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整个行业而言,集采只不过是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灰犀牛”,遇到是迟早的事情。与其抗拒、逃避,不如认真研究如何应对。
大家好,我是医休哥,关于集采,小编一直有个不太明白的地方,就是企业降价多少是划算的,降价多少又是吃亏的呢?搞明白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企业回答一个问题:企业要不要参加集采?
构建集采模型1.0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模型,这个模型里涉及到产品的价格、成本还有销量。
价格包括:市场价A、出厂价B、成本价C、集采降价D;
成本包括:人员成本、管理成本、配送成本、生产成本;
销量包括:集采前销量X、集采后销量Y;
因为成本很难准确评估,我们就把生产成本≈成本价,简单的计算一下集采前后的毛利:集采前毛利a=(出厂价B-成本价C/出厂价B)*集采前销量X,抽象成数学公式:
a=(1-C/B)*X
用同样方法计算集采后毛利b:
集采后毛利b:(市场价A-集采降价D-成本价C/市场价A)*集采后销量Y,抽象成数学公式:b=[1-(D+C)/A]*Y
划不划算,要不要参加集采,看a和b的关系;
a=b,a>b,a<b,转换成数学公式:(1-C/B)*X-[1-(D+C)/A]*Y=?为了让大家明白一些,我们把几个价格做个简化:A=100元,B=35元,C=5元,D=60-80元(降价60-80),(1-5/35)*X-[1-(60+5)/100]*Y=?最后算出来:降价60%,集采后销量需要是原销量的2.45倍,才能维持原来的毛利;降价70%,集采后销量需要是原销量的3.43倍,才能维持原来的毛利;降价80%,集采后销量需要是原销量的4.29倍,才能维持原来的毛利;
以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简单的结论:
1-对于新产品,只要有利可图,就应该参加集采;
2-已经占有市场的产品,需要评估销量和毛利之间的关系;
不过仔细一看,这是两句废话,纸上谈兵果然没啥用。其实不管你喜不喜欢,不参加集采的产品就一个命运,在集采区域的销量和利润都趋于0。
构建集采模型2.0
我们构建模型,是为了帮助企业做预测,既然集采模型1.0只能告诉我们降价幅度带来的毛利下降需要用更多的销量弥补,那真的是有销量就有利润吗?前面提到成本,
成本包括:人员成本、管理成本、配送成本、生产成本、其他隐形成本;这里的人员成本和管理成本主要是销售端的,研发和总部办公成本没有计入。
在这我们不看绝对值,我们横向比较一些各个企业的成本,
大家都知道利润=毛利-成本,因为没有穷尽成本,我们只能用利润而不是净利润了。
在同样的毛利下,哪些成本会大幅影响利润呢?
1-销售人员成本和管理成本,销售人员成本和管理成本是伴生的,销售队伍大,人多,管理成本自然也会上升;
正常情况下,人员成本(工资+奖金+差旅+五险一金+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大概在15-25%,这个范围变动大,是因为不同企业的不同时期,人员的费用率是不同的,前期销售不多,费用率肯定高,后面销售快速增长,人员费用率逐渐下降到行业平均水平。
那企业啥时候扩张啥时候裁员呢?看边际效益和工作饱和度;
销售快速增长期,肯定会扩招,有的企业按人均年产出计算HC,比如500W/年或1000W/年,这也是看产品或者领域,不同的产品类别差别还挺大的。
裁不裁员都正确,就看企业如何布局了。
2-生产成本,集采前,产品的生产成本占比不大,但集采后,产品的成本占比逐渐提升,如果没有能力优化和控制生产成本,产品利润会进一步被摊薄,集采后的产品质量会受影响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某种程度上说“降低成本≠降低质量”。
但一直逼着企业降低成本,有的企业可能就扛不住动歪脑筋了。扛不住为啥还参加集采?因为还“有利可图”。
4-其他隐性成本(不多说,懂的都懂,不懂的直接忽略也不影响);
花了这么大篇幅来说成本,我们给这几个成本编个号:集采前人员成本P1,生产成本P2,配送成本P3,集采后,人员成本T1,生产成本T2,配送成本T3,我们来看看,集采前后的利润变化:
集采前利润=(1-C/B)*X-P1-P2*X-P3*X
集采后利润=[1-(D+C)/A]*Y-T1-T2*Y-T3*Y
最后比的不仅是你自己控制成本的能力,还需要横向比较别的企业控制成本的能力,集采后不是你销量越多,你的利润就一定多:
1-如果企业的产品单一且参加了集采,那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是结构性的,短期也没法降低,裁员似乎就成了企业最优的选择;
2-如果企业的产品多,且参加集采的产品销售占比不大,相对应摊销的人员成本也不高,企业一般都会选择观望看看,主要在研发端寻找新的品类进行研发生产以保证足够的利润空间;
3-如果企业的产品多,且参加集采的产品销售占比很大(比如单品销售占比超50%以上了),企业参加不参加集采都会受很大影响;
不参加,只能转头做别的产品,而且因集采损失的销量企业短期很难通过其他产品的销售弥补,即使不裁员,销售人员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参加集采的话,销量保住了,但是利润会下降,内部的考核机制也会相应调整。因为销量大,企业也会千方百计地降低其他的成本。
4-如果是刚上市的产品,前面没有市场覆盖,更没销量,如果参加集采了呢?
但这两种方式生产成本肯定不同,而且不同生产规模下的生产成本也是不同的,自主生产,前期可能成本高,但是随着销量增加,逐步形成规模效应,生产成本会随之下降;代工的则不同,你再降,代工企业也得有利可图,而介入耗材几乎又是定制的,每家产品不太一样,导致生产成本不会像自主生产下降那么多。
企业参加集采划算不划算?
模型整理完了,企业参加集采到底划算不划算呢?想必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了?
对企业而言,要看情况,不但要计算毛利,还要考量成本因素,是以价换量,还是量价齐跌?这个时候考验的是企业系统运营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前面企业销量好可能是在“吹牛”,经历集采洗礼的企业仍然能活的不错的企业才是“真牛”。
对销售人员而言,行业集采,整体是个不利因素,因为行业的大盘子被强行缩小了,销售的本质是增长和扩张,没了增长,没了扩张,销售人员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对研发人员而言,创新为什么一直那么有吸引力,是因为值得企业投入资源去赌一把,但是集采的产品会陷入一个死循环,不断控制成本,赚取微薄的利润,直到你控制不了成本出局为止。
对整个行业而言,集采只不过是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灰犀牛”,遇到是迟早的事情。与其抗拒、逃避,不如认真研究如何应对。在小编看来,集采是一个加速重构行业格局的大好机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后面小编就打算研究冠脉领域哪些集采活下来而且活的很好的企业,看看他们做对了什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