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文无关。图源新京报网。
如今,直播带货风靡中国,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减少了出门,更是把直播带货推向了高潮。然而,爆发式发展的背后,必然有乱象与泡沫,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当下,在虚假宣传、低俗内容、数据造假等等问题之外,直播生态中又有了“新物种”。
如果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现在在直播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戏码:
某主播在推介某款产品时,为了降价,会与直播间的“厂家代表”争吵,场面热闹且夸张。随着双方“吵架升级”,观众产生兴趣,留存率提高,直播间内的流量上涨;与此同时,厂家代表“被迫让步”,价格下降、销量上升。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个时候的价格未必真的就是各平台最低。
▲知名团队拍摄的一段讽刺直播带货乱象的情景剧。
虽然这只是情景剧,但实际上,在各家直播平台上,这类试图对观众用激将法的直播表演确实还很多,大多以主播要求厂家降价,团队“内讧”、吵架为主。
近日,媒体揭秘“直播素材脚本产业链”,对为何出现以上闹剧给出了答案。
据媒体报道,在一些电商平台上,“直播脚本”随处可见,售价在几元到几百元间。一份售价只需7.9元的直播脚本,里面包含了1400套直播话术+教程,具体包含直播话术、卖货脚本、主播培训、带货教程、诱导下单、打赏套路等。
此外,还有更高级的一对一专业定制。客户只需提供产品信息、价格、出境人数、主持人,就可以定制一份针对性的全套流程,包含脚本、话术、互动,流程。收费也不贵,以直播时长计算,直播1小时收费200元。
直播带货的性质,决定了需要策划和脚本
看到这种现象,很多人感叹“直播卖货还要学表演”,其实这是直播的性质决定的。
直播的选品,往往是消费者购买的时候不怎么需要深思熟虑的产品与服务,比如一些食品、化妆品、日用品。这类单品价格低,弹性很大,说买就买了,因此就很适合直播。
但另一些产品,比如单品价格高的电脑、手机,哪怕是在直播间低价会省更多,一般也不容易引发冲动型购物。从实践来看,即便买了,事后退货也多。
另一方面,客观地说,出镜无易事,面对那么多观众,既要有实时互动,保持直播氛围,留住观众;又要让观众对产品产生兴趣,促进销量,多卖货;还要顾及主播形象。
这些多重目标要求之下,整场直播要事先有策划、有脚本,这都是必然的,甚至这种专业策划从选品时就开始了。这样做既是对甲方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是一种专业性、严谨性、职业性的体现。
▲图片来自直播视频截图。
直播策划的基础是不欺诈、不误导
但是,任何策划的基础都是真实,做到不欺诈、不误导是起码的要求。
但对于平时不怎么关心社会新闻,或者以前没见过这种表演的人而言,这种表演有极大的误导性,会对购买行为产生强烈的诱导作用。这就涉及欺诈。考虑到直播受众往往闲暇较多,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更容易被误导。
直播行业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会有不断的新用户涌入,如果这些用户第一次面对这种表演、上了当,甚至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可想而知对直播多多少少的会产生负面印象。所以,这种过度表演,虽然一时能凑效,起到刺激销量的作用,但长期来说,对直播行业肯定是负面影响。
直播是一个大生态,新物种的出现,本身是大型生态不断演化的结果。这类表演出现的原因,也是因为直播带货竞争趋于白热化阶段,已从最初的拼供应链、拼价格,变为拼内容创意。
但对主播而言,策划不断创新的基础,是真实的产品力,而不是这样套路似的表演——毕竟,这种生存竞争策略,第一次出现可能是喜剧,第二次却是闹剧,甚至是悲剧。这种套路多了,就无效了,本身也不可持续。
自然界有优胜劣汰,直播生态也该有选择。对于这种“新物种”,平台要尽到监督的责任,媒体也应更多进行报道,让消费者明白其中的套路。多管齐下,这种包含欺诈的套路自然也会逐渐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