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王怡霖及其他两位人大新闻学院的作者共同完成的论文,王怡霖本人为完成博士论文研究,投身直播秀场,签约三年成为女主播,被媒体采访后而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一、引言
在秀场直播行业中,美颜滤镜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在行业发展的早期,“长得好看”是公会筛选主播的重要条件[3]。因此,为达到行业的美丽标准,一些主播会选择整容[4](PP807-825)。不过,随着产业的扩张与美颜滤镜技术的发展,这项标准正变得不再重要。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有超过9500万个直播账号活跃在以抖音、快手、陌陌等为代表的直播平台上。它们创造了超过1900亿元的市场营收,直播产业进入全民直播时代[5]。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大量外貌普通的女孩也被吸纳进主播队伍。美颜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她们拥有了从业基础[4](PP807-825)。
为了弥补既有研究存在的缺憾,本研究以秀场主播行业中美颜的意义生成为考察对象,通过引入对平台经济中多边市场(multisidedmarket)的分析,希望推动对美颜技术使用的“关系性”理解。具体而言,本研究基于对直播平台M为期6个月的民族志观察,第一作者以全职主播的身份进入田野,在入职培训、PK等真实的劳动场景中结识主播、公会人员以及观众。基于以上经验材料,本研究旨在探索美颜滤镜技术在中国秀场直播行业的异质化行动者之间扮演了怎样的居间角色。
二、理解美颜工具:从美颜到美貌
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外形改造技术,美颜工具能够帮助用户简便而无痛地塑造出完美的形象,因此正在成为平台中介化交往活动的“必需品”。致力于“美丽产业的数字化”的上市科技公司“美图”宣布,截至2022年,旗下产品的月活跃用户超过2.42亿人,其中美颜修图类软件贡献了最多用户数量[9]。除此之外,远程办公兴起后,各类视频会议平台响应用户呼声,加紧上线美颜选项[10]。就连支付宝推出的美颜刷脸功能,都带来了刷脸支付用户量的明显增长[11](PP582-585)。
美颜工具为社交平台中的形象管理提供了便利,嵌入并塑造了社交的习惯和仪式。在此背景下,对于美颜工具的使用动机及效果的学术讨论已初具规模。在广泛流行的“颜值文化”影响下,社交平台用户希望通过展示经过美化的理想外形获得社会承认,增进其社交资本[12](PP32-39)。除此之外,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美颜塑造了人们对于外貌的感知和评价方式。有研究指出,照片编辑行为能提升使用者的自信,缓解社交媒体给身体意象带来的负面效果[13](PP231-238)。而更多研究则提示了美颜对于身体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其引发的理想与现实、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比较心理是重要的变量[14](PP39-43)[15](PP86-92)[16](PP175-182)。如此,美颜影响的社会塑造过程被简化为个人的心理效应,以至于被问题化为某种“成瘾”症状[6](PP152-160)。
三、美颜技术的平台化
具体到操作层面,本研究将以主播为中心,对以下三组关系进行重点考察(见图1)。其一是主播与平台的关系。当主播打开手机开始工作时,便会面对平台为她准备的一系列数字工具,其中的界面配置包括屏幕贴纸、连麦PK、礼物心愿,也包括本文聚焦的美颜工具。其二是主播与公会的关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公会”并非彼“工会”,更不是任何劳动权利保障的联盟。在实际操作中,它可能以不同的称谓出现,可以是文化传播公司,也可以是网红孵化基地,等等。面对主播一端,公会宣称会扮演经纪公司的角色,提供职业培训、帮主播拍摄短视频。其中,美颜工具的使用技巧往往是公会培训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三是主播与观众的关系。主播的工作便是等待着一个个“游客”的光临。主播与观众的相遇是由直播平台APP的界面完成的,同时,因为美颜工具的存在,双方的相遇也注定以一种“有边界的本真”(boundedauthenticity)为前提[42](PP389-420)。换言之,美颜工具既是相遇的中介,也是相遇的障碍。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将美颜工具置于主播与观众、平台、公会所形成的三种关系中,在平台化的语境下讨论美颜工具扮演的多维居间角色。
图1中国秀场直播行业基于美颜工具建立的三组关系
四、研究方法
在共计6个月作为女主播的直播体验中,第一作者需要完成公会下达的直播任务,即平均每天直播5-7小时,每月的有效直播不低于25天。截至2019年8月15日,第一作者在平台M总共完成109场直播,进行了496场PK比赛。共计25613人收看了直播,其中710人完成了直播打赏(赠送虚拟礼物)。在此期间,作者对自己从求职成为主播、与公会签约、培训、在平台M直播的经历和观察做了大量记录。作者还对涉及的重要研究对象(主播、公会人员、观众)进行了14次无结构式访谈,其中5次访谈进行了录音,其他未同意录音的访谈采用笔记记录。此外,由于作者本身就是秀场直播当中的一员,因此部分主播、公会人员和观众同意将日常交往的信息也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数据。
五、主播—平台:规模化的“微名人”生产
虽然如今有越来越多真正的“明星”开始涉足直播行业,不过,支撑起秀场直播行业主要劳动力的群体仍然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对于直播平台而言,如果想要实现去精英化的规模化生产,仍旧需要依靠后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输出。这也就意味着一种潜在的矛盾:普通人的微名人梦想与她们外形条件的普通之间如何进行调节此时,平台免费提供的美颜滤镜作为一种劳动工具,便起到了弥合这一组矛盾的作用。小琪在被建议做直播时的第一反应是“自己长得太普通了”,但经过美颜滤镜的调试,立刻“觉得自己和小红书里那些网红没什么区别”。
平台提供的美颜滤镜帮助主播解决了大部分与容貌有关的问题,确保颜值并不“达标”的普通女性也能够进入直播行业进行微名人实践。因此,美颜滤镜也被形象地比喻为主播的“工作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件“工作服”是由平台免费提供给主播使用的,这对那些来自社会底层并没有条件依靠其他物质或技术变美的主播来说就更加重要。
事实上,除了那些带着“明星梦”进入直播行业的年轻人外,在直播平台中还有不少希望借助直播渡过生活危机的女性。例如,离异后带着孩子生活的单亲妈妈,想要迅速获得收入的失业人士、残障人士,投资/创业失败背负着沉重债务的弱势女性,甚至还有那些渴望依靠直播使生活回到正常状态的社会边缘人群。对她们来说,做主播可能只是在其认知范围内觉得自己可以胜任的、可以迅速使其摆脱当前生活困境的一份工作。如果说美颜对于大部分平台使用者来说是提升颜值的手段,那么对这部分必须依靠直播获得收入的弱势女性来说,则是必须使用的劳动工具。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打扮甚至没有条件打扮的女性来说,使用平台提供的美颜功能不会产生任何额外花费,操作简单,但是却可以帮助她们“改头换面”,甚至让她们与素颜的自己“判若两人”。
秀场直播的职业模式类似于安德鲁·罗斯(AndrewRoss)所讲的“彩票经济”(jackpoteconomy)[46](P10)。主播的日常直播收入极不稳定,且无法预测下一次直播可以“刮”出什么奖品。由于小琪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常住人口很少的边境小城,那里观看直播的人很少。如果没有好的运气遇到一位消费能力很强的观众,她通宵直播能够获得的收入在扣除平台和公会的抽成后,经常还不够当晚的电费和饭钱。除此之外,小琪还为做直播提前投入了置装费、设备费(苹果手机),以及用于提升维护自己美丽形象的护肤品、化妆品等。在直播半个月后,她意识到如果不采用别的办法,想要依靠直播迅速回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播一晚上挣50(元),还不够买脸上这些化妆品的。口红、粉底液、遮瑕膏、眼影、眉笔、眼线笔、腮红……这什么不是钱还有化妆水、卸妆水、面霜……以后我不化妆了,直播还挣不出我化妆的钱。以后就开美颜了,不化了,再也不化了!
在直播平台的规模化劳动力生产过程中,美颜滤镜消弭了平台劳动者的外形差距,降低了平台劳动者入行的经济投入成本,也弥补了其中一些劳动者逊色的化妆技术。除此之外,它更加打造了劳动者对于自身“微名人”身份的想象。对于很多女主播而言,“佩戴”美颜滤镜是属于她们的一项“尊严”。当我们在线下与主播小妮见面时,她提出了合影的要求,并坚持用自己的手机完成拍摄,因为照片必须要经过美颜之后才能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按照小妮的话来讲:“我不接受把非美颜照片传上去。在这个平台上的我应该一直是美丽的。我更不会轻易地素颜直播。那是我的尊严。”
更为极端的案例来自主播小婷。由于丈夫突然失业,家里老人重病,背负着经济压力的她刚生产完没多久就开始在家里直播。她给我们发来了照片展示她的真实生活环境:杂乱的奶瓶、尿布、孩子玩具、装满药品的盒子和袋子堆满了镜头外的狭小空间。小婷刻意将美颜调整得很夸张,以掩盖自己尚未恢复的身材。她通过网购买了一些均价不超过50元的衣服。这些衣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质感很差但是很上镜。因为她发现美颜滤镜不仅能够美化人的外貌,还能美化衣服质感,模糊掉主播真实的社会阶层,缩小主播在镜头前呈现的“贫富差距”。对此,小婷有一套自己的“理论”。
抖音上那些明星主播也看不出他们住的是怎样的大房子,因为直播的时候只露出那么一小块的地方,看不出他们到底在哪儿直播。开了美颜,穿名牌衣服和便宜衣服都差不多了。但是名牌衣服可能还不上镜。我只需要花心思打扮好会暴露在镜头里的那一小块地方以及会被拍摄到的那部分的我就行了。
按照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话来讲,美颜滤镜让镜头前所呈现的一切变得“平滑”:它们被磨去了差异,成为没有否定性的优化表面[47](P23)。这种美学的流行是当今数字技术和资本的合谋,让肉体处在一种危机中。它所呈现的美只用于被消费以及获得积极的夸赞。不过,对于像小妮和小婷这样的底层主播来说,这一小块可以任由美颜滤镜加工的“暴露之处”却是她们想要守护的尊严。这些女主播当然知道,美颜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美化。不过,那个经过“技术操纵”后和真实形象差异巨大的线上形象确实能够为她们弥补外貌和环境的缺陷,守护了她们在数字世界中的尊严。因为通过极低的成本获得了这样一个“新形象”,她们才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直播行业。更为重要的是,在日复一日单调而疲惫的工作中,因为美颜滤镜的存在,她们得以葆有对另外一种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人生的尽情想象和期盼。
六、主播—公会:屈从于消费的资本美学
在这样一个依靠美丽资本盈利的行业中,平台和公会自然会看重主播的“颜值”。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直播平台往往将颜值设置为单独的分区,用来展示高颜值主播;公会也会给高颜值主播提供更多保障[49](PP96-119)。不过实际上,很多公会对主播实行的都是无门槛招募。当本文第一作者试图通过某招聘网站应聘公会主播时,几十条求职信息均得到了公会的积极回复。这些回复中,自称是公会星探的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愿意签约就能够做主播。唯一不同的是,公会会根据主播自身的条件来给主播定级别。高级别的主播可以获得更优越的分成比例,以及公会提供的流量扶持资源;而条件不佳者则只能拿到较低比例的分成,等达到一定的直播流水时,才能获得公会的流量扶持。最终,本文第一作者与位于成都的A公会签约。A公会中的星探每天都在寻找和面试新主播,其中绝大部分与之签约进入直播行业的女性其实并不具备出众的外貌。A公会的星探老白认为“只要是个人就能播,不用担心颜值不‘达标’,我们怕的就是没能招到足够数量的主播。开了美颜,没有丑人”。
A公会要求新人主播在直播时必须开美颜,且不得随意在直播中关闭美颜。所有的新主播在完成签约后都会收到数张“美颜参数调整建议表”,它们凝聚了A公会多年的经验。不同的美颜调整建议对应着不同的直播平台。以针对直播平台M的美颜指导为例:它建议磨皮最好不超过60%,可以让直播画质看起来恰到好处的真实;瘦脸可以打开40%-80%,这样可以让脸型上镜好看又看起来没有攻击性;而对于鼻子的调整参数则建议可以直接拉高,因为网红鼻通常都是山根明显、鼻头小巧,大部分普通人的鼻子显然离“达标”还相差太远;头肩比一定要调整,因为直播镜头使得五官的体积被放大,只有头围小巧的人在镜头前才能在视觉上更加好看。在文档最后,公会还建议主播选择学妹和伪素颜模式的滤镜,因为这样的模式使得经过美颜的主播能呈现出一种幼态的、白净瘦弱的清纯气质。A公会的经纪人朵姐解释说,这种主播形象更符合东亚男性审美,更可能被观看直播的男性观众所青睐。
19岁的新主播小丽脸上有一块半个硬币大小的浅咖啡色胎记,朵姐一步步指导她调整美颜参数,直到可以将她脸上的这块胎记完全遮住。但当小丽想要将美颜参数再进一步拉高时,朵姐则制止了她。在公会内部,并不是每一种美都能得到支持,朵姐对此的解释是:
(直播平台)上的男性喜欢主播看起来具有“天然美”,气质温柔可爱,不要太有攻击性。你把美颜调整得太夸张,就会让他们觉得你长得很不自然,就不“真实”了。当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真实,只是你不要让他们看出来。
由此可见,公会指导主播使用美颜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帮助她们努力创造一种可被消费的“真实”。它让男性观众产生一种错觉,即他们喜爱和支持的主播就是屏幕前看上去和感受到的样子。
另外,为了吸引观众,一些主播会对胸部这样的“敏感部位”使用美颜。这导致她们在参与PK游戏的时候被平台算法判定为“裸露性器官”,并且不得不接受处罚。作为主播监管方的公会要求主播停止这种对美颜工具的“滥用”,以避免她们再次被系统“误杀”。因此,主播并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美颜。一方面,她们需要确保自己的颜值在视觉上不能有被一眼识别的瑕疵;另一方面,她们也不能过度或者不正确地使用美颜让效果极度失真,这不利于直播变现。
对于公会来说,主播的美丽不仅应该迎合男性观众的审美,这种可经由美颜工具改写的美也必须是能够被管控的:主播所最终呈现出来的“美”在平台上应该是安全的。换句话说,在公会的指导下,美颜滤镜体现了资本美学的一面,即美需要屈服于消费的内在性[47](P62)。因此,在直播时使用美颜成为新人主播需要遵守的“工作规范”,而“正确使用美颜”则成为一种审美劳动[50](PP1330-1343):主播的身体经由美颜技术被动员、发展和商品化。如此,她们在公会的管理下,将附着于外貌条件的情欲资本[51](PP499-518)和身体资本[52](P474)安全地向其他资本转换。美颜滤镜可以被比作主播身上的“工作服”。只有勤勤恳恳地穿上它,她们才能得到作为监工的公会的“开工同意”。美颜滤镜也像是主播自身作为流水线商品的外包装盒,成为她们被大规模生产并被整齐地推向直播平台进行价值生产的基础。
“无门槛签约—调整美颜参数—保存美颜设置”的流程确保了主播可以低成本地被大规模生产。如果说微名人的部分魅力来自“成为自己”,美颜工具则鼓励她们不成为自己;如果说微名人召唤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美颜工具则推动了个体之间的趋同。至少从外貌的维度来讲,主播的工作因为美颜工具的广泛使用变得更加流水线化。但是这样的趋同所呈现的颜值“扁平化”趋势对平台和公会都是有利的。美颜工具在秀场直播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的稳定性。
七、主播—观众:关系劳动中的距离调控
在平台与公会之外,美颜的使用还需要被放置在中国秀场直播特有的关系互动模式中进行讨论。因为美颜不仅是平台和公会提供和鼓励使用的用来提升主播颜值的工具,更被用来建立、推动甚至(主动或被动)瓦解主播与“大哥”的关系。也就是说,美颜滤镜在中介化的亲密(mediatedintimacy)中被“关系性”地采纳。
同样,在发展和维护与“大哥”的关系时,女主播也会使用美颜来刻意隐藏自己真实的身份,并凸显自己的线上身份。已经有两个孩子的主播小妮告诉我们,直播美颜越夸张她越感到安全,因为这意味着在线下即便碰见了直播间里的人,他们也认不出自己。她将那个清晨6点起来为孩子做饭、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未打扮的自己跟直播间里那个看上去年轻又时尚的自己区别开来。她说,她不希望孩子班上的老师和家长知道自己在做主播,怕他们在孩子面前议论自己。她更怕在陪伴孩子走在街上的时候,突然被直播间的观众当面认出来。她反复强调“还好有美颜,我现在的样子跟平台上的我长得一点都不一样”。对小妮这样因为“女主播”这个面临污名的身份而背负着道德压力的女性来说,她们非常需要使用美颜创造出区别于线下真实自我的新形象,用那个可以遮盖住自己真实样貌的自我来跟男性观众进行线上互动。
当然,在直播间这样的男性气质的比拼场所中,让主播当众关掉美颜也是男性玩家对更弱势者进行的“忠诚度测试”。如果主播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那么这样的主播在他们看来就不再值得继续支持。令人沮丧的是,当一些主播在关掉滤镜后展示出的素颜与“美颜”存在差距时,男性观众会大失所望,立刻离她们而去,主播精心维护的与男性支持者的关系也就这样瓦解了。
一些主播在感受到自己处于关系危机中时,会主动向她们要维护的重要男性观众展示不使用美颜的自己。特别是当男性观众对她们提出过分要求时,她们向对方发送无美颜的私人生活照片和视频作为一种常见的补偿方案。小妮发送过自己在家穿着居家服为孩子做糖醋排骨的照片,以显示自己作为好妈妈的一面。小丽则给想要追求她的“大哥”拍摄过自己去医院检查胃镜的小视频,以表明自己实在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赴约。一方面,主播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对方展现自己的“真心”与“真诚”,安抚男性观众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更重要的,她们需要用这种方式将已经心生离开之意的男性支持者再次吸引到平台上消费和观看直播表演。向对方展示无美颜的真实和私密的自己,也是主播给男性观众的愿景:也许下一步,他们可能真的会见面或者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当然,这个策略并不可持续也未见得有效果。但是主播在与重要支持者的关系中,仍旧将不使用美颜作为一种“有边界的本真”[42](PP389-420),供男性观众通过直播打赏来购买。一方面,美颜滤镜被用以调节美颜自我和本真自我之间的转换;另一方面,当直播打赏行为终结时,双方的交易行为也就随之中止,主播便不会再提供这样一种“本真”。因此,内置于平台的美颜工具被用于关系劳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有边界的本真”的制造、流通和解体。
八、总结与讨论
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用“操纵”一词试图将秀场直播描述为一种“技术—产业—情感”复合环境中美的意义流动。操纵首先指向对美的数字化配置。相比于女性研究中其他经常被阐释的变美手段(如护肤、整容、妆扮等),美颜滤镜等工具极大地降低了达成美丽标准的成本和难度,使得对身体的改造被简化成了软件按键的点触。在这种技术实践中,美的数据化和资本化相互缠绕。性别化且去性欲化的美被抽象为可操作、可储存、可复制的参数,这推动了美在“安全”范围内的标准化生产和变现。对于个人来说,“操纵”带有争取主体性的意味。美颜对于差异的抹平和对差距的补足是一体两面的。在直播界面上,主播可能遇到的生活窘境和容貌的瑕疵一并被滤除。她们注视技术打造的美丽面孔,仿佛也是在注视更加光鲜和体面的生活。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女主播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和复杂的心态。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因为美颜对外貌的迅速提升才能成为“合格”的主播。但是美颜的使用也加剧了她们的负担,甚至让她们感到被剥削。因为主播们要随时在如何使用美颜来实现利益与展示(隐藏)真诚中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用“赋权—压迫”视角来理解这些底层主播的挣扎。但可以肯定的是,美颜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女性与平台资本主义的“不安的恋情”[56](P229)变得更加尖锐。
参考文献和注释略
本文来自《妇女研究论丛》202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1.王怡霖,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性别、平台经济、数字劳动。
2.许莹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亲密关系、媒介社会学。
3.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平台社会、数码民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