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发展的基础(精选5篇)

Shenya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Shenyang,110136,China

Abstract:DiscussedtheproblemofknowledgestructurewhichChine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facingproblemsatthepresentstage,combiningwiththeaerospaceandaerospacegeneraleducation.Bytheirownpersonalexperience,theauthorsummedupthecontent,meaningandpurposeoftheaerospaceandaerospacegeneraleducation.Basedontheanalysisofvariousproblemsrelatedtothe“Introductiontoaerospacetechnology”asaliberaltextbook,thisarticlegiventheteachingimprovementandreformproposalsaboutthetextbookofaerospaceandaerospace.

Keywords:quality-oriented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

1我国专业化教育模式的问题与通识教育

1.1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特定社会背景(生产力亟待恢复)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最优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可能就越糟糕。

1.2通识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识教育,国外称“General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6-8],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20世纪,通识教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今天,欧美大学仍在不断完善其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经历五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7-10]。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古代。《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认为“博览古今为通人”。所以,通识教育旨在培养“通才”,它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重视培养人的情志等。

2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将航空与航天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其教学目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增加大学生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航空与航天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向往飞翔的梦想由来已久,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万户飞天的勇敢实践,表明了古老的中国人渴望飞向蓝天的美好愿望。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绩,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3鼓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勇于攀登

学生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先驱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开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奋进,敢于开拓创新。

2.4启发学生规划未来人生

航空与航天知识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思维,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意义。飞过天的宇航员大多存在一个共识:“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仅仅是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记得有位美国宇航员说过,“昨天的梦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是明天的现实。”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很多人开始重新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人类怎样存在?

3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教材问题与改革

3.1教材方面的问题

航空航天技术在非专业大学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宇宙的奥秘神秘莫测,很多大学生对航空与航天课程比较感兴趣。作为通识课,目前我国没有一本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航空航天技术》等,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1)专业性很强

翻开《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科书,插图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设计图。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内容过深,尤其是文科学生,没有工程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2)内容单调乏味

细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定义和概念,枯燥乏味,对非专业学生而言,即便把这些内容熟记于心,又有何意义?另外,由于书本的空间有限,介绍性的内容往往类似于纲要。

(3)课后练习或思考题没有价值

思考题是运用大脑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题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第一章课后思考题为例,“试述直升机的发展史,试述火箭、导弹发展史”,很多学生认为是“百度题”,学生只要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这类题能算是思考题吗?

(4)条理性很强带来的问题

航空与航天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和领域,尽管有联系,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不能混为一谈。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飞行器设计为主线,航空器、航天器和导弹与火箭等内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发动机还是航空发动机,统统纳入同一章节,对于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稍显费力。再如,《飞行器构造》这章内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构造,也有航天器的构造,根据整体教学效果分析,这种航空航天结构的相互交叉会导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通识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3.2教材改革的建议

对于航空与航天课程,只有拓宽知识面,全面介绍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门课的内涵。为使学生具备开拓新领域的基础,课程内容应具有前瞻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前沿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领域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保持课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讨。作为面向非航空航天专业学生的通识课,该课程内容应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由风筝飞行延伸到飞机,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种导弹,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罗飞船,由恐龙灭绝延伸到宇宙探索,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识。国外有一本航天知识方面的书,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没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以笔者在神舟飞船、卫星及空间防御领域的工作体会以及在北京、南京几所大学讲授航空与航天知识的教学经验来看,对于航空与航天的通识教育,其知识与内容应该注重“启蒙”,致力于开展大众化的教育,太过学术化反而会让人失去兴趣。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画的形式展开。现在已经有的《漫画线性代数》《漫画统计学》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书,以漫画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学习到很多知识,两全其美。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科书可以参照这种形式。

[关键词]国际太空竞赛世界经济影响

国际太空竞赛始于美、苏两国。第一轮的国际太空竞赛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主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争霸世界,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而终结。但是,国际太空并未因此而平静多久,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一轮国际太空竞赛再次上演,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新一轮太空竞赛与美苏时期的太空竞赛有着质的不同,它不是美苏争霸的太空竞赛,主角也不再只是美、苏两个国家,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也开始参与其中,与冷战后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相应的新的国际太空竞赛格局也正在形成。虽然这两轮国际太空竞赛的主要参与国,都不是从经济角度而主要是从政治、军事、战略角度出发而进行太空竞赛、发展太空事业,但是国际太空竞赛客观上却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今国际太空竞赛形势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对太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航天大国还是新兴崛起国家,都投入巨资开发航天技术,甚至“将发展航天技术视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举措”[注:廖春发.2006年世界航天进展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网站.省略sa.省略/n1081/n7619/n7875/40410.html]。因此,被称为新一轮国际太空竞赛拉开帷幕。参与国家之多,竞争之激烈,形势之复杂都与美苏两国的竞赛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美国不断加大投入,继续领跑世界航天。冷战后,失去了竞争对手的美国,在航天领域可谓一枝独秀,占据着霸主的地位,特别是其在航天飞机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人匹敌。但是,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STSColumbiaOV-102)惨剧,直接推动了美国当局反省其航天发展战略,并进行了重大调整。布什总统2004年1月提出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太空探索新构想,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国际太空的探索重心从近地球轨道转向月球及火星以远的宇宙。计划在2010年底前让航天飞机退役,开发新火箭和太空飞船,在2020年代早期送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在月球建立飞船发射场,为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为此,近几年美国政府不断加大航天投资力度。这些投入使美国继续在太空探索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并为其未来进一步探索太空并继续领跑太空开发奠定了基础。

其次,俄罗斯重整旗鼓,复兴太空强国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约90%的航天工业,在改革过程中,俄航天部门出现了比其他经济部门更复杂的情况。由于防务定货锐减,俄罗斯航天计划经费大幅度下降,折合成美元一度低于巴西。从1990年到1994年,俄罗斯航天企业总人数减少35%,专家流失50%。[注:苏联解体俄罗斯接手的是怎样的航天工业.凤凰网.]可以预见,随着俄罗斯新的航天复兴战略的启动,凭借其在这一领域的良好基础,航天大国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稳定,但要想回到当初与美国比肩的地位将会很难。

欧洲另辟蹊径,欲与美国抗衡。尽管欧洲是美国的盟友,但在未来世界格局问题上却有着与美国不同的看法。而“为了在未来多极世界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取得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战略上的独立自主性和在世界科技与经济领域中更强的竞争力,欧盟已选择航天领域作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突破口”[注:廖春发.新一轮国际太空竞争态势分析.中国学术引擎网.]这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因怕航天技术外泄而一向在对外开展航天合作上持保守态度的国家来说,此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开始受到极大的重视。

应该说,新一轮的太空竞赛是在新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展开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首先是在相互竞争的前提下呈现出合作的一面,这与第一轮太空竞赛时美苏两国的针锋相对和剑拔弩张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次是军事色彩并未因国际形势的总体缓和而减弱,其中一些国家开发航天技术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将其打造成军事天基平台,以期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三是参与国家众多将使竞赛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如何控制这一领域的发展使其不至于威胁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相信会有更多国家加入到太空竞争的行列之中,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冷战后国际太空竞赛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和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多年来的国际太空竞赛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际太空竞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国际太空竞赛是以国家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依托,以高资本投入为基础,高新尖端技术及其专有人才为支撑的国际空间开发之争。由于属于高科技领域,其本身可产生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例如,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亿美元的收益。美国将空间技术转化为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法国每年在航天产业方面的收入将近200亿欧元,俄罗斯航天发射年收入近9亿美元。[注:马樱健.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五号”预计2015年亮相.中国网.]因而,以2008年为例,该年全球620亿美元的航天投入将带动4960亿―8680亿美元关联投资,合计共约占当年全球资本形成总额的4.8%―8.0%,创造GDP总额约1000―亿1800亿美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0.2%―0.35%。

2.产业带动效应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航天活动及空间技术的不断投入,以研制与生产外层空间飞行器、空间设备、武器系统以及地面保障设备为主的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航天产业迅速成长壮大,产值不断攀升。据有关机构统计,2003年全球航空航天产业总产值为1480亿美元,到2007年已达2100亿美元。

另一方面,航天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提供航天产业的原材料、零部件生产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采矿冶金业、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生产提供配套的金融、信息、运输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航天产业链几乎无所不包。

在美国,为航天产品提供配套的公司有1000多家,涉及信息服务业、制造业、房地产与租赁业等14个产业,航天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其关联产业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注:陈杰.美国商业航天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中国航天,2007(7)]

3.科技进步效应

国际太空竞赛是建立在现代航天及空间技术前沿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国际太空竞赛实际上是尖端科技竞赛。其对科技进步的贡献包括两个层面:

首先,带动基础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航天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应用数学、微重力科学、微电子学、信息学、材料学等许多基础科学的发展;太空平台的应用,则使人类突破了地球表面的障碍,直接进入空间或通过各种空间探测器获取资料、信息,为人类对宇宙空间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对空间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在航天产业链延伸过程中,通过与各产业尤其是当代电子、信息、生物、能源和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相互交叉、融合和集成,不断衍生新型技术与知识产业,并促进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的繁衍,如卫星气象学、卫星海洋学、卫星测绘学等。

第三,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发展航天应用产业,不断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改造,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大幅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如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专利现在大多都转为民用,并带动传统产业产品的技术升级,如人们穿的旅游鞋、生产网球拍的材料,以及冬天御寒穿的羽绒服等,都应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专利。再如航天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在了冶金、炼钢、纺织、汽车、船舶、电子信息、金属加工、工程机械等多个行业。其中,航天油在高温环境下的“超高黏温性能技术”,已成功应用到车用油中,使车辆能在-40℃低温和50℃高温环境中正常启动,并发挥稳定的性能。航天专用油的酰胺一步法生产技术,则被用于车用轮毂脂研制中,目前已通过8万千米行车检验,大大高于一般脂3万千米的标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航天工业发展也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以军品为主转向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直至逐步形成军、民、商结合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使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对我国航天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认识和再认识,是我国航天人在这场变革中能否抓住机遇,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并寻求航天事业发展和自身生存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仅就有关问题提出个人见解,以求抛砖引玉。

思考之一:我国航天工业发展的出路在于军、民、商有机结合,这也是航天总公司真正走向市场的关键。

在军、民、商中,军品、民品为国家需求,由国家投资;而商业性活动,国家不再投资,主要由企业按市场规律运作。为什么我国航天工业要军、民、商结合这是由市场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从市场经济的观点出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牵引是航天总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航天技术和系统及其发展的推动是航天总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手段。因此,航天总公司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军品、民品和商业市场,这既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环境的要求,又是航天总公司走向市场、按真正的公司机制运行的关键。

就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而言,同样存在着军用航天、民用航天和商业航天的内容和发展趋向,在我国航天的军、民、商中,“商”是关键,之所以是关键,就是要求我们既要抓住我国航天的自身优势,又要主动、积极地开拓航天商业市场,尤其是在初期,更要积极争取和制定有利于走向商业市场的各项配套政策。可以说“商”是目前我国全体航天人面临的新课题,它的确立将带来目前我国航天战略的重大调整,它的成败决定了我国航天工业能否走向良性循环之路。

思考之二:选准航天产业化、商业化发展的优势,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所能产生的效益出发,对有重大效益的项目先上、早上。

结合我国的国情,在通信卫星、防灾减灾卫星、资源卫星、直播卫星、空间技术育种以及卫星地面设备方面均具有巨大的国内需求市场和社会及经济效益。为此,航天总公司应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我国航天产业化、商业化的重点项目。例如,在通信卫星方面,我国需求市场远未饱和,与之相应的卫星通信业务方兴未艾;在直播电视卫星方面,美国的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已取得成功,致使有线电视业务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直播卫星及其业务尚未起步,它在我国的兴起已为期不远;在卫星地面设备方面,其市场和经济效益潜力巨大。据国外统计,其效益仅次于卫星通信业务,远高于商业发射获得的效益,因此,应大力发展,获取并扩大市场份额;在我国防灾减灾卫星、资源卫星和空间技术育种方面,我国尚处于起步和试验阶段,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应尽快掌握卫星的研制、生产和供货的主动权,同时应注重有关空间产品(如种子、遥感图片等)、地面接收设备等的经营活动,注重参与有关配套系统的建设。为了确保航天已有优势的充分发挥,必须思考第三个问题。

思考之四:如何主持或参与应用卫星的经营活动。

首先立足国内卫星应用及应用卫星的经营活动。据预测分析,仅就卫星通信而言,到2000年,我国将有10.8亿~13.5亿美元的卫星研制和发射市场(按国际平均价格计算);我国需要C频段卫星转发器145~159个,Ku频段转发器22~26个,每年可产生1.8亿~2.5亿美元的转发器租赁市场;卫星地面设备市场将为30亿~40亿美元;卫星通信经营业务收入每年可达288亿~40亿美元。到2010年,上述市场还将扩大3~6倍。面对这一巨大市场,航天总公司不可坐失良机。一方面需积极发展用户,另一方面应主动出击,以多种方式筹资,以最快的方式生产通信卫星(如东方红3号),并多以在轨交付的方式吸引国内广大用户,从而获得卫星生产、供货和经营的主动权。另据预测,我国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领域潜在需求和市场也十分巨大,也需要我们主动开发和推进。

其次,开拓卫星应用的国际市场。

思考之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处理好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

韩国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KSLV-1)虽然发射成功,却未能成功进入正常轨道,韩国官方宣称本次发射出现部分失败。这枚早在2007年就应该发射的火箭由于种种原因延误了两年才最终上天。韩国总统李明博希望韩国民众能够体谅和支持科学家的工作。

李明博所提到的所谓“宇宙强国”正是韩国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韩国就投入巨资发展卫星技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在卫星与火箭研制领域投入较高,仅“韩国多用途星”(KOMPSAT,又名“阿里郎”)2卫星计划投资就达1.7亿美元。

2003年韩国第一个航天中心在全罗南道高兴郡外罗老岛开工建设,标志着韩国的“宇宙强国”计划正式启动,为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2005年12月颁布实施了《宇宙开发振兴法》。2006~2010年,韩国计划投资14亿美元,用于研制卫星和运载工具、建设航天中心、进行航天技术开发和开展国际合作。韩国的目标是到2015年跻身世界十大航天强国行列。

韩国对航天事业的物质投入方面,即便是经济不景气的今天都未有减少。从表面上看来韩国的宇宙强国计划主是一个科技计划,然而就技术本身而言探空火箭本来就是弹道导弹的副产品。朝鲜发射卫星会引起地区乃至全球的舆论征伐。如果韩国也掌握了弹道导弹技术,无疑会增加战争的危险程度。

三国合作增加了发射风险

韩国本次发射的罗老号火箭是与俄罗斯共同研发的,采用由俄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研生产中心为“安加拉”火箭研制的第一级,与“安加拉”有80%的相同之处,由俄方建造,固体推进剂第二级由韩国制造。

在与俄罗斯合作之前,韩国已经研发成功了两个型号的固体探空火箭,但是由于推力太小发展潜力有限,在2005年开始了与俄罗斯的合作。韩国技术落后但资金充裕,直接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快步赶上一直是韩国军工产业的习惯。

无论是陆战系统还是航空工业,韩国军工企业基本上都是遵循这个发展路径而来的。其最新的金鹰教练机,直接招募了台湾IDF战机的专家团队。

但是火箭的发射远比一般的陆战或者航空系统复杂得多,韩国本次除了与俄罗斯的合作之外,还非常低调地采取了部分中国方面提供的技术。罗老号火箭的发射架便是在中国制造的。韩国的火箭发射计划的几次延误,有部分原因就是受到了汶川地震的影响,某些关键部件的生产被延误。

民族情绪和生存危机感逼出航天大国

尽管遭受挫折,韩国却一定会坚持走宇宙大国的道路。韩国的计划也是现在存在的各新兴太空科技国家中最为庞大复杂的。除了探空火箭和人造卫星以外,韩国已经着手培训航天员,并且未来有意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印度方面宣称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相比,韩国的准备显得更为务实。

除了预算和法律的准备之外,2006年12月25日,韩国公布了首批宇航员候选名单。他们被送往俄罗斯加加林宇航中心接受训练,2007年9月5日,韩国科技部和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宣布,宇航员高山被选为韩国第一位宇航员,并且搭乘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飞向太空,在国际空间站与两位俄罗斯宇航员共同工作一星期,实施科学实验。

近年来韩国在太空计划上发力,首先是基于民族主义情绪。中国近年来的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对韩国精英领导层的刺激很大。所以赶忙抛出太空计划以振奋人心。本次韩国高调宣传与俄罗斯的合作,然而对于中国的技术帮助却未有提及,正是这种民族自尊心作祟的体现。

另外一方面,韩国的邻国如朝鲜、中国、俄罗斯、日本都已经步入太空国家的行列,使得韩国政府有一种危机感。尤其朝鲜近年来多次试射弹道导弹以便在谈判桌上获利。韩国虽然发展了远程战斗轰炸机、巡航导弹等反制手段,然而战略威慑力都与弹道导弹无法相比。

此外,韩国和日本仍然有领土领海的争议。日本近年来以朝鲜发射“大浦洞”导弹为借口,先后发射四颗侦察卫星,它们每天对朝鲜半岛每个角落拍一次照片。尽管明知道日本侦察卫星每天都经过韩国上空对敏感设施进行拍照,韩国却对此无能为力。

现今韩国军队的太空情报主要依赖于美国的支持。2012年韩国还将收回战时指挥权,2012年后要想获得这些方面的支持就会复杂得多。这也是韩国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当了俄罗斯的试验冤大头

借着相对宽松的国际形势,韩国有效地获得了足够的国际技术支持。但是由于自身的技术基础太低,在整合这些国际先进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中俄两国的太空技术虽然可以说是系出同门,但是毕竟各自发展了几十年,各自的技术风格都已经很明显,要同时整合这两门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太空科技上,各国的技术转让都是有所保留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很少传授。

今年已是河北省任丘市农民老赵接受帕金森手术的第三年,作为清华大学研制的帕金森病脑起搏器的第一例临床使用者,从一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帕金森病患者,“突然”变回行动自如的常人,这样的变化让他和家人惊喜。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帕金森病患者安装了国产脑起搏器,并因此改变人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技术是由航天技术演变而来。

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李路明告诉记者:“国产脑起搏器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和我们从事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密不可分。我们把以极高的可靠性为特点的航天高技术应用在脑科学领域,从每个微小的器件到整个起搏器的制造过程都有严格的质保体系,保证了研发工作的高品质、高质量。”

李路明说:“我有一个情结,那就是一直想做医疗方面的研究,觉得对社会的贡献更直接。作为科研工作者,最幸福的是你做的事情真的能够帮助患者,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造福。”

正如李路明所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实验室里的成果,而是人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细节;科技已经不仅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为国家、为军事服务的尖端成果,更是改善百姓生活、服务民生的寻常工具。

航天科技走进百姓生活

对于老赵这样的帕金森症患者来说,“神七”“神九”这样了不起的航天技术或许只是新闻里的内容,那些陌生的技术名词是他们一辈子都没法弄明白的东西,只能带着骄傲感叹一句“真了不起”。然而,这项由航天技术发展而来的成果却切实走进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在我国,有200万帕金森症患者。长期以来,很多人都知道植入脑起搏器手术,能有效缓解肢体震颤僵直,提高生活质量。但目前国内临床所用脑起搏器都是进口产品,动辄20多万元的价格让许多和老赵一样的普通患者难以承受。国产仪器上市后价格预计仅为进口产品的1/3到1/4。

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是科学家们在航天科技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新成果,这只是航天科技走进生活的一个小案例。

上海世博会期间,石油馆4D影院播放的短片《石油梦想》令观众大呼过瘾。随着影片情节发展,观众身下的特效座椅时而后仰、时而前倾、时而微颤,甚至还能释放气味,再辅以视觉的立体成像效果,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动感电影带来的震撼体验。

这些特效座椅的动力就出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8359所之手。原本用于军品发射车的技术产品电动缸,摇身一变,成为特效座椅的“心脏”。在这颗“心脏”的指挥下,特效座椅可以在3个方向上做复杂运动,逼真地模仿现实中的坠落、爬升、倾斜、俯仰、晃动等动作,根据电影内容精确实时地调整座椅状态。同时还可以实现喷水、喷气、震动、扫腿等功能,让观众实时感受到风雨、雷电、撞击、喷洒水雾、拍腿等与电影情节相对应的情景。

“神七”更是用其所采用的多项新技术,带动了新材料、电子、机械制造、纺织、通讯等多个科技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巨大的产业链,几乎涵盖军、民、商的各个领域。就拿太空育种来说,作为航天产业的众多“搭车”者中最简单的一个,它所产生的效益却最直观。自1987年中国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太空育种以来,已经有50个以上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亦进入寻常百姓家。

我国近年来研制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展开应用,在最具体、最实际的层面上支撑着寻常百姓的生活。载人航天工程更是涉及到众多的学科门类和技术领域,通过航天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推动物理学、化学、现代力学、地球科学以及材料、工艺、制造等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有400余项的载人航天技术成果在转化推广应用。

海洋技术“登陆”寻常人家

这一理念直接反应在项目的确立上,近年来科技获奖项目也集中反映了科技在改善民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海洋科技领域的多个863项目更是集中反应了这一趋势。

2009年10月10日20时,福鼎“嘉森6号”运沙船在回航途中,因船载过重,被大浪打翻并沉没,船上共有船员11人,其中6人被当时经过的其他船只救起,由于夜黑浪大,另外5人下落不明。紧要关头,“海上突发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对落水船员的漂移轨迹进行预报,并在半小时内向海事局提交预报报表,海事局根据预报路径,最终于次日凌晨1时40分在预报漂流轨迹附近发现了两名失踪船员,在凶险的大海上夺回两条生命。在此次搜救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海上突发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正是厦门大学承担的863项目。

“科技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民生”

原本需要开膛剖肚的腹腔手术,如今只要切几个1厘米长的小口,让机器人在狭小空间内精细操作;病人还可以吞下机器人,让它到体内一窥究竟,吞下一颗胶囊,8小时后排出体外,医生就能从中了解病人体内消化道所有视频图像,从而进行诊断治疗;精密的脑外科手术由机器人来确定病灶……

这些听起来很“玄”的技术确实已经或即将进入临床应用了。随着时展,科技成果已然走进并改变着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用。很多人曾经追问科技发展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现实给出的答案是以人为本,让百姓过上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幸福生活。

今年2月,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向记者介绍:“我国坚持把科技服务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在医疗、教育、交通和绿色能源等民生领域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并推广应用,在服务百姓、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高新技术领域科技项目有1/3是直接服务民生,1/3项目间接服务民生。”他强调。

THE END
1.西安斯普特,数据分析,数据恢复,论文修稿,期刊,翻译润色,专利代理...科研一直是医院临床科室实现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抓手。西安斯普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医学科研技术方案服务商,致力于为全国三级医疗机构搭建科研门诊、开展科研学术活动赋能。我们将专注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领域内的科研研究,协助医务工作者完成其科研任http://www.xiansipute.com/
2.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第四版)教学课件(全).ppt生物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四、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技术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崛起,而且竞争十分激烈 现在,美国的生物 技术公司已有1 300多家,欧洲也有...;三、空间技术发展的简要回顾 ; 空间技术的形成以1957年10月4 日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为标志, 从此开始了航天时代,至今...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02/8017112055004076.shtm
3.第三次科技革命课件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学习主题,现代科技与文化,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神舟七号,宇航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http://m.zhuangpeitu.com/article/249388021.html
1.斯皮诺素斯皮诺素—72063-39-9¥241/瓶武汉VIP1年湖北魏氏化学试剂股份有限公司2024-11-13询价 斯皮诺素¥1/千克湖北VIP14年湖北万得化工有限公司2024-11-20询价 斯皮诺素/棘苷电议xxjlVIP12年武汉欣欣佳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4-11-19询价 斯皮诺素¥1/千克湖北VIP7年湖北鑫红利化工有限公司2024-11-20询价 ...https://china.guidechem.com/trade/pdetail3492836.html
2.丙酸钾32762杭州品高化工有限公司0571-8512-5372sales@bingochem.com中国2166958 武汉市聚舜化工有限公司027-83238443 133499178003629602341@qq.com中国499458 普善实业(陕西)有限公司029-81310890 181652094952929288192@qq.com中国997058 河南沃咖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vocas@foxmail.com中国501158 ...https://www.chemicalbook.com/ChemicalProductProperty_CN_CB0157755.htm
3.ISO/TS22163认证相关的湖南氨基酸公司名单找到 条企业排名,公司达到一定热度才能上榜,数据每天更新。企业标签根据算法分析标注,可能具有相关性,但可能并不准确。有误请联系客服。仅供参考。暂无数据 湖南氨基酸公司热门职位(按职位找客户) 销售经理 161 otc医药销售代表 121 销售代表 108 会计 77 医药代表 76 管培生 60 外贸业务员 58 财务经理 54 化验...https://www.jobui.com/rank/company/view/hunan/anjisuan/q-isots22163/
4.蚕丝蛋白肽丝肽粉水解蚕丝蛋白60%陕西西安斯诺特生物扶风斯诺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认证:实 经营模式:生产型 主营产品:枸杞提取物;黄芪提取物;大枣提取物;薏苡仁提取物;甘... 公司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绛帐镇春光村扶风科技工业园 进入商铺收藏店铺 货号SNT200506 是否进口否 主要成分蚕丝多肽 提取来源丝肽指蚕丝丝素蛋... ...https://www.21food.cn/product/detail4966719.html
5.美国科技霸权的三板斧:“技术金融市场”1957 年 10 月,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正式开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太空竞赛。受该事件影响,美国迅速成立组织机构,如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与三个国家实验室整合为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等;1958 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NDEA)等法案,以促进新一代...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42895641&efid=-orvyEC73QGJfI3c9TIqQg
6.《第三次科技革命》课件.ppt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七学习主题 现代科技与文化,“神舟七号”宇航员:刘伯明 翟志刚 景海鹏,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三大技术的突破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生物工程技术 4.知识经济的出现,1.三大技术的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三大技术是什么?,(1)原子...https://m.renrendoc.com/paper/94024144.html
7.揭秘100年来人类科技进步的关键瞬间这些图片会让你惊叹不已生物科技 : 与此同时,分子生物学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革命。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的发现,都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理解生物系统并改善健康水平能力。此外,还有疫苗研发及抗生素使用带来的重大影响,对公共卫生产生深远影响。 能源转型 : 从石油灯笼走向LED照明,再从内燃机车辆走向电动车辆,不仅节能减排...https://www.hqoeplrezt.cn/huang-di-yu-ming-ren/399952.html
8.知识积累科技科普:从‘知’识到‘图’谱 情感计算与数据分析:探索科技中的温情与理智 空间站在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与挑战 生物医学科技前沿:航天技术的应用 文本...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便开启了新的篇章。自那时起,各国纷纷加入太空竞赛,在太空中展开了一系列激...https://datacon-14259.xyz/categories/%E7%9F%A5%E8%AF%86%E7%A7%AF%E7%B4%AF/index.html
9.董事长被留置,这家A股暴跌另外,第三届天府干细胞与细胞治疗大会将于9月6日-8日举行。据悉,大会将以“医药科技协同创新·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聚焦生物医药和干细胞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展示生物医药和干细胞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重要进展。 民生证券研报认为,国内干细胞药物迎来政策重大利好。从最初的作为医疗服务监管形成巨大市场规模,到全...https://i.ifeng.com/c/8cXrO0IQZ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