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淼是一位服装商家,从事多年服装生意的她深刻感受到电商退货率的逐年走高。她同时表示,这几年电商退货率上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且幅度越来越大。
“退货”本是电商购物的一项消费者保障措施。消费者在电商购物时买到的衣服不合身、遇到产品质量问题,诸如此类的客观原因导致消费者退货本是正常现象。
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正在推高电商行业的退货率。
平台商家作为消费者退货的直接责任人,正在经受高退货率的困扰。
正如上述服装商家所言:“因为质量、尺码等确切问题导致的退货,我们可以在自身产品上下功夫,提升质量、精确尺码以降低退货率。但现在大部分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是我们商家不能左右的。”譬如,因为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物流门槛的降低,以及电商决策模式的迭代,都在加速这一现象。
于商家而言,外部因素导致的退货率上涨已经变得不可控。
线上“试衣间”的成熟
电商退换货越来越频繁的另一面,是电商基础设施的充分完善,这也是电商平台不断降低消费者网购戒备心理的结果。
一方面,快递的普及间接拉高退货率。国内快递发展一日千里,十年前,电商快递还停留在“一周达”甚至是“半月达”,而今天,行业的关键词是“半日达”乃至“小时达”。C端寄件越来越方便,因而反过来降低消费者的退换货门槛。
国内快递业已经与电商深度融合,甚至走向为电商平台定制服务的发展阶段。例如退换货上门取件几乎成为各电商平台的标配,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以退货。
“我们是有运费险的,您可以放心买回去试一试”诸如此类的话术,已经是网店商家的标准营销推广语。以运费险为前提鼓励消费者买回去“试一试”,这也直接埋下了增加店铺退货量的隐患。
正如上述电商行业人士所说:“不能片面地说是平台的退换货规则导致了行业退货率的升高,但不可否认,这些利好消费者的退换货政策明显提升了消费者退货的便捷性。”
同时从电商宏观发展来看,行业越来越卷,平台基于消费者的服务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也间接培养了消费者更强势的购物心态。
琳琳是一位深度网购爱好者,其日常所需的鞋服、首饰、护肤品等都被淘宝天猫承包了。据她表示,她现在基本已经养成了“一次下单多件,收到货后再挑选最满意的”购物习惯。
“尤其是买衣服时,我只买有运费险的。很多时候只看图片很难抉择,因此我一般都会多件下单,留下满意的,其他退货就可以了。”琳琳表示。
“现在很多消费者在网上买东西,就跟玩儿似的。”上述服装商家淼淼感叹。当网购演变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消费者产生购买决策的谨慎度也随之下降,同时也会间接拔高一些低素质买家、羊毛党的气焰。
激情式购物拉高退货率
在电商规模整体提升的情况下,退货率越来越高不可逆转。“但直播带货正在加速这一趋势。”一位直播电商的运营人士表示。
直播带货更偏向冲动消费,消费者下单后反悔的可能性更高。上述直播运营人士表示,相比货架式电商,直播形式更具互动性和娱乐性,消费者容易受到主播的话语和氛围的影响,导致冲动购买。消费者下单时缺乏充分的思考和比较,事后可能会后悔购买进而申请退货。
同时,表演式砍价、饥饿营销、套路式憋单等促销手段早已屡见不鲜,主播通过各种夸张、套路式的话术营造出一种“不卖就会吃亏”的氛围,消费者来不及过多思考便被引导下单。
除此之外,直播带货行业“造假”更是推高退货率的另一大原因。
直播电商之外,越来越频繁的电商大促同样属于激情式购物的范畴,大促、满减等都在拉高电商的退货率。
同时,电商大促本身就在不经意间激发消费者的非理性购物心理,大促期间疯狂购物,收到货后疯狂退货都是真是写照。每年双11过后,都是电商的退货高峰期。
另外,一位日用家居类商家表示,像他们这类整体客单价较低的店铺,很多商家平常是不开通运费险的,因此该品类整体的退货率较低。由于本身商品客单价不高,存在商品不如运费贵的现象,消费者退货意愿本身较低。因此这类商家面对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时最普遍的处理方式是,态度好一点道个歉,然后红包补偿。
“但在双11这类大促期间,天猫平台都是强制商家开通运费险的,这也会导致购物节期间店铺的退货率明显上升。”上述日用家居类商家表示。
高退货率反噬商家
“退货率对店铺利润、成交量,以及口碑等因素的影响是有一个临界点的,若退货率超过了店家的承受度,就会影响正常经营。”上述服装商家淼淼表示。
“若行业退货率仍持续上涨,接下来将是大量的商家取消运费险和包邮,或者直接通过涨价来覆盖退货成本。”当退货率超过商家的承受范围,最终会破坏行业的服务水平,并侵犯消费者的利益。
于平台而言,过高的退货率会给外界呈现出一种平台产品质量不过关、服务差的刻板印象,用户对平台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导致用户与商家的流失。
当前的抖音电商、快手电商仍面临着此类问题,这也是平台大力引进品牌,鼓励品牌自播的原因。通过品牌背书,整体提升平台口碑。
在这个过程中,平台为了吸引用户打造更加宽松便利的购物环境,商家在享受到平台的用户红利后,也不得不承受让利消费者的成本开支。
这似乎很难界定谁对谁错。不过,平台作为规则的制定者,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这个“度”。作为商家,他们能做的唯有不断精进自身的产品,提升服务,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