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双十一”,直播电商的热潮暂时落下帷幕。与此同时,一些直播间出现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引发消费者不满。经历过多个购物节,消费者正变得更加理性,品质消费的需求更加强烈。
如何促进直播行业走向规范化发展,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舒心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直播电商形式内容不断创新
“网购节结束了,但我的购物车还没有清空。”北京市民李女士下班回家,就点开各大电商平台,辗转于多个直播间,希望买到满意的商品。
这样的场景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满足了多元提质的消费需求。
作为扎根一线多年的从业者,遥望科技副总裁邓昭豪捕捉着行业细微变化及发展趋势。在他看来,直播电商在形式和内容上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增加了溯源、IP联动等形式,给消费者带来新鲜体验;商品丰富度也在不断升级,汽车、知识付费、旅行线路等品类不断涌现。
“个性化”也是一大趋势。日前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发布的《直播电商行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2024年度)》显示,直播电商正在经历着“从交易到内容,从买卖到体验,从拼销量到塑品牌”的全方位转变,通过大数据分析,商家能够即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预测产品未来走势、销量,并且建立起详细的消费者画像,从而进行个性化生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精准需求。
在过去的4年里,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每年都会发布“新电商”主题报告。《中国新电商发展报告2024》指出,2023年,我国连续11年位居全球网络零售市场领先地位,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4.9万亿元,同比增速达35.2%。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薛虹也认为,直播电商为消费者提供了与销售方密切互动的机会,实现了与商家的真正沟通,而不再是面对“冰冷”的屏幕。
乱象频发拷问行业秩序规范
“每次网购都在心里暗自较劲,不仅要价格好,还要质量好。”李女士坦言。
从过去“有啥买啥”,到如今“啥好买啥”,人们的消费在升级。在此趋势下,大众消费日益进入品质消费新阶段。与此同时,直播电商的乱象却屡禁不止。
主播售卖香港某款月饼,实际上并非产自香港;售卖货品称是红薯粉条,但掺入大量木薯淀粉让粉条“变了味”;一罐500克干果邮寄到货后,除去罐体、干燥剂等,实际重量仅有140克……
事实上,消费者购买到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的商品,只是不愉快购物体验的第一步,后面的退货、换货等诉求,也常常因商家、主播、平台之间的推诿而面临重重困难。“其实,这些问题在传统电商中已经出现,但在直播间里更为严重。问题可能出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或是平台监管不力。”朱巍这样分析。
警惕“一老一小”入局网络陷阱
伴随银发经济的兴起和互联网原住民规模不断扩大,“一老一小”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一老一小”认知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色彩斑斓的数字世界里,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方式侵害“一老一小”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薛虹注意到,当前,老年人沉迷网络直播的情况不容小觑。他们往往因为孤独,而在直播间里获取“归属感”;且老年群体具备一定的消费潜力,很容易陷入保健品营销套路,或者遭遇假冒亲属诈骗。
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虚构、夸大商品或者服务的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诱导老年人等消费者购买明显不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
“我们还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关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温暖和寄托的话,在网络直播间受骗的概率也会相应减少。”薛虹说。
今年暑期,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在重点整治的六大问题中,电商平台便是重要一项。比如,向未成年人售卖软色情手办文具、动漫周边等商品;提供有偿代骂,制作恶搞同学、学校的图文视频等服务;以售卖动漫剧作、电子游戏等为名,引流未成年人至第三方平台,违规提供涉黄涉暴资源等。
对此,薛虹也提醒,遇到类似情况家长可以提供相应证据,证明账号实际操作人或控制人是未成年人,此时该交易就不能成立。同时,借鉴短视频平台和网络游戏中的“未成年人模式”,直播电商也可以考虑增加相应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近年来,悄然兴起的“啃小”乱象同样不可忽视。记者了解到,有些不法分子把目光盯上未成年人,采取各种诱惑手段让家长上钩,利用家长将儿童打造成“网红”的心理,通过频发不良商务合作,以实现流量变现。这类过度消费“网红儿童”的行为也广受诟病、值得警惕。
营造更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
“每次看到有直播间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的新闻,都觉得糟心。这既损害消费者利益,也让直播电商行业饱受诟病,会让人们误解为‘直播不靠谱’。急功近利、道德缺失,其实是行业发展的大敌。”主播周瑜感慨。
“做主播和做生意、开门店一样,真诚为先、诚信为本。”主播郑永平也深有同感,“主播要不断提升带货能力,走向专业化、职业化,把控好商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
然而,行业的转型不能仅靠商家和主播的自律来推动,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与平台的监管和引导。朱巍表示:“整治直播电商乱象,需要监管持续加码,需要平台强化责任,需要网民切身参与。这是一个多方参与的事情,而非止步于处罚。”
邓昭豪以所在团队运营模式为例表示,在主播人才选拔上,要建立严格准入制度,充分考察主播的价值观、综合素养;在商品质量把控上,要建立规模化的质检团队和严格科学的工作流程,制定5重质检标准,每个订单都要经过6重复核才能发货。
薛虹坦言,行业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完善方面,已经基本适应了当前电商行业的发展需要,现在更应该考虑监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
在这方面,《直播电商行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2024年度)》中给出了诸多建议。比如,在平台策略方面,要完善审核机制,建立自动化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违规行为;提升技术防护手段,采用先进数据加密技术,防止数据泄露,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建立健全内容管理制度,对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删除违规内容,设立有效用户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用户参与监督等。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产业生态不断进步,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平台治理水准也在不断‘水涨船高’。”朱巍认为,未来网络法治和技术发展,正在由之前的“技术到法治”转变为当前的“法治到技术”,技术应用落地要适应法律规范,共创优质行业生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记者李政葳孔繁鑫曾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