回忆。
一直在商业领域做到退休的冯越明,也成了离不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一分子,凡是不想到店里去买的她都网购;电视里推荐的外地美食,她到淘宝上一搜下个单;天气热的时候不想做饭,就到美团或饿了么上点一份外卖。“上网主要靠自学、到附近的银行跟年轻人学,实在不行就到卖手机给我的专卖店去让他们教我。”
唯一不变的,是冯越明对上海家化的真爱,当年结婚时她舍得砸下一年多工资买进口夏普彩电,但是脸上擦的,还是珍珠银耳霜。大商场是买不到珍珠银耳霜了,超市还能见到,再不行上淘宝,搞活动时比实体店划算。
2017年,常州电商交易额超过3000亿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计划经济的身影在市场上渐渐减少,市场经济日益繁华,体现在商业零售领域,一是买东西不再要各种票和券了,二是国营商店不再是顾客唯一的选择,群众小百货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比如,城南的九洲小商品市场、城中的路桥日用品市场、城东的金三角批发市场,在小商品市场里,顾客可以享受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的乐趣。
2008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正式撩开了网购的面纱,网购全年不打烊的经营模式,让无数网友从此踏上了天天剁手、月月吃土的不归路,小至缝衣针大至汽车别墅,无论是国产货还是洋品牌,万能的淘宝能满足你的所有购物欲望,常州的网友们还能经常享受到“江浙沪包邮”的优惠。
地处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长三角,常州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相当迅速,据常州市商务局统计,2017年,常州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000亿人民币,同时还涌现了一批知名天猫店、电商平台。今年,常州市新动力创业梦工场、融商智投跨境电商众创空间、龙道创客汇、WINGBASE——横林双创基地、意工厂众创空间等5家单位还获评首批“江苏省电子商务众创空间培育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