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纪实

题记:延安路和南北高架的交汇点,在全国城市立交桥里是独一无二的,全互通式的,所有匝道都“建”在一根柱子上。这根柱子直径4.2米。社会上流传什么“龙背”什么“法师”的事情,实际是柱子的设计承载力太大,打桩打不下去,后来换成大吨位的打桩机,施工就非常顺利了。一根光秃秃的水泥柱子,竖在市中心位置上比较难看,就在审美上做功夫,最后用的形象是中国青铜器上的龙。

80年代上海“三难”:行车难、住房难、环境难

还有谁记得,上海市区第一座人行立交桥建造在哪儿?答曰:上世纪1982年,上海首座人行立交桥,位于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与延安东路交汇处。桥平面呈“凵”形。36米的北桥横跨中山东一路,30米南桥横跨中山东二路,纵越延安东路的西桥长32.63米;桥面净宽3.5米;设计人群荷载每平方米400千克,也就是400公斤,大抵是4至5个成年人的体重总和。

延安东路外滩为交通要道,此处又是轮渡出入口(现已拆除),人流量高峰每小时达1.5万人次。用市民大白话解说,就是从延安路跨过外滩马路,到轮渡站去,每小时要超过1.5万人。当年文本记载:“建桥后行人拥挤状况明显缓解,过往车速提高28%。”

请记住“立交桥”这个词。人行立交桥,车行立交桥,“借天不借地”,把各个交叉路口波浪形的“车行立交桥”在空中拉平,形成“中心城区高架汽车专用道”,乃至构成“快速路网系统”,历史至现实的思路和实践,轨迹的发端,在此。

用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夏丽卿的话说: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市中心交通严重的堵塞,拿一个标志来衡量,一个堵塞地区的道路交叉口,3次红绿灯,过不了车。就是说,你堵在路上,红绿灯翻3次了,还是没能够过这个交叉口。当时交通是非常堵塞的,特别是天目路铁路道口是一个“平面交叉”路口,那个地方等到开闸的时候,人和车像潮水一样地涌。

南京路当年人民公园门口的交通状况

时任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吴祥明这样说:那个时候沪杭铁路是沿着中山环路走的,火车一来,和铁路平交的道路就全部截断,中山路的内外交通46个路口全部截断。一天24小时有40多次火车通过,近半小时就会被切断一次,“车流人流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怎么能“从容有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到铁道部去求人,当时还不是为了造快速路,只是为了疏通交通,就感觉到相当困难,相当麻烦了。

否定“西藏路立交方案”的“系统理由”

1982年12月,市人民政府召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评议会,原则肯定《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讨论稿)》,同时提出修改意见。1983年9月3日,市规划局再赴北京向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汇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送审稿)》,请求预审。

繁复、艰巨,如何规划,怎样实现,要将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千头万绪的“线团”,理出一个能够科学“入手”,从而可持续发展的“线头”,其方案在“纸面”上和程序中,行走着千曲万折的路途。

1983年,吴祥明来到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任副主任。他回忆:当时市委书记是陈国栋和胡立教,市长是汪道涵,正在酝酿上海的发展规划。”吴祥明面临的,也是上海市所面临的,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局面:上海的财政是由中央财政管辖,就是讲上海所有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全部上交中央。上海的开销,也全部是从中央预算里拨出的。上交在前,拨付在后,财政权力全部在中央,对钱的掌控和管理,高度集中。每年到北京开计划会议,就是讨钱,把预算拿下来,然后才有可能考虑怎样派用处。今年有了,明年你还不知道“能有多少”,近期、长远,我怎么来安排使用?上海基本上是“两手空空”的。我记得,当时中央给上海扩大再生产的财政开支,就是4个亿,上海要做事情是非常困难的。财政只够吃饭,那时叫作“吃饭财政”。我分管扩大再生产,一共就这么点钱,当时连老干部住房等等的支出,都在里面。了解了这个资金投资方面的基础情况,才能弄清楚后来的来龙去脉。

在网上,存有当年南京路、西藏路交叉路口,那个半悬在空中简陋岗亭的照片:视角是从里往外拍摄的,前方是南京东路商业街,人流熙攘;一位身穿白色警服,戴红色领章的警察,侧身坐在窄小的桌子前,桌上放个“开关盒子”,警察右手正在扳动开关,以此掌握十字路口红绿灯的颜色。警察的白色制服,在标明着装的年代。桌上放着3个样式不同的茶杯,在标志这个岗亭“三班倒”的轮值岗制度。

如果说,那时节的南京路、西藏路口,空中岗亭里的警察,“指挥基本靠手”,那么,地面上的警察,“分流基本靠吼”。

外滩当年南京路口的岗亭

当时,上海和日本大阪结为友好城市。大阪规划部门专家向上海同行介绍,自六十年代始,日本使用建设高架立交桥的方法,来解决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大阪就是这么做的”。所述理由是:建了高架,地面仍有道路可用,显然大大扩充了道路的容量,也扩充了系统的能力。高架上没有信号灯,可保证连续交通,效率自然会高很多,由于高架可分流很大部分交通,地面道路负荷减耗,也提高了服务水平。

最终西藏路方案被否定。夏丽卿回顾当年的否定:主要是解决南京路和西藏路商业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想把过境的交通拉到“上面”去走。后来从系统上考虑,我们觉得选择西藏路不合适。如果真要造这个南北向的立交桥,这条仅3公里“很短”的高架路,不能经过西藏路这个上海的最繁华地区,选择现在南北高架的位置比较合适,要合理得多。后来又有发展,既然要考虑快速路,那么一定要考虑路网的问题,一条南北高架不可能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因为交通是一个“流”,只解决某一个节点是不行的,下面又会堵住了;只解决这一条,边上会全堵住了,所以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不是某一个单一工程的问题。

这个最后被否定的“西藏路立交”方案,其具有实际价值的思路,是日后衍化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申字型高架那“一竖”的雏形前导。这个方案提到了建设的“合理位置”,更重要的是,被否决的理由,也就是以后坚持的理由,就是——立交、高架等等市政交通设施的建设,必须是“形成一个系统”。

“全封闭快速路”的试水之作

快速路网的定位,专家表述清晰:在“城市里”讲快速路,“有内环、中环、外环,还有一些放射线”,在公路上讲高速路。2012年1月1日,上海快速路网“增添”了一条新路:原沪嘉高速公路。缘起简单:自当日起,沪嘉高速在通车23年后停止收费,“高速”就此改成“快速”。

八十年代,国务院交通部要求各地做一个全面的规划,在“七五”期间解决沿海大城市的出入口问题。时任上海公路管理处总工程师的张奎鸿这样描绘:当时上海主要有6条对外交通,其中4条国道,204国道是上海经过嘉定到江苏和山东,一直到山东烟台,是上海往北、往西主要的出入口。这条公路的原路是1930年建设的三级公路,宽7米,双向来回,是机动车、自行车混合交通。经过桃浦工业区,穿越南翔到马陆。当时马陆工农业产值过亿,是上海的首富镇。嘉定是卫星城,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中央和上海一些尖端科研机构,都在那个地方。人流、车流比较集中。当时一周休一天。有的单位有班车,星期六下午回去,星期一早上再来,路上一般走2个小时左右。如果在路上堵起来,一长排几十辆车子,场面很是壮观,可以绵延几公里。“1976年到1978年,公安局有统计,3年里发生交通事故757起,一年平均250起;事故人数740多人,或死或伤。老百姓反映很强烈,也有市人民代表提出这个问题。”

4条国道改造,首先改造到嘉定的路。道路要上等级,而市政局张鸿奎的办公室却很小:我们公路处主管部门和设计院搞了一个新路方案。上海的地图比例是1:2000,办公室没有那么大的桌子可以摆,就在规划院办公室地板上,把上海到嘉定的范畴拼出来,再用丁字尺、曲线板另辟新路,叫一级汽车专用路,是全封闭的。没有叫高速公路。当时“高速”两个字是犯忌的,非常“意识形态化”。“中国是发展公共交通为主,小汽车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有一次,我陪陈丕显到嘉定,他还特地把汽车厂的人叫来问,上海牌轿车开得快了,车窗漏水问题改好了吗?当时还有一种意见,没有好的汽车,造这么好的路干什么?”

“高速公路”四字缘起阮崇武。张鸿奎回忆:1984年3月13日,市里要我这个计划科长和公路处总工程师谢国定两个人,下午1点半到康办去,汇报上海公路改造的情况。常务副市长阮崇武听我们整整讲了半天。我们汇报上海到嘉定出省这条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具备条件,嘉定县的积极性也特别高。阮副市长就说好,先搞这条,“抓紧一点”。阮副市长讲得很清楚,现在搞市场经济,要搞高速公路,这是一个方向。“高速公路”这4个字,就是这一天阮崇武谈话时候讲出来的。”

一个月后,4月13日,王泽华局长带领设计院同志到外滩的市长办公室,再次向阮崇武汇报“将一级公路改成高速公路”的方案。因“江苏还没有动作”,拍板决定施工的沪嘉高速公路,“先搞到嘉定的20公里,出省事情以后再讲”。当年核算,建造沪嘉高速公路需要投资1.5亿元(结算为2.28亿元)。当时的国家政策规定,固定资产投资超规模,须报中央批准,“超预算”的沪嘉高速公路方案,要送北京去“兜圈子”。上海的应对是把20公里一切两,高速公路是一个项目,两边的接线另算一个项目,“把批复权限缩小”,就此自己批准自己,上海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开工。

同年12月21日,开工典礼敲锣打鼓,副市长阮崇武、交通部副部长王展义共同奠基,宣布成立工程指挥部,“大家都很开心”。

绕城公路南段通车典礼

政策多变,好事多磨。项目铺开一年,队伍进场,旧房拆掉,“轰轰烈烈”,线形已经“出来”。1985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作出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定,“精神一来,排山倒海”。有“上面”说,上海怎么搞高速公路,要停下来。当时“阮崇武也调走了,市里很头晕”。

从“压缩固定资产投资”到“老项目要快点完成”,此中的转化背景,是个繁复的决策过程。1988年的上海,有件事情必须记录在当年的首页:2月10至23日,邓小平第一次在上海过春节。他说:“我要和上海人民共同过春节,毛蚶病有什么了不起啊。”当年的新华社记者这样报道:1988年,对上海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节点;这一年,一直为改革开放试点地区提供财政、人力支持的上海经济开始出现连年下滑,经济发展面临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困境:厂房设备陈旧,产品技术落后,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也是这一年,邓小平开始把目光投向上海。他在构思着这个城市如何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迈出更大步伐。第二年,邓小平再次到上海过春节,市委书记江泽民为上海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剪了彩。

高架工程:1988年决定,1992年落地

1984年3月13日,常务副市长阮崇武对建造高速公路予以“定调”拍板。不到半年,对于解决中心城区交通的拥堵事宜,阮崇武副市长再度把徐道钫等规划局专家也请到了办公室。

说到上海中心城区南北干道的缺乏和“蜂腰”的疏通,都归结到旧上海城区道路的“租界原因”。当年租界越界筑路,东西向有南京路,北面有北京路,南面有延安路,而中心城区缺乏并列的南北向干道。市政建设专家这样提及黄浦江上的“蜂腰”区域:虹口、杨浦两个区的交通量要流到市区来,承接流量的路段只有天潼路、外白渡桥,很小的几个通道。两大块交通的流量,经过那么小的地方,进入上海市区,我们起的外号,叫蜂腰交通。我们的道路数量严重不足,那时上海道路大概有1500多条,真正能够通行机动车的大概是617条,只占40%左右。人均道路面积也太少,只有2.2平方米。当时国外,东京9.3平方米,纽约26.3平方米,华沙九点几平方米,汉城六点几平方米,北京那个时候也比上海高,到了4.7平方米。

外滩延安路入口处

曾任上海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总队长的许培星,说到当年的“局面”:三十年代的路网、路况,八十年代的人流、车流,再加上市政建设还要“占用”地块,“道路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是血管”,脉搏停止了,血管不通了,整个上海怎么发展经济?那时我们的办公楼在中山东一路29号,就在外白渡桥浦西侧。交通最堵的时候,我们站在办公室的窗口,看着外白渡桥上的车流,一辆机动车过桥,要40分钟,平均过桥车速不超过5公里,基本就是“爬行”。接着,机动车进入外滩中山路,几乎等于进入了死胡同,进得去,出不来,全是车流。

当年还有一个瓶颈是泥城桥,即西藏路桥,北面是老北站,出入上海的大门,旁边的路被铁路阻断,南面是浦西商业区。这个瓶颈平均一小时车速不到2公里,就是瘫痪了,“有这条路等于没有这条路”。

1985年,市规划局先后编制《中山路(大柏树—漕溪路)高架汽车专用道规划方案》和《上海市中心城高架汽车专用道规划方案》,根据规划,“七五”期间建议以改建中山环路和辟通成都路高架路为重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作为1988至1992年的实施工程,先在中山北路新建一条5.9公里的高架道路。

然而,这“七五”计划第一年1988年作出的纸面“决定”,真正落地施工要“等到”“七五”计划最后一年的1992年。

掀起内环高架建设“冰山一角”

1985年,上海市规划局完成“高架汽车专用道规划方案”,其前提是市政府要有相应投资的能力。吴祥明说得明白:钱是垫底的,没这个东西,实际上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功的。他回忆,在1985、1986年时候,中央决定和上海财政“分成”,比例是23%左右。“也就是这个23%上海留下来,其余的上交中央”。如是,上海就可以知道,在自己“名义”下,当年能留下多少钱,市财政可以预先作出各项计划。吴祥明说道:最后分成比例确定下来,为上海以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基础,做快速交通也好,做其他发展也好,基本财力有保证了。中央不是给真金白银,是给了一个政策,这个政策的实质,是中央给了上海一个用钱的额度,政策前提是上海自己的工作要做好,不断提高年度财政收入的基数。基数高,根据比例“切块”,留下的数目也就高。这是经济基础。我觉得,上海快速路网的第一个问题,就应该从这一时期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的这个决策说起,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

中央这个政策额度,给上海提供了向外“借钱”的政府信用,拓展了“外向型”投资的开源探索。上海城市交通规划资深专家陆锡明回顾,当年3位市长与“世界银行上海城市项目研究”的接力棒故事:1985年,汪道涵已在做“世界银行上海城市研究项目”,也就是上海交通规划的合作准备工作,请来美国专家对上海城市交通进行整体研究。1986年,江泽民市长继续这个课题的科学论证。1988年,朱镕基同志到上海,手里没有一分钱,中央给的政策是可以贷款。朱镕基用足国家政策,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拍板同意,贷款给上海1亿美元,这带动了国内的配套资金,这样就可以把内环线搞下来。当时,世行一位研究了美国30年高速公路的专家,和上海专家们在电脑上作交通模型。“道路流量有一个当斯定律,新造一条路,一定会吸引、转移周围道路的流量,还会诱增新的流量,成为潜在的量,所以到一定时候新路又会满了。”

江湾五角场高架

资料记载:继“1985年上海市规划局形成‘高架汽车专用道规划方案’,1988年冬,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和世界银行资助的法国咨询专家,在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工作组协助下,进行了中山路的详细可行性与工程研究。研究中采取现代交通规划方法,进行了建设高架道路等13个方案的比较,最后推荐高架方案。这一研究取得了世界银行的认可,以中山路为骨架的内环路高架工程,成为上海第一个取得世界银行贷款的道路项目”。

由于众多的原因,1988年冬定下的中山环路快速高架路方案,第一期工程开工的日子,却是在1992年5月。从中山北路、沪太路口一直到金沙江路,全长约5公里,至1993年12月份竣工。

崔健球的说法是:随着内环线第一段5公里的建造完成,内环线快速路网建设的“冰山一角”,被掀起来了,形势紧迫,全面开花。

南北高架:中心城区杀出一条“血路”

1985年汪道涵市长启动的“世界银行上海城市项目研究”中,即含有成都路“4车道高架”方案和东西向的延安路高架方案。1992年12月,中共上海市第六次代表大会要求坚决贯彻城市基础设施先行的方针,确定包括南北高架路工程在内的十大项目,力争在“八五”期末开工建设。1993年3月23日,市政府召开南北高架路工程建设动员大会。

做南北高架,是要在中心城区杀出一条“血路”,市规划局向市建委上报的《共和新路—成都路—重庆南路—鲁班路南北干道及沿线规划》中,“在中山北路、天目路、延安路和中山南路设4座互通式立交;推荐标准路幅为50米,全线地面6~8车道,高架4车道”。

“交警部门提前参与意见了”:高架4车道,半边只有2车道,从交通管理角度看,那是很忌讳的。一根车道发生问题,另一根车道马上受到影响,结果是两个车道都不能动。交警去处理问题,车子进也进不去。“两来两去”的内环线,“发展”下去终有一天会变成“停车场”。得到回复是:资金非常有限,如果有钱,谁不会痛痛快快地搞“三来三去”?

在1993年的工作会议上,市领导提出,从发展的角度来讲,4车道的南北方向高架是绝对不够的,“要考虑建6车道”。1993年10月25日,成都路南北高架按双向6车道方案开工。

时任市政局副局长的吴念祖,参与了南北高架工程建设,他曾“上书”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对已经定下的工程“关门”日期,提出不同的建议:1996年,“上面”下来一个指示,就是8公里的南北高架要在当年5月1日全线通车。但我觉得不可能。高架桥面是一个多跨段结构,上面安装钢板,再摊铺沥青,摊铺是需要适宜温度的。如果低温施工,以后路面会开裂,施工必须在4月份气温略高的时候才能开始,8公里最起码要施工两个月左右。接着还有伸缩缝、划线等等相当具体的后期工作,5月1日是不可能全线通车的。我写了封信给市委主要领导,把为什么不行的道理,从技术层面讲清楚。可能,领导会批评,但是施工质量一定要保证,否则全市老百姓以后要骂的。“我没有想到,市委书记很快就批准同意。所以,我觉得领导是非常讲科学的,也非常善于听取我们基层的意见。这件事情在我们系统一直传为佳话。”

当年南北高架施工景象

南北高架这条“血路”是从“房堆”和“人堆”里“杀”出来的。上海市领导在华山路军人俱乐部召开动员大会,提出八字方针:知情、理解、参与、支持,“谁家孩子谁家抱”,号召全市人民支持这个项目。南段高架建设期间有916家单位、1800户10万居民的大动迁,纷纷为上海南北向城市大动脉建设让路,创下了上海城市建设史上的壮举。

做事情的最佳过程肯定是这样的:专家提前做正确判断,领导拍板做明智决定。现在说到成都路南北高架的6车道,当年所有参与这项重大工程的老同志,异口同声地庆幸这个决策:“这是一个宏观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

1995年12月10日,历经两年多,南北高架连同地面道路建成通车。该工程荣获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和中国建设工程奖鲁班奖。

浦西快速路系统基本建成

在纸面上,“申”的最后一笔是“竖”,而在上海市中心城区“申”字型高架道路的最后一笔,则是一“横”。1995年11月28日,在距离南北高架12月10日全线通车前12天,延安路高架西段正式开建。

西段规划曾有设想,把延安路高架支线与虹桥机场候机楼相连接,让顾客直达空港。但是机场担心从高架过来的车辆又多又快,会造成空港的拥挤。从而决定,西段在空港大门外边落地。

共和新路高架建设场景

延安路高架从虹桥机场到外滩,约长8公里,与南北高架长度相近。建造内环线使用预制件,在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上则实现了“全路面现浇”。在中段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上海展览馆的建筑高度,除却红五角星的尖顶,整体偏低,如果这个地段的高架和其他地方持同样高度,展览馆的感觉就好像是“塌”了下去,会影响到整个景观。在实际施工中,“展览馆这一段延安路的高架标高,比其他地方低”。其标志是,路灯设置在隔离带护栏上,高架上没有竖起来的路杆灯。

施工最困难的是东段。东段是从市中心西藏路处的大世界,到外滩的将近2公里,车辆集中交汇,周边高楼密集。在上海快速高架路网的建设中,只有延安路东段实施全封闭施工。采用全封闭方式,为的是抢速度,尽快缩短施工的周期。

延安中路高架

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既有环形相连又有十字贯通的交汇点,当时是上海市政工程中规模最大的一根柱子,上面叠起五层高架。当时打桩的锤,开始用5吨,后来用8吨,但打到相应深度,内壁摩擦力增大,施工发生困难。后来换成更大的10吨、12吨桩机,工程进度顺利。这个施工装备上的事宜,后来在社会流传成一个桩机打到龙背上,请法师做法方得解决的“故事”。

有专家做了这样精彩地叙述:内环线加南北延安路十字高架,实际起到了“五个环”的功能:内环线是一个大圆,西边到虹桥,东边到南浦大桥,在圆当中画个十字,把一个大圈分割成为4个小圈。这个内环加上十字交叉,实现了城区中心区域交通流量的一个大循环,同时也拥有了中心区域上下左右的4个小循环,整个中心城区的交通就打通了。这个综合思路,在以后的道路建设中逐渐得到延伸。

南浦大桥

在访谈中,夏丽卿作了这样的“结语”:这样,中心城的内环高架快速路网,即中山环路的浦西段,与南北高架、延安高架呈一个十字形,包括外环线的浦西部分,在上个世纪末,我们都通了。“在1985年,我们编制的系统规划,在上个世纪末,在浦西区域我们设计的快速路系统基本得到了实现。规划不可能百分之一百都规划得很清楚,在实施当中,完全是百分之一百没有调整,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总的框架,如果80%、90%都完成了,就应该是属于成功了。”

杨高路:史无前例的上海一号工程

相隔着黄浦江的浦东,“面目”的清晰,经历了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个程序。

1984年底,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制订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提出了南下、北上和东进改造与振兴上海的三个方案:东进,就是开发开放浦东,重塑现代国际大都市形象。1986年,国务院在对《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上海市政府成立了浦东开发研究小组,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应邀担任总顾问。

1988年5月2日至4日,在“浦东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朱镕基市长在干部大会上激动地呼吁:“起来,不愿上海沉沦的人们,让我们一起重振上海雄风!”

吴祥明说,“我是相当幸运的”,赶上了上海改造的“整个过程”,“正好是上海在酝酿大发展,之后又实施了大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说到上海的发展方向,有说北上的,就是发展宝山;讲南下的,就是发展金山卫;东进,到海里去了;“西面没什么噱头”,要跑到江苏地界了。最后决定开发浦东。开发浦东,有两个实际问题,第一个,浦东多大,开发区范畴又是多大?第二个,怎么过江,这就涉及到过江的交通路桥问题。现在上海的快速交通路网和开发浦东的地形格局,是密切有关的。

“我记得,是1988年,朱镕基当市长,他出题目,叫我去研究开发浦东,涵盖浦东的上海城市中心区域范畴,“究竟要多大”。当时上海城区范围是130平方公里。朱市长指示,去调查世界上比较大的城市,比如东京、莫斯科、巴黎,它们的城区有多大。他说:人家有多大,我们上海开发浦东之后,也就多大。这是市委市府相当重要的决策。

“调查下来,大家都有点不相信,莫斯科、巴黎、东京的城区,差不多是500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上海。朱镕基拍板说,就按照这么大去做规划。这个是蛮难弄的。我们工作机构,要做一个向国家汇报上海开发浦东的方案地图,首先要划个框框。这个大致的范畴,就是现在S20的里面。西面,虹桥机场不算在城区里面。南面是莘庄,朝东划一条线,是现在外环南面的线,就是徐浦大桥。500平方公里,划了几块,外高桥开发区、金桥开发区、陆家嘴,中间有规划专家布置点绿化放上去,把具体方案做成功。

“既然划条线过黄浦江,这里就涉及造桥和浦东造路了。”

延安中路成都路交叉路口

作为头号工程,市长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府秘书长任总指挥,建委主任任副总指挥,市政局副局长任常务副总指挥,一个工程这样的干部配置,这在上海史无前列。这叫作“一号工程要配备一流干部”。

中国改革开放,“没有路就没有出路。”军令如山,第二天,市政局常务副局长、杨高路常务副总指挥吴念祖坐车,到浦东“转了一圈”。规划中的杨高路最初设计为4车道。经市领导讨论决定,从浦东开发开放的长远角度考虑,4车道“远远不够”,改为双向6快2慢道路,道路红线加宽至50米,沿途配建龙阳路等立交桥。市委书记吴邦国说:“杨高路一路牵全局,一号工程要创造公路史上的奇迹。”

1992年1月25日,杨高路正式开工,南起上南路,北至江海路,全长24.5公里。当年12月8日竣工通车。10个月后,1993年9月15日杨浦大桥建成通车。12月,再次来到上海的小平同志走上杨浦大桥,眺望浦东建设景象,十分感慨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这是他对浦东“成功之路”的权威肯定。

继往开来,志在必得

快速路网,这在30年的上海市政建设史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故事。

从无到有,其中沉淀着劳心苦思的极度焦虑,更有如履薄冰的万般审慎,吴念祖体会:上海市为什么能比较快、比较好的发展快速路网,到现在规划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在原来基础上加以延伸和完善?我觉得上海比较成功的一点就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各个机构和专家对规划非常重视,真正做到了规划的长远性、可持续性和科学性,这个基础性工作做得比较好,“上海没有折腾”,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无到有,其中既表现为被历史“捆绑”的无奈挣扎,更展示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勇气。当下,更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有限的高架道路资源与对不断递增车辆的需求,成为了上海国际性大都市管理者必须提前考虑的问题。

嘉浏高速公路

快速路网,在近30年的上海市政建设史上,是一个攀越了千山万水的曲折过程。时代的跋涉将顽强继续,路在智者的脚下,路在勇者的前方。

THE END
1.综合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综合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登录门户 综合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进入系统 重置密码|企业注册|登录说明http://sj.qvc.edu.cn/
2.#小圈文学[超话]#今天下午的实践纪实姐...来自这次嘎了你z#小圈文学[超话]# 今天下午的实践纪实①姐姐做事雷厉风行,昨天下午私信我,今天下午就实践了(两个人见面还拿手机对qq[二哈])②很戳我的有两点:一是每一下之后都会哼哼唧唧,诸如啊~啊哈哈~疼~特别可爱;二...https://weibo.com/5654301193/Mxw7bnTlS
3.微博徐图_:没说不行啊?但不是小圈 Esspresso-666回复@徐图_:好吧,其实我还挺喜欢的 2023-2-7 来自辽宁 1 挽月照竹林 其实觉得对个体的实践来讲,某个项目算不算小圈并不重要,只有“喜不喜欢”“能不能接受”。大小圈只是个粗略划分,没有统一标准,方便寻找喜好相近的伙伴并尽量排除雷点,但不适合用来规定具体的...https://m.weibo.cn/status/MrMKVCTXZ
4.小圈实践故事.docx小圈实践故事 审核本月零用工出工工票、查阅工票登记台账、梳理检查记录……一大早,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何各庄村监察干事全晓红就忙了起来,“这一年多,村民再没嘀咕过村里雇零工干活这事。” 说起打零工,很多人对此并不会过多关注。但在村民眼里,村里雇零工干活, 账算不清可就不是一件小事。此前,西集镇一...https://m.book118.com/html/2022/1129/6011021054005022.shtm
5.小圈文化实践日记.pdf该【小圈文化实践日记】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小圈文化实践日记】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小圈文化实践日记“小圈文化”...https://www.taodocs.com/p-914013212.html
6.小圈日记2—初见大黑圆脸女孩凑近了些,唤我“小圈”,又给我端来牛奶。我看到牛奶,想到王工那群人,他们也曾给我牛奶喝,可他们还是无端的将我们和妈妈分离。想到这儿,我一肚子火,像她“呜呜”两声,告诉她我绝不会喝她给的牛奶。她或许听懂了我的话,也钻到椅子下面伸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自顾自玩去了。 https://www.jianshu.com/p/17d48458da64
1.小圈实践狠揍图片:探索小圈实践的深度与广度:从理论到实际应用...小圈实践:狠揍图片主题的深度探讨 1. 理解“狠揍”这一概念 “狠揍”的字面意思是进行猛烈的攻击,但在小圈文化中,它通常指的是一种调侃、嘲讽或幽默表达。这样的表现形式往往通过图像来传达,吸引观众注意,并激发共鸣。因此,了解这种语言背后的含义以及它如何影响社交动态显得尤为重要。 2. 图片的选择与创作技巧 当...http://m.mcywl.cc/synews/11607.html
2.小圈纪实冰淇淋卷(没有名字)最新章节小圈纪实 冰淇淋卷小圈纪实 冰淇淋卷没有名字 游戏 48324字 连载 小说简介:1咖啡巧克力冰淇淋:+砂糖打到发白;,慢搅拌至浓稠顺滑;+咖啡粉+咖啡酒拌。美味雪糕--脆皮雪糕卷简介天热全靠它续命!免模具0难度,快和小编一起动作做这个脆皮雪糕卷!食材奶油奶酪525g炼乳150g淡奶油250g原味奥利奥饼干碎80g。https://www.gozheng.net/g699oo.html
3.小圈实践狠揍纪实(三十二变)小说全文最新在线阅读小圈实践狠揍纪实首页书名:小圈实践狠揍纪实类别:都市小说状态:连载中作者:三十二变更新:2024-11-25 06:19:00最新:第96 章开始阅读 章节目录 首页小圈实践狠揍纪实简介: 关于萌娘四海为家:宅男伊云来到了一个奇怪的世界,地球被广褒的沙漠所覆盖,没有海洋,只有星星点点的绿州城市散布在沙漠之中。这些绿州组成了...https://m.zhihuwenxue.com/k/263281_1/
4.点击进入观看全国秋粮收获过半部分主产区秋收工作基本结束纪实_my12777蜜芽永不失联 46.62MB 77%好评305人) 四哥操爽了吗 亚洲无在线 天美蜜桃京东乌鸦果冻传媒 60.08MB 49%好评7204人) 未满十八岁1000...www.YY6111.PRO 采蜜(校园1v1)(小圈不吃肉)_采蜜(校园1v1)最新章节 1234影视 s8sp隐藏网络加密路线首页(官方)APP下载安装IOS/Android通 少妇雅婷的yin...http://www.prochina.com.cn/noaj72741836/284037.htm
5.www.cardanshaft.cn/mokaka86523.html按照台军的新标准,军事训练役新兵要在18分钟内跑完3000米才算合格 (义务役为19分钟),2分钟俯卧撑与仰卧起坐分别是30个与29个 (义务役均为25个),手榴弹投掷合格距离为26米 (义务役为25米),实弹射击6发命中4发算合格 (义务役为3发)。台官员提醒说,由于提高体能检测标准,建议新兵在入伍前先自主训练,以免入伍...http://www.cardanshaft.cn/mokaka86523.html
6.沃野田畴绘“丰景”——峡山区粮食高产创建纪实沃野田畴绘“丰景”——峡山区粮食高产创建纪实 李加平种植50亩众信麦998,亩产832.65公斤;李传学种植55亩山农43,亩产832.5公斤;李建正种植140亩景阳637,亩产749.96公斤……经过理论初测、实地复测,10名优秀种植户从“峡山区第一届小麦高产擂台赛”40个高产地块中脱颖而出,并在全区土地流转暨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推进会...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06609