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经常用到的插座、充电宝、迷你音响……你能想象它们正在进行偷拍吗?有人利用这些精心伪装过的设备,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送到配套的手机App等客户端,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日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非法生产、销售窃照专用器材案公开宣判,被告人吴某权、陈某基、郑某生、陈某增犯非法销售窃照专用器材罪,被告人李某犯非法生产、销售窃照专用器材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至十一个月不等,各并处不等罚金,涉案财物予以全部没收。
日常用品暗藏玄机
民警发现,这款看似普通的白色多孔插座,插孔处却隐藏着一个直径不到2毫米的针孔式摄像头,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接上电源后,摄像头处没有红灯闪烁,丝毫不会引起被拍摄者的注意。可在手机客户端软件的界面中,却清楚地看到实时拍摄的图像。
鉴于该案事关公众利益,公安机关随即成立专案组进行立案调查。根据报案人提供的线索,公安机关通过货物流通渠道顺藤摸瓜,并在广东省深圳市、普宁市、中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等地公安机关协助下,将犯罪嫌疑人吴某权等5人抓捕归案,并在上述人员住处缴获了窃照器材成品、半成品、生产工具及配件6350余件。经鉴定,在现场缴获的插座、充电宝、音响等成品器材均为窃照专用器材。
线上线下违规兜售
这些日常用品,原本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工作生活需要,但在别有用心的吴某权等人手中,成为了非法牟利的犯罪工具。
据吴某权交代,2019年5月,他去深圳游玩时,遇到有人推销这些窃照设备,当得知卖出一个最少能赚七八十块钱时,他就以“试水”的心态买了一些,回去后便以高于购入价几十元甚至几百元的价格在网上售卖。
李某是这个圈内的“老人”,早前在深圳做行车记录仪网络销售生意,很早就知道了窃听窃照设备这个行业,因为行车记录仪生意不好,李某便开始转做偷拍设备。客户大部分是通过网上搜索“针孔摄像机”“伪装摄像机”等信息后找到售卖网站,网站经营人与李某取得联系后成为中间人,而后李某将设备发至网站,由网站对外销售。据李某供述,刚开始每个月收入也就3000元左右,随着回头客、中间人越来越多,每个月平均收入高达2万余元,有时一单就能赚上万元。
层层起底精准溯源
在李某、陈某增的指导下,吴某权、陈某基、郑某生等人相继成为中间人、下线,并逐步形成制作、批发、分销窃照器材犯罪产业链。2021年12月,该院将被告人吴某权、李某、陈某基、郑某生、陈某增等5人提起公诉。今年1月,受疫情防控影响,法院中止审理,直到今年6月才公开开庭审理该案。
庭审中,检察机关认为,被告人吴某权、陈某基、郑某生、陈某增涉嫌非法销售窃照专用器材罪,被告人李某涉嫌非法生产、销售窃照专用器材罪。被告人吴某权、李某、陈某基、郑某生、陈某增均具有坦白、认罪认罚情节,均退出违法所得,可以从轻处罚,并建议对各被告人适用缓刑。各被告人对检察机关指控的事实及罪行均无异议。
法院经审理,全部采纳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并作出上述判决。
延伸阅读
窃听、窃照器材肆意泛滥,极易滋生和诱发泄密窃密、非法调查、敲诈勒索、电信诈骗等一系列犯罪,不仅威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还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办案检察官提醒,经销商销售特定商品需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许可;对于市面上的窃听、窃照设备,消费者不要随意购买、使用,否则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在日常居家、旅游出行时,社会民众如发现有被窃听、窃照的情况,要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线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