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肋疫苗如何开挂中国绝大多数儿童都接种过鸡肋疫苗,包括我家陶宝,这鸡肋疫苗说的就是流脑多糖疫苗。
在陶医生看来,多糖疫苗都是鸡肋疫苗,意思是效果一般般,但不是无效,有接种比没接种强。
疫苗开挂,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增强疫苗效果的一种手段。
开挂,就是开外挂,是一种游戏里的作弊手段。打游戏用外挂,可以让自己无敌或升级更快,简直就是耍流氓,不符合fairplay的游戏规则。
陶医生和陶宝都打过鸡肋疫苗,因为当时没有更好的开挂疫苗可供选择。等陶妞出生后,流脑结合疫苗和肺炎结合疫苗等开挂疫苗已经普及,陶妞就没有再接种过鸡肋疫苗。
在疫苗领域,我们的对手是病原体,就是魔。和魔不需要讲fairplay,道越高越好。
所以,只要能够增强疫苗道行的手段,即便是魔法,我们也要发挥拿来主义用起来。判断疫苗好坏,只有两个核心指标:效果和安全性。
如果开挂能提高效果,不影响安全,那开N个挂也没有任何不可以。
对于前面提到的两种鸡肋疫苗,都是多糖疫苗,鸡肋的是多糖。
有一种魔法可以把多糖疫苗变成开挂疫苗,那就把疫苗里的多糖成分挂在载体蛋白上,让两者结合在在一起,就从鸡肋的多糖疫苗变成开挂的结合疫苗。
这种开挂,可以大大提高疫苗对婴幼儿的保护效果,而且效果还更加持久,安全性则和多糖疫苗没啥区别。
开挂疫苗=结合疫苗=多糖与载体蛋白结合的疫苗。
二、开挂疫苗简史
流脑多糖疫苗是鸡肋疫苗,流脑结合疫苗是开挂疫苗;肺炎多糖疫苗是鸡肋疫苗,肺炎结合疫苗是开挂疫苗。目前市场上的流脑疫苗和肺炎疫苗,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并存,如果有结合疫苗可选时,应该优选结合疫苗。还有一种疫苗,叫做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流感疫苗是两码事),用于预防该细菌引发的婴幼儿脑膜炎和肺炎等感染,是世界卫生组织最优先推荐的疫苗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有过鸡肋的多糖疫苗,但很快就被发现在婴幼儿中效果较差,到80年代中期就开挂成结合疫苗。
目前市场上的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全部是结合疫苗,大家无需担心一不小心接种到鸡肋的多糖疫苗。
不过,结合疫苗这种开挂方式,目前只有前述三种疫苗可以使用。这三种疫苗的共性是——都是细菌类疫苗,而且都是带荚膜的细菌。
细菌荚膜上的多糖可以做成疫苗,但其存在先天缺陷,能弱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有效,但效果不够好,只有结合在载体蛋白上,才能实现良好甚至优秀的效果。可以这么认为,多糖疫苗是匆匆过客,结合疫苗才是王者统治。未来的10年内,流脑和肺炎的多糖疫苗,被结合疫苗拍死在沙滩上的可能性很大。结合疫苗的外挂,就是与多糖结合的载体蛋白。请注意,载体蛋白不是一种蛋白,而是一大类蛋白。不同的载体蛋白搭配不同的疫苗,各有各的优缺点。陶医生了解到,目前在前述三种疫苗中使用的载体蛋白有五种,分别是:
破伤风类毒素(TT)
白喉类毒素(DT)
白喉类毒素变异体197(CRM)
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OMP)
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D蛋白(PD)
这五种载体蛋白在已上市疫苗中的使用情况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TT作为载体蛋白应用最为广泛,从陶医生的不完全统计里可以看到覆盖三种疫苗,有近20个产品使用;其次是CRM,在三种疫苗的5个产品中使用;再次是DT,在两种疫苗的3个产品中使用;再再次是OMP,在两种疫苗的2个产品中使用;最后是PD,只在史克公司的肺炎疫苗里使用。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一种疫苗可能使用多种载体蛋白,这种情况不多见,比如史克的肺炎10价结合疫苗(使用了TT,DT和PD)。CRM用于肺炎疫苗,存在专利障碍。
2020年,印度血清所基于CRM的肺炎10价结合疫苗上市,这是因为因为世界卫生组织从中斡旋,免费向印度血清所提供了这项技术,但其产品只用于世界卫生组织和GAVI等国际组织采购后,免费分发给发展中国家。
CRM用于其他疫苗,或是其他载体蛋白用于这三种疫苗,似乎尚无专利纠纷发生。
三、载体蛋白/疫苗的互相影响
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流脑疫苗和肺炎疫苗,这三种使用载体蛋白的结合疫苗,主要用于12月龄内的婴幼儿,而且通常各自都要接种3剂,它们之间以及与婴幼儿接种的其他疫苗之间,会不会互相影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们先看一下剂量。
婴幼儿通常都必须接种白百破疫苗,其中的白喉疫苗和破伤风疫苗,其实就是DT和TT,两者的含量通常分别是30IU和40IU。IU是一种疫苗效果单位,并不是大家熟悉的重量单位。
在流感嗜血杆菌疫苗里,有些企业明示,作为载体蛋白的TT含量在30微克左右。
在肺炎结合疫苗里,辉瑞13价疫苗的CRM含量为34微克,沃森13价疫苗的TT含量为80微克,史克10价疫苗的TT、DT和PD含量分别为5~10微克、3~6微克、9~16微克。
在流脑结合疫苗里,沃森2价疫苗的TT含量为33~120微克,巴斯德4价疫苗里的DT含量为48微克。
上述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显示,结合疫苗里的载体蛋白含量大致在数十微克级别,这个数量级和疫苗关键成分的含量其实在一个数量级上(比如乙肝疫苗通常是10~20微克,流感疫苗各组分是15微克)。那么,一种TT含量几十微克的流脑结合疫苗,会不会同时也能算是破伤风疫苗呢?
白百破疫苗里的疫苗DT和TT,由于计量单位不同,无法与结合疫苗里的载体蛋白DT和TT含量进行比较,但是从免疫学原理上推测,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促进或抑制作用。
目前,对于载体蛋白互相影响的情况,观察到三种的现象/机制:
1刺激效应(积极作用)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效应,就好比COVID-19疫苗先接种过2剂,第3剂再接种就是加强,产生的抗体会比2剂之后的抗体还要高。
2抑制效应(消极作用)
这种效应也不难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能力是有限的,两种基于同样蛋白的疫苗,如果竞争免疫系统的应答机制,那么就会互相影响效果了。
可以理解为抢凳子游戏,身强体壮或占得先机的载体蛋白能抢到座位,而弱势或后来的载体蛋白就没座位可坐了。不过,还有多种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抑制。
这种抑制效应在常见的三种载体蛋白(TT、DT、CRM)中均可能遇到。有研究表明,使用CRM的肺炎7价结合疫苗,和同样使用CRM的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同时接种,激发的抗体水平会下降;和同样使用CRM的流脑C群疫苗同时接种,也有类似情况。
2旁观者效应(消极作用)
前面的抑制效应是指同一种载体蛋白的不同疫苗之间的竞争。旁观者效应是说A载体蛋白疫苗与B载体蛋白疫苗之间,存在一方抑制另一方的情况。
旁观者效应主要存在于DT/CRM载体蛋白的疫苗,不同的疫苗所受到的旁观者干扰效应影响不一样,已知乙肝疫苗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免疫效果会受此影响。
比如以下研究表明,五联疫苗里的乙肝疫苗成分以及TT载体蛋白的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如果与CRM载体蛋白的肺炎7价结合疫苗同时接种,比这两种疫苗单独接种时的抗体水平略低。
基于以上现象,陶医生认为:在7月龄以内的婴幼儿期,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最多,有乙肝疫苗、卡介苗、肺炎疫苗、脊灰疫苗、白百破疫苗、轮病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流脑疫苗、手足口疫苗,在选择结合疫苗时,从免疫效果少受干扰的角度,以单一TT为载体蛋白的疫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