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急速发展的AI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迅速扩张,中国水墨画与AI的结合也产生了诸多现象和问题。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AI在中国水墨画中的应用前景,包括AI与水墨画共生的创作技术将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会否撼动水墨画的边界与核心价值,同时审视这种结合对水墨画的传统精神和现代性带来的挑战,以及AI在创新与艺术生命表现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国水墨画共生与创新涌现与挑战
在当今这个技术迭代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行业也不例外地面临着重构与变革,尤其是日趋数据化生成的视觉、听觉艺术与设计等行业,新的契机与危机同在。而艺术与AI的交融,将会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性艺术变革,中国书画艺术的未来,令人无限遐想。
丘挺×限像工作室桃幻(静帧)数字生成影像2022
丘挺与谁同坐绢本水墨88×56厘米2021
在人类艺术的历史中,新的技术总是能够推动艺术的发展和变革。从建筑、设计、摄影到电影,从电子音乐到数字艺术,技术的进步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AI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也为水墨艺术提供无限的想象。
丘石数字打印雕塑2023“踵事增华——丘挺艺术展”展览现场
AI的应用对水墨精神也提出了本体性价值和边界的思考。水墨画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手法,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尤其是根植于儒释道不断交叉共生的内观省悟与精神超越性,这是中国文化艺术基因中最可贵的风景。科技的迭代发展并不必然会触及水墨艺术的价值系统的核心部分,如传统的核心概念、历史、技艺,以及书画品评从语义到概念生成的研究等。无论什么模式的中国画探索都不能回避以上这些核心价值,以及在传统文化生成根源上的研究、探索。
然而,AI生成的绘画往往带有一种不真实的科技感,目前许多有某种电子生成的塑料感的作品即是典型。中国水墨画笔墨意韵的“松”“糯”“毛”,苍古、浑茫、高华、萧散、冷逸等审美意象的感觉的呈现,AI创作的生成尚有欠缺,这与目前AI缺乏对自然的体认和对文心的微妙的情绪理解有关。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对文化的感知融入作品中,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强调了画家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画家如何通过自然表达心性。他提道:“山水者,天地之大观,物类之所由生也。亦人心之所善,故能诱人遗俗而独游,忘形而逸豫。”这使得艺术家的作品具有哲思的深度和生命力。然而,AI创作的作品似乎还缺乏这种深度和生命力。水墨画缘心见性,其笔墨状物讲究以我观物,以物观物,因情脉而变化,符号与程式的运用是基于主体的情致对物象的把握与再造,AI的学习和创作过程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就当下而言,其创作无论风格多么新颖独特,但可能缺失的恰恰是水墨最珍贵的精神气质。
2023年,白立方伦敦柏蒙西空间“安塞姆·基弗——芬尼根的守灵夜”展览现场
今年6月底,我在伦敦白立方看到基弗以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为母题创作的个展,从诗歌、哲学、宗教、科学多种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生成艺术,在反叛与颠覆的同时,追问死亡与重生的生命轮回。这种震撼人心的视觉场域,执拗、苦涩,完成了对乔伊斯诗性精神的再生产,只有具备悲悯情怀和历史感知的艺术家才能抵触灵魂的深处。这种让观者沦肌浃髓的人性表达与叙事力量,同样会令我们反思目前AI介入艺术精神层面的局限性。正如伦敦大学诺曼·布列逊曾指出的:通过符号系统(能指、所指)建构的认知会漠视或忽略“感情、情绪、直觉、感觉”,人脑有极强的可塑性,其中隐藏的潜能以及神经主体在无意识中形成的思想使神经主体在视觉经验上形成独特性。伟大的艺术创作,需要艺术智性觉醒与生命精神的终极追问。如果AI是艺术家研究与创作的工具,艺术家积极主动地介入AI的应用中,与其共生引发,提升自我创造力。然而,AI的巨大潜能不禁使人设想:AI在谦逊负责地配合艺术家的工作时,是否也会循循善诱地把艺术家作为创作工具?我们也不妨站在以AI为主体的角度去审视:作为艺术家的惯性框架下的思考是否有点像“于无佛处称尊”?人类有时候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