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419窟隋代壁画临摹(中国画)邵宏江
爱伲少女(中国画)赵栗晖
工笔重彩画大家潘絜兹曾提出工笔重彩的三个要素:线条、色彩及装饰性。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谈论线条的时候,要和形体放在一起来看,人们看到的是各个物象的轮廓,只有当我们主观塑造形体的时候,才赋予线条以生命力。从线条到造型,中国绘画中有“尚圆”的意识,这和中国哲学中“气”的概念有关。线条的运用体现“气”的运行,一切被赋予生命的物象多使用弧线,这也是“气”运行的规律。由弧线组成的造型本身富有视觉张力,所以在看敦煌壁画的时候,即使有很多画面因年代久远而残损缺失,呈现出单纯的块面效果,但色块相交形成的轮廓依然体现出线的运行规律。由线而形,由形至画面,块面之间以色彩来区分。在敦煌壁画的色彩体系中,仍然延续着中国传统的五色观,青、赤、黄、白、黑为五正色,五色相错杂以成间色,又依靠阴阳、冷暖和色块在画面上的均衡分布来取得既对比又调和的画面色彩关系。
大唐商旅图(中国画·局部)张小琴
莫高雪霁(中国画)马强
敦煌壁画中的用线与用色规律,无疑为工笔重彩画创作带来了启示。试看蒋采苹的工笔重彩作品《金竹》,画面既体现出整体的黑白对比关系,又兼具色彩冷暖的微妙变化,整幅作品造型简洁,内涵丰富;而张小琴的工笔重彩作品《大唐商旅图》则充分体现出造型过程中对于弧线的运用,那些构成物象轮廓的圆润弧线变化丰富,在为画面增添古朴气息的同时,使观者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当我们重新审视近百年来的工笔重彩画发展之路,就会发现重新认识并深入挖掘、整理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随着1987年由潘絜兹担任首任会长的当代工笔画学会的成立,工笔重彩得到了重视与发展,此后又在潘絜兹、蒋采苹等画家的极力倡导与推动下开拓创新,呈现出新的风貌,首先便体现在对绘画材料的重新认识上。“以创作带动技法与画材的学习”是蒋采苹提出的一个明确的教学理念。她曾在敦煌临摹壁画,对绘画材料的研究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尤其是将云母等矿物运用在工笔重彩画的创作中,直接受到敦煌莫高窟中唐代壁画的影响。矿物颜料在创作中的广泛运用,让古老的颜料记忆被重新唤醒,使更多从事工笔重彩画创作的艺术家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而越发重视我们的传统。试看马强的工笔重彩作品《莫高雪霁》,画面便充分运用了矿物色中的灰色系来表现雪后的莫高窟,使人在沉静中感受千年文化的神秘悠远;唐秀玲在创作工笔重彩作品《金沙滩》时,则采用了云母粉与其他矿物色相互配合,营造出丰富且令人愉悦的画面气氛。
敦煌壁画的艺术体系凝聚了中国绘画的演变过程,在造型上注重传神,寻求具象绘画的意象表达,通过形与色以及画面空间结构上的相互配合,表现内在的精神风貌。它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宝藏,也是当代工笔重彩画创作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我们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不断发展当代工笔重彩,同时,亦是通过工笔重彩画的创作探索,以一件件具有中华民族风骨的精品力作传承艺术之美,点亮文明之光。
(作者:赵栗晖,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